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职称论文范文》媒介依赖与降维满足: 气象灾害信息供给 缝隙下的微信预警功能研究

媒介依赖与降维满足: 气象灾害信息供给 缝隙下的微信预警功能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4 09:37
扫码咨询

  【内容摘要】 及时获取相关灾害预警信息,一方面对日常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表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此类信息及时、精准、超链接的需求,而微信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其功能早从通信联络、休闲娱乐、移动支付等逐步渗透到用户生活的各方面。因其特有的裂变式传播,更逐渐成为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研究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微信平台气候灾害信息传播与预警的可能性,探究微信预警机制,以期为传统的官方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的发展和更好地满足受众气象信息知情权提供可能的建议和支持。

媒介依赖与降维满足: 气象灾害信息供给 缝隙下的微信预警功能研究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微信; 预警; 媒介依赖; 降维满足

  一、研究背景

  ( 一) 气候灾害信息知情权的需求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公民有权知悉、获得关于周围环境变化的一切信息; 狭义上则意味着公民有权知晓官方活动的具体信息内容。知情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对我们生活的具体环境信息的知晓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从广义概念延伸出来,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满足生存这个第一要求。但长久以来,在对知情权概念的研究中,无形中放大了其与政治公权力的联系,反倒将其第一位的“生存”要求弱化。由此,关于自然环境信息、气候灾害信息的知情权应当得到重视。

  气候灾害信息知情权较为特殊,兼具知情权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一方面,气候灾害信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此类信息的发布掌握在公权力手中。因此,人民群众对于关乎自身生存利益信息的迫切要求与现行信息发布的不充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特别是当这类灾害信息的供给层面出现缝隙时,则有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其发布的及时与精准的价值更加突出。

  气候信息除了官方发布—群众知晓外,还包含着预警这一层面的要求。预警( early wanning) ,最初起源于军事领域,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信息分析方法的改进,人们对预警功能的肯定,已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在气象、地质、儿童走失、疫情蔓延等方面预警效用显著。预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类信息是受众需求迫切,对日常生活影响直接且剧烈,特别是气象灾害类信息的知情权更是要求及时、准确、实时更新,并能实现与航海、铁路、航空等交通出行信息平台有效对接,以便于人民群众做出相应判断,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损耗。

  ( 二) 气候灾害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气候灾害信息的发布和预警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为了推进和规范气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气象部门政府信息的权益,2008 年 5 月《气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办法》正式颁布并实施,其中第 11 条对公开的方式渠道进行了规定,即“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中国气象局网站、各级政府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① 从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媒体再到互联网时期的网站,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渐渐趋向多元,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与发展,目前的信息发布虽仍以官方为绝对权威主体,但也应注意到 UGC 在网络内容生产中的壮大和成熟,受众对于气象灾害类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现有渠道需要朝着更加立体化与普及化的方向进行拓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② 第二十二条规定: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一直以来,气象信息源与发布主体都是官方掌握,是有限的。但在互联网空间内,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到信息发布或传播过程之中,这种来自于个人亲身所见所感的气象信息表现更为直接具体,而借助社交平台,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扩散,但同时也存在着模糊性、不确定性的问题。

  主体有限的情况下,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渠道多元化发展,很有可能对信息的权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地震、洪水的谣言时有发生,尽管基于气象信息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的特点,相关方面的谣言波及还不甚明显,但也应注意到网络虚拟空间潜在的舆情威胁。因此,根据现有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在保证主体合法权威的基础上,拓展有效渠道应得到重视。

  ( 三) 微信对气候灾害预警的价值

  根据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下称《报告》) ③ 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 02 亿,手机网民规 模 达 7. 88 亿。而 微 信( WeChat) 作为腾讯公司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④ ,经过近 7 年的发展,微信已经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联结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一个以微信为核心载体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微信从工具发展为平台进而形成矩阵,意味着其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范围,而是将个体作为一个连接点,通过强弱关系形成不同距离的节点,并围绕点扩散成为每个个体的社交网络,朋友圈、微信公号以及推出不久的小程序无不表明起初微信的“隐秘”性特质外壳正逐渐剥离,转变成一个兼容开放的平台,其兼具私密性与半公开传播的特点也为内、外部信息流通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微信平台开 展 政 务 等 信 息 服 务 已 经 日 益 成 熟。《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 4. 85 亿,占总体网民的 62. 9% ,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 44. 0% 。微信城市服务、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及政务头条号等政务新媒体及服务平台不断扩张服务范围,上线并完善包括交通违法、气象、人社、生活缴费等在内的多类生活服务,并向县域下沉。

  二、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新时代下网络媒介对政府公共关系传播的作用的研究背景中,笔者从知情权切入,指出公众对气候灾害类信息的迫切需求与现行的获取渠道不充分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通过相关数据体现出微信平台在政务信息发布及传播扩散中具备的优势。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提出了如下思考,即微信是否可以承担气候灾害预警的主要渠道; 微信有没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气候灾害信息发布与预警平台; 微信中哪种渠道在气候灾害的预警信息方面效果最佳。这三个问题均是围绕微信在气候灾害信息发布及预警过程中的效果来提出,三者层层递进,从逻辑上看,微信作为一个具备通讯和社交等多样化功能的平台,首先要能够成为发布相关信息的阵地,再通过框架构造与功能设计,逐步承担起发布和预警的主要责任,并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程,逐渐取代传统渠道。而通过分析微信平台内部不同渠道传播的效果,可以探究出微信功能设计思维与政务信息发布间的共同点,以此来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落实。

