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范文浅析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特点
本篇文章是由《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的政治职称论文,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为中学基础教育服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学类期刊。该刊自1972年创办以来,提供中学教改、课改、考改信息;反映初高中政治课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教研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对思想政治课重大问题和当前时政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教材改革、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以其较高的理论性和指向性、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
摘要: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正确看法和实践经验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实事求是地总结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分析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特征和主要特点,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生态文明 理论旨向 实践特征 当代启示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极具浪漫情怀的思想家,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实现大地富饶、人民富足、国家富强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毛泽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尽管他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他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正确看法和经验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实事求是地总结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旨向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必生都在思考和探索。
毛泽东的辩证自然观。在毛泽东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产生具有先在性。这是因为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在自然界长期发展中产生了人类,没有外部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人及其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人类者,自然之物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1],因而,人与自然本质统一,自然生态与人协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应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随着实践的增加,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他认为,人类活动必须依靠自然,不能离开自然,否则,人类自身生存也成问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具有强大的改造性,是毛泽东生态思想最显著的特点,贯穿于他一生的始终。毛泽东在承认自然生态优先地位的前提下,认为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被人认知的,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2],“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3]正是基于这一的认识,毛泽东坚信,人要尊重自然,但人也要认识自然,更要去改造自然。“一个马克思主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4]毛泽东关于自然界的先在性、基础性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性构成了他生态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毛泽东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注重生态建设,提出了大量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生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作了在《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报告》提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科学论断。之后又提出林业、水利等生态建设是“是地权分配问题、动员民力问题、组织领导问题与塘坝问题,四者有一不当,即不能成功”的思想[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自然观的探索。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一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大物博,但社会主义建设却资源严重短缺。二是获得解放的广大人民群众激情满怀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但长期以来的战争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危害。以美、英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幸灾乐祸,预言共产党解决不了新中国的水旱灾千古难题和人民吃饭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下定决心要改变贫瘠落后面貌,使“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6]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毛泽东建设美丽富饶新中国的理想提供了制度保障,他宣告: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以后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向自然开展”。“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7]他先后提出了“大地园林化”、“水利建设”、“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工业均衡布局”、“爱国卫生运动”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思想。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向,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特征
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之后,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以贯彻落实是毛泽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毛泽东统筹兼顾,精心设计,努力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系统设计,循环利用,实现自然生态之间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大系统的协调运转要靠每个子系统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以植树造林为例。毛泽东认为植树造林可以实现河山全部绿化,使“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有利于各方面”。1956年3月,毛泽东向全国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并强调要“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8]但毛泽东同时也强调植树造林是个循环生产的工程,要做到“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他形象地比喻: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的互相依赖的道理。[9]在这一思想指向下,群众植树造林,保护农田,农作物受到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林业提供燃料和鲜叶,为畜牧业提供饲草,畜牧业发展后,又使农田增产和林业茂盛,本身又为农民增加食品和财富,农村经济和加工业都随之开展起来,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度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转变。毛泽东的水利建设思想也是如此。至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淮河、黄河、辽河等在内的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江河泛滥和水旱交灾的历史局面。在治理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水利工程要取得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防止水土流失乃至战备的综合效益。三门峡水库丹和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等都是水利工程循环利用的典范。“把这个大水库修起来,就可以把几千年以来的黄河水患解决啦,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发电一百万千瓦,通行轮船也有了条件。”[10]通过水利工程功能的自循环提高其综合效益,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循环生产的思想认识。
资源节约与开发并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任何资源过于贪婪不是这一思想鲜明体现在他提倡勤俭节约、资源计划利用、工业均衡布局、控制人口增长等促进生态建设的思想。毛泽东把勤俭节约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认为“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11] “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 [12]。适应这一要求,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克服各种浪费现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实施仅仅几个月就产生了效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养成。在资源利用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性和长期性,考虑到子孙后代,要节约煤资源,改用水发电,这反映了毛泽东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做的思考与努力。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向现代化科学进军”的号召,并组织编制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以及若干方面的具体规划,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利用科技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中国人口迅猛增长,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实现“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力争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0%左右,把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5%以下。这些思想折射出他既利用自然又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实现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毛泽东特别注重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一是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力量;二是人人有责,形成道德自觉。一方面,人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态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国初,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打赢了艰苦条件下的细菌战争。1973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发布,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要求各地区都要制定绿化规划,国家植树造林与群众植树造林结合起来,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使得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中,形成了生态建设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生态建设整体推进必须以道德自觉为基础和条件,也即人们真正认识自然物存在的依据和理由,真正懂得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理。换言之,生态建设离不开必要的道德引导和道德信念支撑。毛泽东把生态建设的道德主张纳入到社会主义道德范畴,他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倡导躬行实践、弘扬优良传统、学习道德典范等方式,成功地在全社会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规范,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道德上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如此以来,全社会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道德自觉大大提升。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点
