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3D 打印行业的治安风险及管控对策

3D 打印行业的治安风险及管控对策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23 09:15
扫码咨询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科技不断发展,3D打印行业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成型快、易复制等特点,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治安隐患,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预估风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行业规范,加强重点打击力度,通过网络监管打印数据模型等多方面多举措加强治安管理对策。

  关键词:3D打印;治安管理;行业风险;对策

  3D打印是一种新兴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的不断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潜在威胁。尤其是在社会秩序管理方面,3D打印将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治安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脚步。因此,分析新兴技术的显著特征并探索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我们评估并应对这些风险的先决条件。

3D 打印行业的治安风险及管控对策

  一、3D打印现状与发展特点

  (一)3D打印的现状

  3D打印即3D 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思想源于19世纪,技术发端于20世纪,广泛运用于21世纪,它将数字建模、原材料相互融合渗透,通过逐层打印构建对象而无需任何模具或加工过程,打造出任意形状的物品。3D打印技术可完全贴合应用于教学、医疗卫生、航空技术、艺术创作、珠宝制作、建筑模型、汽车和设备加工等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其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比如在医疗中,3D打印可以用于直接给患者使用的医疗用品、专业医疗辅助器械、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给医学临床与医学研究带来了很大方便。

  目前3D打印的技术还尚未成熟,无论是打印设备本身还是打印原料成本都是很高的,价格相比于传统生产模式更加昂贵,原料使用也相对有限。但该项技术一旦成熟,对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影响是革命性、颠覆性的。3D打印前景一片大好,但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却不能忽视,技术革新的背后隐藏着违禁物、危险物品管理风险,特种行业管理风险,盗版泛滥、知识产权侵权等治安风险,国家和政府必须尽早重视,提前预估,多措并举,早做预防。目前应尽快出台针对3D打印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技术规范等标准化问题,否则这项原本可以造福人类的新兴技术,极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造假、制假甚至是危害社会的温床。

  (二)3D打印的发展特点

  分析当前市场,未来商业红利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制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之上的,而3D打印技术则解决了物的移动问题。以往的模式是“生产-运输-销售”,但当前从金属、陶瓷到塑料等原料都已经基本可以实现3D打印,便捷的打印方法,原料的快速聚合,将可能再度加速物的流通速度,使得物、人、原料无需再大范围流动,大工厂、生产线将会消失,取而代之或主导制造业的将是数字建模与原料生产制造相结合的3D打印行业。3D打印技术会再度加速商业的效率,加快物的流通,并可能改变现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引发一场制造行业的大洗牌。[1]

  目前,3D打印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特点:

  1.打印技术愈发成熟化。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被冠以下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越来越多的科研组织愿意去投资研发这项技术。进入21世纪后,网络互联网及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众多技术成果相继问世,更多的领域被涉及,3D打印技术在发展突破中逐渐成熟。

  2.打印成本日趋平民化。最初国内还未掌握设备的制造技术,首次从国外引入时制造价格昂贵,印刷所需的粉末材料比普通印刷材料贵10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通过学习国外技术与自主研发,已经部分实现3D打印设备制造及原料生产的国产化,打印的成本正在持续降低。

  二、3D打印行业治安风险分析

  3D打印技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不断发展,性能也逐渐完善,基本达到速度快、精度高、智能化的目标。3D打印机中使用的成型技术也突破了传统界限,激光成形技术和UV成形技术等新技术也应用其中。3D打印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必将会给治安管理及社会安定带来威胁。具体表现在:

  (一)危险物品、违禁物品存在漏管失控风险

  有证据表明,用3D打印机制造危险违禁品是可行的。2013年5月5日美国仅25岁的德克萨斯大学法律系学生科迪·威尔森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把手枪并试射成功,这把3D打印手枪除手枪撞针外全部组件均由ABS塑料构成。[2]虽然该款枪支的性能、杀伤力、使用寿命无法与普通枪支媲美,但塑料材料的应用使得它可以轻松逃过安检设备的检查。3D打印技术使得个人生产枪支等违禁物品成为了可能,这对于我国管控枪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由于印刷技术的智能性和原料生产的便捷性,目前3D打印技术已可应用于手枪、管制刀具和弹药等违禁物品的制造生产,犯罪风险正在增加。3D打印出来的违禁品很可能成为“一次性”的作案工具,由于打印速度快、灵活性高、隐蔽性强,可以轻松躲过风险筛查,隐藏在重点部位。[3]这类违法犯罪将会极大增加犯罪预防工作的困难程度,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加之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销毁,公安机关难以取得有效证据,这对于我们有效进行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非常不利。虽然3D打印机与爆炸物、易燃物、子弹和管制器具等典型物品不同,并不能直接进行伤害,但他们可以制造危险品的风险性却更应该引起公安机关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可能造成危险物品、违禁物品的漏管失控。

  (二)特种行业①“异变”带来治安管理风险

  3D打印技术所带来的治安风险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公安机关管理的特种行业,如刻字印章业、开锁业等特种行业。印章业、开锁业融合3D打印会“异变”出新型行业,这种新变化将会带来极大的治安隐患。由于该行业所需数字建模相对简单且获取较为容易,原料十分普通且成本价格不高,收集难度低,仅需一台3D打印设备和原料便可一本万利,谋取巨额利润,3D打印与特种行业的结合所带来的趋利性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型违法犯罪的热潮。此外,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轻松私刻公章打印出“万能钥匙”。相关搜索显示,3D打印技术只需10分钟即可打造钥匙模型,5分钟打印出成品,即使只有钥匙照片,也丝毫不影响打印钥匙实际使用效果。[4]在3D打印面前,门已经成为虚掩之物,违法人员可以通过这种“万能钥匙”随意进出别人大门,轻松盗走财物,如果不加以规制可能会出现“天下无门”的状况。由此可见,如果3D打印技术被人利用在特种行业来进行违法犯罪,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会极大刺激诈骗犯罪、职务犯罪和入室盗窃发生,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增加群众的不安全感和社会的不稳定性,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极大风险,公安机关管理刻字印章业和开锁业等特种行业的任务和职责更为艰巨​‍‌‍​‍‌‍‌‍​‍​‍‌‍​‍‌‍​‍​‍‌‍​‍‌​‍​‍​‍‌‍​‍​‍​‍‌‍‌‍‌‍‌‍​‍‌‍​‍​​‍​‍​‍​‍​‍​‍​‍‌‍​‍‌‍​‍‌‍‌‍‌‍​。

  三、3D打印技术带来治安隐患的原因

  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找到威胁治安稳定的原因并从根源上消除隐患,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深入剖析,3D打印技术治安管理风险的根源主要来自专门性法律规范空缺、行业规范缺失等方面。

  (一)3D打印相关法律法规空缺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过关于3D打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条令。虽然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违禁物品、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及未来相关法律的制定中仍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滞后性。现行法律只能对法律已经规定存在的行为进行约束,而无法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在3D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缺乏相应的法律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开始着手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预先制定相应规范,只有从源头进行管理约束,才能应对好出现的治安管理问题。

  2.法律条文竞合,权利界限不明确。3D打印技术的违法犯罪可能波及的范围涉及了不同法律保护的权利内容。科技的变化会引发法律内容的更新,原有的适应旧经济基础的法律可能会因科技的发展而相互冲突甚至矛盾。法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难免会有一些权力交叉竞合之处,3D打印技术所引起的产业革命、权利保护,势必会引起新法与旧法之间、不同部门法之间、法律与新型社会形势之间的不相容,当某一行业的某一个权利被众多法律所规定时,如何确定法律规定的界限,解决众法之间的法条竞合,如何协调法律之间的矛盾,理清行业范围,划清规定界限,是立法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制度不健全

