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18 09:27

  摘 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文章通过许昌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调查,结合 GIS 专业岗位招聘信息分析社会急需的 GIS 专业人才层次,并据此优化 GIS 专业培养方案,以期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

  关键词:GIS;培养方案;社会需求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自教育部于 1999 年设立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以来,国内相继有 189 余所高校增设了该专业 [1],随着 GIS 与卫星定位、遥感测量、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计算机及信息等技术产业的密切结合,其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江岭、王春等人的统计结果, GIS 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从 2015 年以来每年维持在 10000 名左右 [2],已经成长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的 GIS 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脱节,具体表现在:多数 GIS 硕士及以上层次人员理论强于实践,缺乏生产和创新能力,无法承担研发任务; GIS 本科层次人员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无法完成数据处理和生产任务。其根源在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了错位。因此 GIS 专业培养应当详细考察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并据此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许昌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于 2002 年(专科),迄今已经具有 16 年办学历史,是河南省内最早开设 GIS 专业的院校之一。高等教育体制要求地方院校逐渐向应用型转型,因此本文从许昌学院 GIS 专业近 6 年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区域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对 GIS 能力的具体要求,修订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优化的培养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增加人才的竞争力。

  一 许昌学院 GIS 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通 过 对 许 昌 学 院 GIS 专 业 近 六 年 146 名 毕 业生的调查发现,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内、北京、广东、武汉,分别占总人数的 48.3%、17.1%、 9.6% 和 7.5%,其余各省仅有少量分布。这表明我校 GIS 专业人才输出具备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另外,约 92.5% 学生的工作领域与专业高度相关,其中继续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占 15.07%,从事 GIS 软件开发占 52.05%,行业应用占 15.07%,从事基本操作占 10.23%,其他非专业占 7.53%。广泛从事于信息技术、测量制图、交通运输、卫星导航、城市规划、精准农业、环境监测、科研教育等专业对口岗位。

  二 GIS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信息化推动 GIS 产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是用人层次从应用型向研发型转变;二是人才能力从数据处理向服务方案转变;三是应用平台从单机平台向云计算转变;四是服务对象从专业人士向普通大众转变。

  (一) GIS 人才需求的地区差异

  本文对 2018 年 5 月的招聘信息进行整理发现,全国各省市(台湾地区除外)GIS 岗位需求数量 [3]。全国共有 GIS 专业岗位 5908 个,集中在北京、广东(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江苏(以南京为中心)、湖北(主要集中在武汉)和上海,这五个区域的岗位需求数量占全国总数的 54%,其中北京、武汉、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等七个城市的岗位需求达总量的 56%。

  (二) GIS 人才类型及特点

  招聘岗位以 GIS 研发类别为主,占据全部岗位的 39%,其次是测绘和数据处理,分别占 7% 左右 , 就业领域除了在地信和测绘等传统岗位上具备优势以外,在相关领域的渗透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如在智慧交通、旅游规划、土地规划、园林规划、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等方面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职业需求。

  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专业岗位任务为基础,辅助性要求了解行业或相关行业的理论与操作。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具备在 ArcGIS、SuperMap 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测量内业处理方面,应具备 CAD、CASS、ArcGIS 等制图能力;数据处理反面,应具备专业软件的数据加工和专题图制作等能力。

  各种 GIS 软件的灵活运用属于 GIS 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能力要求,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重要基础。 GIS 专业的培养应当把 GIS 相关软件的灵活应用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 GIS 基础软件的应用和练习。在不同的就业方向上,加以不同的强化,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三 基于社会需求的 GIS 专业培养方案优化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可知,GIS 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软件开发能力、测绘制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为提升上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地制宜,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

  (一) 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依据社会需求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意见,我校 gis 专业主要设定两个培养方向,一是注重于测绘和数据处理的无人机数据处理方向,二是注重于软件开发的 GIS 应用和系统开发方向。

  1. 强化编程能力

  强化计算机语言课程。在 C 语言和 Java 语言的基础上,增设 C# 语言课。Java 语言和 C# 语言都是 C 语言的继承,其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易于学生学习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熟练程度。另一方面, Java 和 C# 分别是 WebGIS 和 GIS 二次开发的基础。

  相关期刊推荐:《教育现代化》Education Modernization(半月刊)原《中国教育现代化》;2014年创刊,以国际化视野刊发与报道旨在宣传与推广中外现代教育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新思维、新实践、新技术,为广大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者提供有效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2. 强化制图能力和数据处理

  加强内业处理和遥感影像处理练习。将《计算机地图制图》、《GIS 空间分析》、《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设为学科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无人机数据处理方向增开《无人机操控技术》、《无人机系统概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GIS 应用系统开发方向开设《空间数据结构》、《GIS 软件开发基础》、《组件 GIS 开发》、《网络 GIS 开发》、《移动 GIS 开发》。

  另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内容,且 GIS 专业课程体系中多含实习、实训类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提高实习环节的课时比重,如将 ArcGIS 实验课程改为《GIS 技能培训 1》和《GIS 技能培训 2》,教学时间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PhotoShop 图像处理》、《AutoCAD 二次开发》、《GIS 图形编程基础》、《Python 数据处理》、《地面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等实践类别课程作为专业的拓展课程,学生可以任意选修。

  (二) 课程开设时间优化

  按照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惯例,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习,在三、四年级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方案,导致学生接触 GIS 专业核心课程和 GIS 软件的练习时间太晚,且大四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将与 GIS 软件应用能力相关课程的提前开设。大一第一学期增开《GIS 导论》课程,用于阐明 GIS 课程、相关软件的作用和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 课 程 调 制 到 第 一 学 期、《CASS 实 习 》课调制第二学期、《GIS 技能培训 1(ArcGIS 基础应用)》调至第三学期,以提前培养学生制图能力。

  (三) 专业能力链条优化

  为了避免各课程间的割裂,促进连续的培养链条和流程的形成,即:计算机技术的课程链条、测绘能力的课程链条、GIS 基础理论链条和 GIS 软件应用链条。在排课时间的选择上,努力使各个链条有序相接,承前继后。(四) 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计算机课程链和 GIS 软件应用课程链的相关课程中,以往理论和实验采用 2+2 形式分别开设,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一般。根据应用型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选取《GIS 技能培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地图学》等课程,按照姜大源教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的课程建设方针 [4],进行了课时整合,重构了课程单元,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办试验,发现教学效果较好。

  四 结语

  培养技术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 GIS 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国 GIS 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工科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社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的。从目前看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渐行渐近,GIS 的人才需求也从过去的绘图制图向数据分析、应用设计的方向渐次转变,地方院校需要随之调整,从而培养出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惟有善于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途径也逐渐清晰,但难免也有错误疏漏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上一篇:关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管理辅助系统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