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应用
[摘要]随着VR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媒介形态逐渐进入浸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迅速抢占这个最新的宣传思想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与VR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VR+思政”。“VR+思政”遵循从平面叙事到立体场景、从眼睛在场到身体在场、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技术逻辑,从提升沉浸感、在场感、共情感等方面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流价值的导向驾驭、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VR技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在“VR+思政”应用场景中,通过迅速投射突发事件场景,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记忆场景,能够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精神;借助重大事件现场场景,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构建理论教学直观场景,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
[关键词]VR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浸媒体
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是一种互动式的数字拟态环境,能够根据用户的感官反馈而动态调适画面呈现,并通过沉浸式体验而提升用户的感知能力。随着VR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媒体样态和接收模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型,造就了沉浸化、共情化、在场化的全新传播时空,即“浸媒体”。浸媒体环境下,人与媒介深度融合的紧密程度和深入程度将极大增强,“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迅速抢占浸媒体这个最新的宣传思想工作阵地。鉴于此,本文尝试探索“VR+思政”模式,即利用VR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VR+思政”重塑了大学生与教育场景的关系,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线性教学的固定模式,让大学生以“在场式”体验参与课堂教学,以“第一人称”的认知视角获得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但同时也具有一系列的技术异化风险,诸如对内容主体性的消解、对主体心理的逆向推动、将拟像与真实相混淆等问题。如何在规避VR技术异化的前提下,使VR技术驱动和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VR+思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VR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
赋能随着浸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单一的媒介形态很难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多重需求与高校意识形态的风云变幻。VR技术不仅增强了现有的虚拟体验,还将拓展出全新的应用场景,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被束缚于固定空间中,教育手段和内容创作呈现出浸媒介叙事的特点。“VR+思政”重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方式,不仅使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位置发生了时空上的流变,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VR技术强大的复现功能、新颖的操作方式和独特的学习体验为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
1.从平面叙事到立体场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
VR技术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复制现实,它是人体感官外化延伸的智能工具,使单一性的拟态环境逐渐转变成多元性的拟态场景。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平面叙事为主,“VR+思政”摆脱了文字、图片等单一维度的局限,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合起来,为大学生呈现出一个融合多种媒介体验且层次丰富的教育场景,实现立体空间的多维体验。VR技术融合了图像传感、三维立体显示、动态环境建模等技术,可将想象的场景直观呈现为三维虚拟仿真动画,实现身临其境的全方位、沉浸式直接感官刺激。同时,人的感官也会潜移默化地对新的媒介技术环境进行调适和规训,以符合人体的物理机能。借助VR技术所建构的以象征、覆盖甚至替代物理世界的拟态场景,在建构社会关系和协调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比在物理世界更优化的认知和实践效果。
2.从眼睛在场到身体在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感
VR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相加到相融”,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感官功能。在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设置中,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似乎可以超越身体的接触局限而存在,成为融合VR和人体的智能主体。不同于血肉之躯的“表现身体”,以符号标记存在于VR场景中的“再现身体”重塑了大学生的感知能力。虽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教育介质来帮助大学生在脑海中勾勒教育画面,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编码与大学生解码的主观干扰之后,其教育效果容易发生曲解。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具有360度全景呈现的优势,可以融合虚拟场景、知觉管理和大学生“画像”等多重信号传导系统,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具有360度环视效果的在场体验式教育场景。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干扰,并维持自身稳定地体现“事实”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形式和质量逼近感官接收的“事实”世界,在感知中可以产生接近乃至超越外部“事实”世界的“现实”印象。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给予大学生身份建构和置换的新形式,从单纯通过虚拟形象输出个人表达到融合新旧身份,以强烈的真实感、在场感赋予大学生新的“身体经验”,进而彰显其主体性。这种无中介感知的“在场感”更加接近真实,消弭了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距离感,并赋予更加强大的想象空间。
二、VR技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着力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动态而复杂的实践工作,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VR+思政”的核心。“VR+思政”一方面要重视VR技术的技术属性,规避VR场景与大学生互动中拟像与真实的界限模糊所带来的技术异化风险;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其政治属性,要深入审视VR技术的现实应用和时代价值,密切关注其背后所蕴含和表征的意识形态功能。
1.价值引领:坚持主流价值的导向驾驭
主流价值让个体心中形成“相互联结的意向”,是个体跨越到共同体的关键黏合剂,是形成思想共识、群体认同和社会合力的价值。必须将VR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有机结合,全过程以主流意识形态驾驭VR技术,既发挥VR技术的正面功能,又保持主流价值生命力,并将之落实到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构建中去。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具备“自我性的动力因”。VR技术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具有自身的隐藏动力,强烈诉诸感官刺激的显化功能产生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新的真实性效果”,可以对教育内容重新结构化,具有弱化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主流价值导向性的风险。
