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29 11:22
扫码咨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进行深邃思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展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的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重点落实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四大战略任务,这既能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行稳致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对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和宪法,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载入多项联合国决议等重要文件。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进程中,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本文在梳理有关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关系理论等多维视角,联系“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理论特色和实践路径做出阐释和分析,旨在展现这一理念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

  一、从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科学研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同志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把握世界大势,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等重大问题。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他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也经历了数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从那以后我国形势江河日下,中华民族陷入几乎亡国灭种的深渊!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古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说的就是历史规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历史性变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顺应历史为我们指明的方向。”[1]P20-21

  所谓大变局,是指人们对世界格局和体系变化的认识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的百年是中国国势由盛而衰的大变局,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李鸿章给清廷的一份奏章中就提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应对这一变局上,中国非但没有引领世界潮流,反而严重落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大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扭转了这一变局。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和体系加速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出现相对衰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能力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了国际格局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公共产品。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2]P200,“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3]P18。

  正确运用历史观回望世界,就是要理解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世界梦连结起来,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同志强调,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边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他指出:“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2]P539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同时,大国战略竞争升级,西方国家利用规则制定权和议题设置权左右国际事务,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利益。二是世界经济转型调整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西方工业化道路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增长乏力、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三是国际安全形势乱变交织。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复杂交织、联动升温,地区安全局势持续紧张,兵戎相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严重威胁全球和地区安全。四是国际思潮出现逆变。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义思潮泛滥,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右翼政党崛起等事件接踵而至,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思潮日益扩大。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独善其身。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2]P199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紧紧抓住并用好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团结起来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人类社会就能实现新的发展和跃升。

  正确运用大局观分析世界,就是要认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二、从“三个统一”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外交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蕴含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科学逻辑又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践基础,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又体现开阔的全球视野,既立足新中国外交传统又引领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突出表现为“三个统一”的理论特色。

  (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其初心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重要理念,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和平发展这条主线,成功开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全面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422。这一思想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必然逻辑和基本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也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把世界各国人民看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让不同社会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之中,不被强权逻辑和经济利益所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球大多数民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指向是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但“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化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不可或缺的过渡性环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的具体实际所作出的科学预判和顶层设计。习近平同志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5]P167从地理区域看,中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都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覆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领域内涵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多个领域,并拓展到海洋、极地、外空、网络、生物安全等新兴议题;从发展进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构建利益共同体起步,逐步推进责任共同体的建设。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则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结合和升华。[6]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因素,超越和扬弃了其不合时宜的成分,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增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认知认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外交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3]P109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尚书》讲的“协和万邦”,《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无不反映了儒家学派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追求。北宋大儒张载提倡“民胞物与”“仇必和而解”,主张把他人乃至自然万物都视作自己的同胞、朋友,强调以“和”的方式化解分歧和矛盾。这些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始终为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7]P61习近平同志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下”的思想精髓,与当前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等追求结合起来,为解决人类未来自身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也充满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治理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习近平同志强调,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如“平等和主权原则”“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5]P165。习近平同时也指出,“不能身体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2]P6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诸如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等理论范式越来越难以解释今天的世界,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等观点也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霸权稳定理论,认为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8]主张“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5]P166。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

  三、从四大任务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中国之制”彰显“中国之治”优势。“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12]P21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落实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四大战略任务,是在未来的“中国之治”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和深化的实践路径。

  (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2]P540-54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事业始终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党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两次外事工作会议,加强对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党中央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了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执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同志以元首外交统领抗疫外交,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凝聚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共识,为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创新,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要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对中国公民和企业在外旅行、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相应法律指导和服务,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尽快补足我国在国际法领域核心人才短缺、理论创新不够、现实运用不足等短板。

  (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3]P42目前,我国已经同世界上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机制,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机制全覆盖。[13]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向30个国家派出32支医疗专家组,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对个别国家的抹黑打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05-31.

  屈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
上一篇:重大危机决策链的形成机理和演进趋势
下一篇:试用期员工管理方法和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