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7-06 07:47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教育具有传承、凝聚、认知、榜样等育人功能,提出高校要坚持注重内涵打造、规范情境建构、加强品牌建设的工作原则,从抓好顶层设计、关注学生需求、拓展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好仪式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仪式教育 育人功能 路径

  关于高校教育的论文还有高校辅导员评职称怎么发表文章,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仪式的研究最早属于人类学的范畴​‍‌‍​‍‌‍‌‍​‍​‍‌‍​‍‌‍​‍​‍‌‍​‍‌​‍​‍​‍‌‍​‍​‍​‍‌‍‌‍‌‍‌‍​‍‌‍​‍​​‍​‍​‍​‍​‍​‍​‍‌‍​‍‌‍​‍‌‍‌‍‌‍​。传统意义上的仪式多与宗教祭祀、种族繁衍等人类行为相关,因此,一提到仪式,很多人容易和宗教、政治等联系在一起​‍‌‍​‍‌‍‌‍​‍​‍‌‍​‍‌‍​‍​‍‌‍​‍‌​‍​‍​‍‌‍​‍​‍​‍‌‍‌‍‌‍‌‍​‍‌‍​‍​​‍​‍​‍​‍​‍​‍​‍‌‍​‍‌‍​‍‌‍‌‍‌‍​。其实,仪式的定义非常宽泛。道格拉斯认为,带来秩序的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的仪式,仪式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控制的需要。仪式具有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对文化的传承等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仪式逐渐演变成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德国的克里斯托弗·乌尔夫以“柏林仪式研究”为基础,对教育活动中的仪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仪式是教育和社会化的推动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仪式教育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内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

http://www.zhichenglunwenfabiao.com/cjwt/11810.html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的特点及功能

  有研究指出,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既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又能延续并作为一种原动力固定下来。仪式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中,仪式教育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同时也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传承功能,隐性教育:仪式是一种“行走的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过程,其教育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建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文化场域,通过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质。仪式是高校校园文化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首先,高校的环境设计、氛围营造等都是仪式的象征符号,它体现了各高校校园文化的鲜明特点,同时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如每所高校的校徽、校歌、校训,甚至校园景观、杰出校友等要素,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彰显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这些象征符号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并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但却能在仪式教育过程中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守则,使其代代相传,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接与继承。其次,仪式本身带有实践性和表演性,高校中的各类仪式活动体现了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制度、规则等要求,它把高校的某些场景固定化、程序化;在仪式的举行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参与仪式所设计创造的一系列程序、动作而接受教育,增强自身的认知和感受,从而达到接纳、认同。因此,仪式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实践活动,它使得参与者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内接受一场浓厚的文化洗礼,参与者在不知不觉间被唤醒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意识和情感,产生“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为我自豪”的强烈归属感。

  (二)凝聚功能,养成教育:仪式是一种“规范的集体互动”。从教育对象来说,仪式教育不是针对个人的,它是一种群体性教育,强调集体身份,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仪式教育通过肢体语言、象征符号、特定程序等要素的设计和传播,创设出特定的场景,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情感,调动其潜在情绪,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导向的集体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从教育手段来说,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上课、开会、主题教育活动等相比,仪式教育加强了和仪式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教育对象的参与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生动、活泼。

  从教育方法来说,仪式是一种周期性、重复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通过反复实践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规范集体行为、约束不良观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良好追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育人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注重内涵打造。“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在仪式教育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仪式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学校、二级学院(系部)、班级等各层级明确自身的教育任务,分层次、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出现仪式教育流程化、形式化的倾向。二是要打造仪式教育的内涵,仪式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育人的重要作用,要为其注入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挥其价值引导、精神引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仪式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行组织和设计,运用仪式的力量去影响、感化学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更新理念,规范情境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景化教育,具有明确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仪式来承载、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强化仪式的创新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与仪式教育的和谐交融。其次,要发挥仪式的育人功能,对仪式进行整体把握,规范情境建构。每个仪式应根据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而事先设定相应的要素与环节,体现一定的严肃性,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但总体必须遵守仪式的基本流程和规范操作,以防止仪式过程的形式主义。不能加入“假大空”的信息,引起学生反感,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育人的路径

  仪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三全育人”的政策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仪式教育应有新的思考。

  (一)顶层设计,体系构建,层层落实。调查各高校仪式教育现状时,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普遍对仪式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政策性管理和引导。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过于雷同,大学生缺乏兴趣,难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如最常见的升旗仪式,这是一次严肃而庄严的爱国主义思想洗礼,但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参加的流程都一样。笔者在调查中得知,某高校对升旗仪式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革: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学期初开学第一次班会上,用各种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组织同学练习《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在开学升旗仪式上要求全校师生同声高唱。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由于组织到位,比较新颖,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提升。此外,还有的高校把参与仪式教育的次数纳入学生素质学分管理,以此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作为顶层组织机构,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育人功能,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全面统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政策精神,加强对二级学院(系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各级仪式教育的网络体系,并使其能够有效运行。其次,二级学院(系部)作为仪式教育的基础单位,应根据上级的政策文件做好本学院(系部)的仪式教育规划和创新,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各班级的工作指导。最后,班级作为仪式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要做好仪式教育的组织工作,切实履行上级部门的要求,使仪式教育落实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

  (二)以人为本,关注需求,更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具体的仪式教育实践操作中,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相应的仪式活动,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受到教育,不要让仪式成为教育者任务式的工作负担和大学生“吐槽”的对象。当前的“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个性鲜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不喜欢因循守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加强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保证仪式教育规范、严肃的前提下,认真设计既有吸引力又有思想引领价值的各种仪式活动,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个性需求,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得到思想熏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高校育人工作的认同度。如某高校在举行毕业证颁发仪式时,结合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微传播”方式广泛影响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背景,决定开拓“网络空间仪式教育”,鼓励毕业生将与母校自拍、记录仪式过程发布到网络,并附上以“我是X大人,我想对母校说……”为主题的感想留言。此举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现场拍照留念和在网络上对母校进行深情告白,激发了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利用微传播的开放性和时效性,大大提升了高校的网络知名度。可见仪式教育既应有高度,也要有温度;既可以“紧张、严肃”,也可以“团结、活泼”;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坚持正面价值的渗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 强基固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07

  [2]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3]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9

  [4]赵建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仪式教育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作者:黄峒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
上一篇:爱国主义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究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