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30 08:46

  [摘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调整,也是中国解决国内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排斥国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长期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会带来“内卷化”,而是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战略,中国应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新基建投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基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事实上,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同志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这一重要论断。这是中央对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奠定的主基调,也是我国应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性调整。然而,中央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内大循环在新形势下有什么新涵义?应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策建议。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全面把握双循环的现实背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我国解决国内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旋律,国际贸易蓬勃兴起、国际资本规模持续增长,不仅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全面融入全球化,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全球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全球化对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收益,不仅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而且降低了国内居民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难得机遇,从而实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这本应是一个“双赢”过程,而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利益分配上并不均衡,尤其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内部,全球化利益被少数精英人士攫取,而很多普通民众非但没有受益反而受损。[1]结果是,西方国家内部出现了强大的反全球化力量,逆全球化在全球泛滥,一些国家转向了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对全球经济秩序和分工格局造成严重破坏。可预见的是,西方现有政治经济体制无法真正解决国内利益分配问题,只能依靠对外制造贸易争端、加强本国产业保护来安抚国内民众情绪,而在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前,逆全球化浪潮将愈演愈烈。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冲击,例如,中美贸易战爆发以后,中美之间贸易额持续下滑,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下降7 4%,进口增长6 7%;201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下降11 3%,进口下降16 2%。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当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深刻变革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是一场技术、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全面协同变革,带来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全球市场呈现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个性化。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标准化、低成本的产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采取定制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有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从标准化生产转向定制化生产。二是敏捷化。企业要响应消费者迅速变化的需求,对消费者进行高水平的“即时满足”。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而且体现在对需求的响应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生产体系,由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制造系统,实现敏捷化的产品研发和制造。三是融合化。目前,消费市场出现融合化的趋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既不是单一产品,也非单一服务,而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体。消费者所获得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服务环节,而非制造环节。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创新为核心,对自身生产组织方式进行重构,由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全球市场需求特征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带来严峻挑战,传统大批量、低成本、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一些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迁出我国,既是应对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作出的被动调整,也是响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选择。为此,我国必须对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改变仅仅作为“世界工厂”参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对自身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模式进行重塑。

  二、准确理解双循环的深刻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政策核心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同时坚定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将国内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排斥国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循环是指产品或生产要素以供求关系为导向,在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市场根据地理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经济循环也被分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今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很难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产品市场来看,消费者对国内商品形成需求的同时,也会对进口商品形成需求,很多情况下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因此扩大内需会同时带来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消费增长。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必须以特定结构形成完整闭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形成先进生产力。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中必然要从国外获取短缺的生产要素和向国外输出过剩的生产要素。总之,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经济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促进国际循环。现阶段,我国之所以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因为我国在国内大循环方面欠账太多,国内大循环发展滞后制约了国际循环。只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形势下,我国不应该也不可能走回“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要进一步敞开大门,由低水平对外开放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低水平对外开放主要体现为订单导向的市场开拓模式、以效率为核心的快速响应机制以及无品牌的标准化产品,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土地、资源、资金等低级生产要素;高水平对外开放主要体现为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效益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高附加值的核心产品,主要依赖于科技、制度、文化、品牌、商誉等高级生产要素。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产业严重依赖于外需,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产业形成伊始,就是作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建立的,因此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只能依靠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来获得微薄利润。现阶段,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畸形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

  三、着力贯彻双循环新发展战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奠定了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总基调​‍‌‍​‍‌‍‌‍​‍​‍‌‍​‍‌‍​‍​‍‌‍​‍‌​‍​‍​‍‌‍​‍​‍​‍‌‍‌‍‌‍‌‍​‍‌‍​‍​​‍​‍​‍​‍​‍​‍​‍‌‍​‍‌‍​‍‌‍‌‍‌‍​。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战略,我国应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新基建投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加强产业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中,严重依赖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括我国现阶段在某些领域科技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尚有差距,没有能力进行进口替代,也包括国内有些企业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认为从国外采购成本更低,不愿意进行进口替代。事实上,个体理性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理性,企业这种“经济人”行为可能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综合国力造成不利影响,国家应当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产业战略布局,组织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进行联合攻关,将一些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此,国家应组织对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存在哪些“卡脖子”的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加大基础投资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凝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这些产业的突破发展。

  (二)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必要前提,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机制障碍,制约了循环体系的高效率运行。从商品市场来看,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国内企业宁愿将产品以更低价格出口到国外,也不愿意将产品销往国内。因为产品在国内销售,可能要付出更高的物流成本,在信息搜寻上更加困难,且面临着违约或延迟付款等风险。相比之下,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物流成本更低,很多是大批量订单,节约了信息搜寻成本,且违约风险更低。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我国人才、土地、资金等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人才在区域之间、体制内外难以自由流动;土地资源低效使用和浪费,助长了不公平竞争;中小企业在资本融资和获取贷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机制障碍。一是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保护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坚决打击拖欠货款、违约等行为。对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整治,重点整治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性产业,发挥竞争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定价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三是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等市场化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中的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坚.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17(3).

  [2]高培勇,杜创,刘霞辉,袁富华,汤铎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2019(4).

  [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原磊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一篇:对高校图书馆员提高幸福感的研究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推进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展望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