毛泽东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认识及其实践,形成了他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点。
1、生态意识的前瞻性。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资源大量短缺的严峻现实,毛泽东冷静地看到,尽管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但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掌握和应用自然生态规律上,以更好地与自然打交道,干预、利用和治理自然界。过度的贪欲和攫取对自然生态具有颠覆性,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目的背道而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克服这种“物的依赖性”,在政府的强力导引下,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结合起来。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并不突出,生态建设也没有提上历史日程,毛泽东就已经就有如此深刻认识,反映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的历史远见和前瞻性。
2、模式设计的系统性
毛泽东对生态建设的模式设计体现了系统性特征。从微观视角看,毛泽东对生态建设每个子系统的设计都体现了其自身内部发展的循环性。如前所述毛泽东关于林业发展的设计,关于水利事业发展的设计无不体现了通过加强林业、水利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形成良性可持续循环。从中观视角看,毛泽东对生态建设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设计都从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和产业链角度出发,实现其相互支撑、循环发展。为加快农业发展,他倡导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加快工业发展,他提出要平衡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要求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这里面除了民生的因素外,毛泽东更多的是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从宏观视角看,毛泽东把自然、人和社会看做一个大系统,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可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因此要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设置人工自然物,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现实推进的群众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愈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应该且也能够成为自然的主人。因为“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和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13]。在推进生态建设中,毛泽东的总体思路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1952年10月,他在徐州游云龙山时,看到周边光秃秃的山岭,他对陪同的徐州市委负责人说:“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
4、建设实践的不彻底性
毛泽东关于生态建设的认识,总体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基础上的。但在实践中,有时过分夸人的因素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革命年代党的社会动员和人民战争的胜利经验不无关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发展农业,实现工业化,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毛泽东再次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以至于在未能继续他之前的生态建设思想。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倡导大跃进运动,希望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快好省”。这种急于消灭贫穷和发展经济的心态,使毛泽东在这时期的实践中未能正确处理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索取资源与珍惜资源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向自然开战和开发利用资源,忽略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自然资源应有的保护,偏离了他生态建设思想中的正确方面。
四、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几点启示
毛泽东对生态问题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的渊源,对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一,重视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作用。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根本在于改变当前人过度消费自然的行为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主导责任。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是自然资源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建设规模小,自然负荷小,二者的对立关系并不突出。而当前,我国正处于 期,一方面,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不强,环境治理力度又不能跟上。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最尖锐、最突出,也是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最需要决心和智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只有政府才能最准确地把握社会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调动一切资源,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并在必要时通过相关行政指令等纠正生态建设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不合理问题,确保生态建设事业稳定发展。
第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人无完人,不仅要依靠觉悟、自律,而且要依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正向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而抑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生态环境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从生态的空间载体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方面系统设计,形成包括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修订和完善细致和具体的生态环境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通过对大气污染防治、水法等的完善,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构建包含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制度规制和约束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经济人”的环境损害行为,降低生态负外部性。
其次,重视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更意味着全社会文明行为的普及和提高,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宏大的保护自然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深刻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因此,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力,一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触碰各种利益主体,如果没有一种超越各种利益主体之上的政治领导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将难以有本质上的突破。要发挥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执政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先领域,形成党总揽生态文明大局、全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二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执行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各级政府的共识。在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的同时,还需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政策发展法规的有效落实,引导和规范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生产发展,引导人们的科学消费行为、绿色消费行为。三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能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道德文化制度,形成持久的环保意识形态。把生态环保的价值观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和荣誉观。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将公民环境权明确地写入宪法和其他法律,引导和指向社会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形成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的强烈意识。
再次,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创新是改变以传统工业技术为核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包括绿色产品研发、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绿色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管理等领域,其最大的特征是高效、节约、环保。绿色科技在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生产质量,有助于提升自然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治理能力,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无疑符合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激发了人们绿色创新的热情。因此绿色技术开发的重点首先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智慧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绿色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在市场导向基础上的应用,政府有力的支持将有助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加快绿色技术革命进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技术为辅,取得绿色科技创新的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3]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页。
[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10]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思想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65页
[11]、[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209页、160页。
[1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职称论文范文浅析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特点》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