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9-28 09:33

  【摘 要】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马克思关于道德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和民主主义特征,工作后的马克思关于道德的思想日渐成熟,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整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建立了科学的道德哲学理论。 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到对整个马克思思想及其贡献的理解。 重新树立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地位对于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巩固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观;当代价值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国已经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离不开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学习马克思道德观就要了解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对资本主义道德观和旧道德的批判,明确马克思道德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道德观,我们在继承马克思道德观的同时,要把马克思道德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也为提升公民素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

  (一)青年时期马克思的道德理想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北部的古城特利尔,他的家族享有该地区拉比的盛名,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戴维·麦克莱伦说:“他的思想和生活风格都有着先知传统的回声,保持着被压抑的犹太人的‘集体自我意识’”。马克思中学期间深受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他保留下来的几篇作文中有关于他对道德的思考,在《论宗教问题》的作文中,卡尔·马克思首先论证了基督与信徒一致、神人一致的必要性,并且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恶的,需要神来改造,这显然是接受了基督教的原罪说。文章写道“: 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他提出了“人同基督结合的必要性”,要求人们做一个道德纯洁、高尚的人。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马克思进一步表明他远见卓识的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人生选择,他认为:职业选择不应局限在狭隘的利己主义小圈子里,而要寻求造福社会和人类的职业道路。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和博士论文阶段对道德的思考就比较成熟了,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酷爱哲学,开始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后来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受到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道德态度应当与科学一致”的原则,人以及人的伦理、道德要摆脱宗教和神学的束缚,回到现实世界的人自身中。此时的马克思已不是从神中寻找道德的根源,而是从人的道德生活的后果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表明自己想从事大学教师的职业,教育和研究哲学,造福人类,改造世界的人生志向。

  (二)成年马克思的道德思想

  进入社会的马克思在争取出版自由和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过程中,关于道德的思考更加成熟,他受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等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的影响,提出“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来自康德,他接受了康德的自律论伦理观。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时,以康德的道德自律论为武器,指出书报检查令混淆了道德的内在本质与外表礼貌的关系。他指出: “对道德和良好习俗的侮辱变成了对‘礼仪、习尚和外表礼貌’的破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道德的道德,作为这个世界(它受自己的规律支配)的原则的道德正在消失中,而代替本质的却是外表的现象,警察的礼貌和拘泥的礼仪。”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他提出了“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这里,马克思把道德看做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从生产角度考察道德,但是,他还没有区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是把科学、艺术、家庭、宗教和道德都看做是生产的特殊方式。马克思从人本论角度考察生产、消费以及宗教、道德和法等问题,而没有把生产和消费看做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第一性的物质关系,把道德、宗教、法等看做是第二性的精神关系,因而,没有揭示出道德的意识形态本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还没有形成,但已经出现了某些萌芽。马克思明确形成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以后的论著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历史观,提出了道德的意识形态本质论,认为道德与宗教、哲学、政治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以历史唯物论为原则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之后,以后的论著,就一直坚持了这一原则并以之论述具体的道德问题,比如 1853 年 9 月 13 日写的《政治动态——欧洲缺粮》一文中,马克思论述英国社会有着两种道德:一种是用于穷人的普通道德,一种是根据国家利益制定的最高法律那样的道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的解放不是停留在大脑中的自我意识运动,而是改变人的现实处境的实践活动。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斗争和活动都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的,工人阶级的实际利益决定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对道德的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他们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是无产阶级斗争、发展、进步的理论,具有科学性、革命性,更具有批判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更对以后的社会、中国社会道德观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对旧道德的批判

  (一)对以往旧道德的批判

  在 1844 年到 1846 年,马克思写了《1844 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恩格斯在对英国工人进行详细调查的过程中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两人又合作了《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和精神世界作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对各种旧思想、旧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清理。首先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在英国社会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的、普遍的原则是利己主义,“有教养的人”是拥有财富和势力的特权阶级的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还尖锐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人生哲学。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人的道德和精神就完全被物化了。

  马克思道德观是建立在批判和继承他人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受康德、黑格尔思想的影响颇深。接着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对于道德意识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认为,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并唤起了群众的热情。他们以为人和历史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这是“批判的批判”对真理的庸俗化和对群众的无知。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普鲁士国家的集权问题、书报检查令、教学自由、离婚法草案、共产主义的论证、自由主义反对派的失误、元首政治” 等文章中都是对旧制度、旧道德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伪道德,认为他们只是利用道德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维护他们的利益,使得人民群众失去反抗的意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提出“共产主义者绝不鼓吹道德”,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拥有人人平等的道德,资产阶级的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带有剥削和压迫性质的经济,道德只是维护资本主义利益和加强统治者权力的工具,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是有局限性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只反映和代表了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意志,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时候,集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私有制经济带来了利己主义和剥削压迫,资本主义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始实行垄断,搞寡头政治,使人异化。马克思指出,正是作为一切罪恶根源的私有制刺激了人的贪欲,放任了人的本能,导致人的生产劳动、生活消费都发生严重异化和资本化,使人脱离了人类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马克思强烈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非人的雇佣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是不人道和非道德的。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推崇的旧道德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信条,没有经过对社会矛盾的真正了解,只是为了营造一个假象让人们心甘情愿接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来装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景象。马克思强烈抨击资产阶级提出的“平等、权利、自由”等思想,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虽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一经取得统治地位,就无情地斩断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天然的和历史形成的关系,“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正是它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其必然会以某种不自觉的方式创造自身消亡的物质条件,也创造了执行这一历史任务的阶级实体:无产阶级;并且会随着新社会产生的可能性和条件的日益成熟,逐渐变成历史进步的障碍和束缚。这样, “从更高社会形态的立场来看,它就是不合理、不道德的。”因为道德总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受制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反映着社会辩证法的固有灵魂,是一种变化发展的意识。特别是“私有制和对生产资源的控制是没有任何道德合理性的。”马克思主张对现存社会中的一切都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坚持哲学应该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应该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因为他很清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道德观走进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变化

  (一)马克思道德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道德观传入中国,不仅对中国革命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时期都有极大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同中国社会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序幕。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学习马克思主义,1921 年 7 月 23 日,共产党成立,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马克思的道德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道德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自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则,这是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注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设和谐社会。我国领导人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道德观,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恩格斯曾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的分配制度也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以我国的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以后会发展成为共产主义道德观。

  (二)马克思道德观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道德观来看待矛盾和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这有助于我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推动人们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而另外的一些人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迷失自我,导致社会失范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引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马克思道德观引领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把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德,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以集体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建设,引领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引领作用,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全面发展和顺利进行。

  四、结论

  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的道德观在实践和批判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导。继承和发展马克思道德观,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有效发展。

  推荐阅读:五四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开启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上一篇: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思考 ——以某石油审计机构为例
下一篇: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探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