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赓续与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赓续与创新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tt7129时间:2022-09-17 15:23

  摘要:政治发展与政党执政安全、社会发展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等息息相关,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福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赓续和创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习近平

  政治发展与政党执政安全、社会发展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等息息相关,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福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赓续和创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也提出了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政治发展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治发展举措,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认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定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赓续与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与创新

  鉴往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地产生的,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十八大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原有的政治发展理念进行简要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与创新。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发展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发展,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消灭原有的剥削的生产关系,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且“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1]61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继而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293。而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669。同时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必然取得成功,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需要为了某些更重要的事情,有勇气牺牲一时的成功[1]617。

  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取得胜利的经验中指出,政治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还需要严肃的政党纪律,依靠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布尔什维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产生的,是俄国的思想界在半个世纪里经历痛苦和牺牲,比较、探索、学习、实验和验证得来的”[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上至最高统治阶级,下至普通民众,都开始在黑暗中学习和探索救亡图存的政治发展道路,经历了数十年的痛苦和牺牲,先后证明单纯的农民起义、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政治发展道路,都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富强民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同志对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人民民主专政都有比较深入详细地论述,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并根据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第一步是变成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该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4]。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在政治方面的经验就在于“唤起民众,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让“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选举自己的政府,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5]。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要求的赓续与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一系列讲话中,也提出了四点要求,这四点要求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要求的赓续,也有一定的创新。如果说政治发展理念主要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那政治发展的要求则主要说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原则。

  (一)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和依法执政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追求更加充分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同时又要遵循现行的法律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逾越法律红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9]137。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最根本的保证,“同时党也要坚持依法执政,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9]285。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和依法执政三者可以有机统一,也必须有机统一。

  (二)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就指出,“所有的措施不能一下子都实行起来,但是它们将一个跟着一个实行”[2]240,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必要性。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但由于时间和时空的局限,它仍然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的。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好,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目前的民主法治建设还并不能完全适应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6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举措的赓续与创新

  举措,就是采取的具体行动部署,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要求来进行落实。理念、要求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 “为什么”和 “怎么做”的问题。举措是采取具体行动,使之落地成为抓手,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做什么”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相关部署,主要采取了三个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基础性法律法规体系

  2013年1月,为加强党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领导,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同志任主席。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这对于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指导性意义。同时,《宪法修正案》还增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领导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管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党内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意见,涵盖党内监督、党员纪律处分、党内政治生活、支部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管党治党有制度可依;二是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倡导“三严三实”,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义教育活动,对全体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其“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巡视监督等党内监督。以2019年为例,中央和各省区市县党委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对42家中管企业和3个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134个市、1011个县、1.1万个乡镇、22.5万个村级党组织开展了巡视[14],强力反对和惩治腐败现象,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标本兼治,促进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6.

  梁 庆,胡 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赓续与创新》
上一篇:破解自治困境: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的实践逻辑与优化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