  ( 二) 相关假设

  为了更好地保证实证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和参考性,结合上述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 微信的公众号和朋友圈转发在气候灾害预警中是主要渠道。

  假设二: 在一定条件下,微信是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气候灾害信息预警平台的。

  三、调查结果统计

  (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442 份,其中男性 166 人,女性 276 人; 年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 40 - 60 岁占比 31. 67% 、25 - 40 岁占比 31. 67% 、25 岁以下占比 22. 62% 、60 岁以上占比 7. 01% 。通过与《报告》相对照,本次调查面向的人群符合现有实际,样本具有可信度。在职业分布上,包括政府机关人员、学生、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以及离退休人员,均有一定比例且分布较为均衡,因此本次调查的覆盖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 二) 调查结果

  1. 微信在气候灾害预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问卷设置了关于公众对微信的信任度、基本使用情况、微信渠道选择、分享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用户使用微信时间较长,达 3 年以上,每日打开微信的次数在 10 次以上的最多,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高; 同时,对于微信渠道中传播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 63. 35% 的用户选择了比较相信,表明微信平台具备传播相关气候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功能设计和潜力; 在了解气候灾害预警信息的渠道选择中共有 271 人选择了朋友圈转发这一渠道,占比最高为 61. 37% ,选择微信群内信息的占比 43. 67% ,选择微信订阅号的占比 29. 41% ,而选择公众号的则有39. 14% 的比例。由于此题为多项选择,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同时选择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群的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可以印证出假设一尚不能完全成立。而在对相关气象灾害信息的分享情况调查中,过半数的用户选择了“偶尔”向身边人分享气象信息,并且多数选择了微信群和朋友圈两大渠道,这与信息获取渠道的结果相符。

  2. 微信取代传统气候灾害信息预警平台的可能性

  微信取代传统渠道的前提就在于,以往的渠道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传统气象信息发布及预警的评价,过半数用户选择了较满意,认为现有的预报预警基本及时准确,但也会造成一定的不便或损失。同时在了解气候灾害预警信息渠道选择中,第一位的是手机报、手机短信,电视媒体居第二位,而综合天气网站、社交网络数据来看,网络占比较高。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气象灾害预警存在供给缝隙情况,不能较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要求,面向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在对微信内不同渠道气候灾害信息的可信度调查中,73. 98% 的用户选择了更相信气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对照题“与官方的气候灾害预警相比,是否愿意相信微信这个渠道的预警信息”中,63. 35% 的用户选择了比较相信。因此,可以认为,公众对于微信平台的气候灾害信息预警具备较高的信任度,但在信源主体的选择中,更侧重于官方权威部门的发布。因此,微信尚不能取代传统气候灾害预警信息的信源主体地位,但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具备较大潜力,对于传统预警平台而言,应重视微信平台的渠道建设。

  四、结果分析

  ( 一) 强关系与弱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传播学领域中,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于安全需求,人们接收获取环境气候信息,而通过分享这些信息则可以满足社交等需求。

  微信具有“熟人社会”的特点,发布并传播那些不为人知的重要信息,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而分享涉及人身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则可以被视为是维持彼此亲密关系的重要手段,基于人际关系的考量,塑造着自我形象,在信息的扩散中,个体也无形中充当了过滤器的角色,进行信任背书。

  随着 Web2. 0 时代的到来,社交的关系属性强弱特质进一步显现。“克里斯塔基斯与富勒的观点是,强连接关系能将个体结合为群体引发行为,弱连接关系可以将不同的群体结合为更大的网络社会来传递信息。这便是所谓强关系形成功能、形成价值,弱关系形成认知、形成联系。”⑤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为主导的生态,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效果理论,人们对信息真实度的衡量一开始是以对信息源的判断为标准,因此在微信的“熟人社会”中,关系就可以进行信任背书,对环境传播中信息的可信性也就大大提高。但在此次调查问卷分析中却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即强连接下的弱信任。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用户是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得知相关预警信息,但对信息的可信度上却没有达到完全信任的地步,但同时用户却依然倾向于进一步的转发扩散。尽管信息源来自于与自己有着较为密切关系的用户,但仍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对此类信息存在怀疑态度,这一点在绝大多数用户更信任官方信源发出的信息中有所体现。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在于现有的转发功能设计较为便利,对用户来讲耗时及其他成本较低,同时这种“分享”的行为有助于维持彼此间的社交关系,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信息质量由于关系链接的存在有所削弱。

  ( 二) 微信预警功能系统

  微信承载了基本的通讯、社交和知识传播等功能外,还具有基于其信息传播特点的预警功能,这也是其在气候灾害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性的体现。微信环境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可以包括发布、接收、传播和行动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彼此紧密联系,从横向上构成一个畅通流程。


《媒介依赖与降维满足: 气象灾害信息供给 缝隙下的微信预警功能研究》
上一篇:潍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的主要路径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