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1-07 09:20
扫码咨询

  摘要:基于结构决定与相对剥夺的两种视角,本文研究发现了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复杂影响路径。教育程度作为优势性地位获得,对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公平感越强。但这种正向影响也存在条件性:教育作为个人地位投资,激发相应的回报期待,随着基于教育投入的期待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正向影响会降低,且教育程度越高,降低的幅度越大。这一条件性的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的矛盾结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涵:当教育投资作为“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地位获得这一“文化目标”时,这种“断裂”可能会引发“分配不公”的心理失范。

  关键词:教育程度结构地位相对剥夺分配公平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转型,在短时间内引发了收入分配方式由再分配机制到市场经济机制的转变,崇尚“能力主义”的新的初次分配规则随之确立(李春玲,2003),以教育为表征的人力资本等自致因素在收入分配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Nee,1989;边燕杰、罗根,1996;李实、丁赛,2003;刘精明,2006)。与此同时,教育的投资收益展现出与转型社会同步的复杂性:人力资本并非必然如倪志伟(Nee,1989)所言的“随着转型加深,人力资本作用更大”,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体制内外、部门内外呈现出教育回报的显著差异(李春玲,2003;刘精明,2006;邓峰、丁小浩,2012;黄嘉文,2013),即,同样的教育投入,可能会呈现基于制度环境差异的不同回报,尤其是随着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文凭贬值”等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投资风险的存在。那么,基于教育回报反映的复杂现实情景,不同教育投资群体对于自己相应的收入回报有怎样的公平与否的评判?更进一步说,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公平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其影响分配公平感的机制是什么?既往研究较多忽略这一问题,且相关研究发现,教育与分配公平感之间存在时正时负的矛盾关系。因此,本文将在结构地位决定论与相对剥夺论的理论框架内,以不同教育群体为切入点,对上述理论问题作出回答,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涵。由于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经济地位向上流动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对不同受教育群体分配公平感的差异状况作出探讨,将有利于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折射出社会成员对改革利益分配格局的合法性认同。

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一、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设

  所谓分配公平感,其基本意涵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分配状况的一系列主观判断、评价和态度”,相关学者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分配公平感和基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微观分配公平感(Berger,etal.,1972;Brickman,etal.,1981)。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微观领域内的分配公平认知问题,即社会成员如何看待自己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并着重探讨其形成机制,尤其是教育程度在该认知形成中的作用路径。对此,“结构地位决定论”与“相对剥夺理论”的两条基本解释路径为探讨教育在其中的影响提供了有效思路。

  二、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统计数据本文的分析

  数据来自CGSS2005全国综合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设计和多阶段PPS方法,基于全国2801个区县单位,共获得样本数10372个。以16-65岁处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从中剔除从未有过工作经历/在学的样本,实际进入模型的有效样本1为7138。

  (二)变量设计

  本文的因变量为分配公平感。基于分配公平感的微观意涵,对该变量的现有测量有指数法、主观评估法和量表法等(王甫勤,2010)。本文采用的是主观评估法。具体而言,CGSS2005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询问被访者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工作状况,询问当下的收入“是否合理”,从而以此来获得其对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认知,备选项则包括从“非常合理”到“非常不合理”的四个测度。根据中文语境,“合理”与“公平”在此处有相同的指代,即个体所认为的应然状态是可以互换的(马磊、刘欣,2010)。因此,将“非常合理”、“合理”合并为“公平”(=1),“不合理”、“非常不合理”合并为“不公平”(=0),便可以代表社会成员的公平感认知状况。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教育程度与预期收入

  基于被访者的回答,将预期收入由低至高划分为五个组别,5表2显示了不同教育群体在预期收入组中的分布。基于数据可知,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群体在高预期收入组中所占比例最高,为69.43%。尽管在中高预期收入组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群体所占比例略低于高中(中专)组,但在中高及以上预期收入组的合计比例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群体则较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两组人群分别高出52.35%和22.31%。这意味着,教育程度越高,对自身的收入回报预期就越高。基于分组得到的预期收入均值也同样呈现这一趋势。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的确高度关注自身的投入回报,回报期待更高。

  (二)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分析

  1.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公平感表3的列联表分析展示了不同受教育群体对自身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认知状况。数据显示,就整体而言,公众普遍更倾向相对于认为自己的能力,当下所得收入是不公平的(55.48%)。与此同时,相比较而言,教育程度在大学(大专)及以上的群体认为收入所得公平的比例最高,为54.62%,高于认为收入不公的比例———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公平认知大体上呈现随教育程度的增高而认为收入所得公平的比例增高的基本态势。

  2.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机制分析列联表的分析结果基本反映了既往结构决定论的研究发现,即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相关。但基于研究假设,这种结果导向的解释路径或许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表4的嵌套回归模型进一步展示控制其他多重因素后的多元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边燕杰、罗根.2008.市场转型与权力的维续:中国城市分层体系之分析[G]//边燕杰,李路路,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邓峰、丁小浩.2012.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J].社会学研究(5):24-46.

  关力.1988.亚当斯及其公平理论[J].管理现代化(04):46-47.

  怀默霆.2009.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1):96-120.

  黄嘉文.2013.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一项基于CGSS2005的实证分析[J].社会33(5):181-203

  作者杨现民1,余胜泉2


《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上一篇: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
下一篇: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