  2012年,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组织在我国正式成立。2015年,上海也成立了3D打印行业协会。虽然我国成立了多个3D打印协会组织,但至今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资质标准,缺乏自我约束与管理。这就使得3D打印行业技术参差不齐,企业缺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整个行业皆处于无序状态,导致该行业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频发的局面。

  四、3D打印行业治安风险防控措施

  尽管3D行业对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但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3D打印技术。这一革命性的制造技术上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及时转变观念,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应对自如,关键是法律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思维能否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做到前面防患于未然,提早研究并建立对3D打印技术负面作用的管控机制和防范措施,以确保3D打印技术不会轻易地被犯罪分子利用,做到预先评估,尽早防范,提前应对,平稳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应对3D行业带来的治安隐患,公安机关必须联合相关部门主动出击,积极作为,防微杜渐,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行业良好的发展秩序。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规范

  1.立法者要科学全面立法。公安机关要积极联系工商、工信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促进国家立法机关与政法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必须加强专家、技术人员与立法者之间的沟通,让立法者对3D打印技术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知,包括其产品特性、使用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可能引发的治安隐患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等,从而使立法者根据其特性制定出合适的、适应社会发展法律法规。

  2.在法律规范内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为行业治安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想要规避漏洞,避免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就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趋势,创新应用,完善法律解释,不断更新、及时处理3D打印技术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有关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具相应的司法解释,并对3D打印行业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规范。其次,由于3D打印技术涉及较广,因此相关部门的生产行业、物流部门等,也应该发布关于3D打印行业的行政规章,对内部的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最后,要将教育引导与法律处罚紧密结合。对违法活动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求其承担法律后果。必须使经营者和员工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非法的,他们将因此受到一定的处罚。但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通过惩罚的方式来达到教育乃至于纠错的最终目的。对于违法情节轻微的,责令改正,处以较低的罚款;如果违法的情节严重,主观恶意较大,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严惩,直至停业或者整改其管理权​‍‌‍​‍‌‍‌‍​‍​‍‌‍​‍‌‍​‍​‍‌‍​‍‌​‍​‍​‍‌‍​‍​‍​‍‌‍‌‍‌‍‌‍​‍‌‍​‍​​‍​‍​‍​‍​‍​‍​‍‌‍​‍‌‍​‍‌‍‌‍‌‍​。

  (二)强化管理,重点打击

  1.成立防控专家组。依托专业人士、打印行业、技术人员等,成立专家防控组,对已经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对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建立应对不同层级的预案,以保证维护好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2.全面管理,重点打击。对涉及3D打印行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其设备的制造、流通、出售、维护、回收等,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预警可疑人、可疑物,为防范打击犯罪提供支持。对于其中所涉及的重点单位、重点人口以及重点环节,特别是有可能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要加大打击力度和管理人员力量,严格进行监管。

  公安机关必须明确自己的治安管理职责。公安机关在对3D打印行业实施管理时,要坚持积极监督管理的原则。它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符合行业的安全管理规范,使行业能够在法律体系内运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必须要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管理行为,如建立3D打印行业行为预警记录系统和公安管理档案;建立3D打印行业运营商诚信档案,将非法信息记录到档案,并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违规者名单,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但是,3D打印的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单打”,还须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共同管理,加强第三方力量的参与。这将有助于深化公安部门与行业的联系,提升行业对公安管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公安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有助于督促行业内人员对自身进行管理、自我监督。总体来说,对3D打印业的管理必须以行业管理为主,依靠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的权威性来保证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张3D打印或将迎来迸发期[J].中国包装,2018,38(12):65-66.

  [2] 张金菊.3D打印技术对我国枪支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138-143.

  [3] 袁翰钦.3D打印技术的违禁品问题管控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8,(02):51-53.

  [4] 高金.3D打印犯罪工具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5,(6):1116-1132.

  刘金玲


《3D 打印行业的治安风险及管控对策》
上一篇:婚姻家庭观念视角下离婚原因探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下一篇:快递犯罪的治理研究——何以实现快递安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