2.目标导向: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个根本目标不以时空转移、场景革新和技术变更而改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识。在探索浸媒体时代“VR+思政”模式时,必须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强调育人宗旨,防止出现目标偏离。“VR+思政”通过模拟而非实物构建拟态场景,当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包裹在VR头盔中,其感知、思维、理念和价值观都会受到拟态场景的影响甚至重组。一旦过度夸大VR技术的优势和效应,与社会和人的价值本性相脱节,就可能本末颠倒地造成许多难以预期的技术异化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单纯依靠VR技术本身的使用,而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和规约。
三、VR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场景
在“VR+思政”应用场景中,要以“内容为王、叙事为策、导向为魂、学生为本”为实践理路,构建个性化的VR学习环境,把人文关怀和主体性原则不断注入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力和引导力,培养大学生对其拥有主动性的媒介感知,实现“人之为人”的终极关怀。
1.迅速投射突发事件场景,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
在“后真相”语境下,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随意化、娱乐化的特点,导致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倾向于情绪化、猎奇化、极端化,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模糊化、低俗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掌握大学生情绪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精准进行场景策划,主动设置场景议题,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利用VR技术迅速投射突发事件场景,将舆情事件的真实状况及事件背景、原因、应对等相关信息全面及时地展现给大学生。[4]在突发事件的VR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信息的全面化、视角的丰富化和选择的自由化为大学生打开了关注事件的多视角的大门,从而形成一种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的心理暗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事件舆论引导的信任感。
2.构建红色文化记忆场景,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应用VR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记忆场景,通过校园数字文化的载体阐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加深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精神。VR技术有利于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突破文本的限制,让大学生沉浸在真实还原的红色文化场景之中。VR技术所具有的强烈的交互性和沉浸性更好地表现出红色文化的历史厚重性,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共产主义信念是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并对此产生更加持久、真挚、深厚的情感。红色文化记忆VR场景可以多维度呈现情感印象的红色记忆、历史书写的红色遗迹、世代传承的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将经过证言与文献、理解与解释而形成的红色历史文本制作成可生动呈现的红色数字文本。在VR场景中,采取“连接式”叙事序列呈现出红色事件的线性结构,通过聚焦某一位革命先烈的心理活动和行动细节,生动地展现近代以来人民对社会发展的思考、选择和实践历程,让大学生真切地体会革命先烈在探索救国救民征程上的艰辛,并受到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强烈感召,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担当历史使命的斗志。
3.借助重大事件现场场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重大事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应该及时抓住各类重大事件的特殊情势,明晰其中的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呈现、讨论和评价,使大学生建立现实感受和政治认知的联系。重大事件对于大学生来说难以亲临现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以电视、微博等报道为主,对事件的了解较为平面化、片面化,更多地仅留下对事件的抽象概念。浸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可以借助VR技术和360度相机等先进拍摄设备,为重大事件提供立体影像、全景视野、移动实时直播等VR直播场景的报道形式。VR技术以360度画幅的直播场景不仅实现感官替代,更突出感觉延伸,极大扩展了大学生的在场时空,实现对事件现场的“直接在场”,使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全方位体验事件中的具体场景和现场氛围,强烈的代入感和时效性使大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更加饱满和立体,拉近了大学生与事件的距离。为了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取定向分段直播的方式,在重大事件VR直播场景中添加分组浏览、细节呈现等个性化浏览设置,大学生可以凭个人意愿通过移动鼠标或滑动屏幕实现VR直播场景的大小调节和全方位移动,获得个性化场景画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有效借助于重大事件的“VR+新闻”、“VR云展”等大型场景,深层次突破时空限制,更加真实、有效、丰富地攫取场景要素,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每年“两会”期间,央视网会推出“VR带你观两会”、搜狐网会推出“全景看两会”等“VR+两会”版块,全方位、沉浸式展示“两会”盛况。“VR+两会”的直播场景可以使大学生对“两会”产生更为直接、深刻的认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4.构建理论教学直观场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进学生头脑”的关键并不是把理论的词句和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而是要学深悟透和把握理论的精髓。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直观场景,是提升大学生理论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浸媒体环境下,运用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构建抽象原理的VR直观场景,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可视化和形象化,为大学生呈现鲜明具体的形象,以提高理论教育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帮助大学生对理论教学形成感性认识,并以此提高理性认知。在理论教学的VR直观场景中,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偏好从中自主选择所需的物体和场景,为自己在理论自学的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方面提供个性化、自主化和交互化的学习条件,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他们对理论的自我导学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构建360度虚拟场景,有助于大学生超越时空障碍,让大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在场解读和观察理论产生的现场,实现沉浸式理论学习体验。新鲜直观的现场体验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直接感知。例如,在讲授《共产党宣言》时,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讲台上“亲自”为大学生宣讲的直观场景,讲解他们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上利用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从社会作用和阶级本质的角度批判这些错误思潮,并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方向的指引性,从而启发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下的各种思潮进行理性分析,提高大学生辨别、摒弃错误思潮的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2]李晓静,张奕民.VR媒体对情绪、认知与行为意愿的传播效果考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3]林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0(1).
[4]安娜,林建成.人工智能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
温旭
《VR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应用》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