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02 10:33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之一,有利于锤炼大学生坚强意志、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大学生生活幸福感。然而,劳动教育目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缺乏劳动教育氛围以及忽视劳动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鉴于此,高校需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劳动教育校园氛围,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培养,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幸福感

  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实践,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劳动教育正被部分高校淡化、边缘化。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意见》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纷纷开始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1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之一,直接决定新时代人才的劳动素养培养,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在锤炼大学生坚强意志、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大学生生活幸福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劳动教育有利于锤炼大学生坚强意志

  大学时期是培育和锤炼年轻人意志的关键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磨炼学生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从而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深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2]。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依靠无数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历史伟业。作为人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有利于深刻认识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2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大学是人才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起点,在大学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体验生活,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而且有利于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自身才能、智慧、意志及情感,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主动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从而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最终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1.3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生活幸福感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可贵[3]。只有经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的成果,个体才会更加珍惜,也才能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党和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劳动与人的生存、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领悟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

  2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遇到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坚持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传统,为实践育人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逐渐被忽视,高校劳动教育被淡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劳动教育的地位严重淡化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育人功能。因而,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得到实际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四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正因为劳动教育本身的这种性质,使得高校容易把劳动教育仅仅作为实施德智体美四育任务的载体,导致其难以取得与四育平等的地位。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让高校淡化了劳动教育的实际落实,将其仅作为口号标签呐喊,最终导致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4]。具体表现在,不少高校的确将“劳”纳入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等具体内容设计中,却鲜有对劳动教育内容与实施细则的设计。而且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劳动教育及其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2.2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不少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仅缺少宏观的顶层设计,而且缺少详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有劳动实践课,其内容也缺乏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劳动实践课的实践目标、活动安排、操作规范、操作技能评价、劳动安全保障等要求,也没有制定出可行性强的指导方案。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仅把劳动实践课设置为选修课,甚至出现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并未开齐开足,致使这些高校在劳动教育课堂体系本身就不完善的情况下,完全走上了忽视劳动教育课的错误道路。

  2.3校园文化建设缺失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相关制度理应包括在校园制度文化中,而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都缺乏劳动教育,既缺乏劳动教育的制度规定,也欠缺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还忽视有关劳动教育的精神文化营造。而高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只有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然而,本应让高校学生独立完成的劳动事务,却被日益壮大的高校服务业一手包办。加上当前社会存在一些功利化倾向,甚至存在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这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

  2.4忽视劳动教育技能的培养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细化,人类劳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重点培养大学生与当前社会分工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技能。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劳动技能,生活能力差。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校不仅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而且受经费、师资、设施保障等方面的限制,甚至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内容单一、以偏概全,模糊劳动教育的宗旨,忽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还有一些高校将劳动教育活动作为树立学校社会公益形象的渠道,仅用来作秀,完全背离了劳动教育技能培养的初衷。

  3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优化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这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应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方向。具体而言,高校要从以下四方面全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3.1转变观念,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必须始终以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好劳动教育,高校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的新变化,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生活,深入了解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诉求[5],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路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使大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首先,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正确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让学生在亲身劳动的过程中领悟劳动不分贵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将来更好地奉献社会。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指导下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劳动,更要培养学生奉献、勤俭、创新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其次,高校要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的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创新创造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这为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6]。鉴于此,当下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培养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劳动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

  3.2开发课程资源,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为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各高校要千方百计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完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宏观层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认真研究和学习《意见》提出的高校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建立一整套包括劳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在内的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具体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合理设置相应的课时学分。其次,微观层面,高校在各院系各专业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劳动教育实践等,力争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此外,高校还要设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劳动教育实践课,既要体现项目的综合性,也要体现创新性,适合大学生开展的合作探究类实践活动。再次,高校还要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将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全过程中[7]。例如,文科类专业可以开展公益性劳动实践,发挥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奉献、合作、奋斗等新时代劳动精神方面的育人价值。理工类专业可以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实习锻炼的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敬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精神。

  3.3潜移默化,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劳动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被真切感受到。高校必须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趣爱好,把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选择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时,高校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诉求,潜移默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高校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必须要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必备的生存生活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每一位大学生深刻认识塑造勤劳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和崇尚劳动的意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一长,互相之间才能形成见贤思齐、互相学习的氛围,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其次,高校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还要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高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体现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让制度的力量鞭策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实现劳动教育制度化。同时,高校还可开展关于弘扬优秀劳动精神的主题征文和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让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刻苦、奋发有为。再次,高校可以充分结合传统校报、校广播站的优势,积极利用校园网、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实现劳动教育线上和线下的延伸[8]。例如,高校可在线上与线下同时开辟劳动教育专栏,广泛宣传在抗疫救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坚韧顽强、忘我奉献的高尚劳动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化启发青年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形中在全校形成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3.4突出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的技能培养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只有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要切实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基本遵循,进一步强化劳动实践,更加重视劳动技能培养。首先,高校要把专业性劳动实践放在重要地位,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训、实习,在此过程中夯实专业知识、培养劳动技能。例如,高校可以将本校实验室对学生完全开放,为学生营造创业孵化的空间,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9]。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技能大比拼、劳动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次,高校还要重视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等各行各业的广泛联系,充分调研和了解行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劳动分工的新形态以及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突出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平台。再次,为了压实压紧劳动实践教育全过程中的各方责任,高校要重点完善有关劳动实践教育的一整套评价考核机制。劳动实践评价考核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作为考核重点,既要有量化指标,也要有劳动精神方面的定性考量。高校要根据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探索过程性地技能展示及成果展示等不同的评价方式。

  4结语

  新时代,实现梦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劳动。高校劳动教育直接决定新时代人才对劳动的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各高校全面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大学生成为推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良好风尚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85-87.

  3李丹.“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9(11):56-62.

  4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5王玉廷.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表现、缘由及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44-47.

  6田鹏颖.用实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7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134-138.

  8王强,田备,方正泉.新时代高校后勤的劳动教育功能探索[J].高教纵横,2019(10):49-51.

  9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161-169

  朱丹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上一篇:创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高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