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与对策研究

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与对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01 09:57
扫码咨询

  摘要:从工业化理念、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田园城市理念出发,依据福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构建福建省生态农业经济区的设想,并围绕“三圈”(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分别指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及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从精品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和配套产业等重点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区的业态模式。最后从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区域协作、农业发展环境及绿色GDP考核等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区;生态农业技术;业态模式;发展对策

  农业最初的形态是自然农业,在经历过水利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的变革后,生态农业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是经济区构建的关键点[1],就农业经济区构建而言,适宜度评价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通过农业功能的适宜性评价,分析农业资源产生的功能与环境制约性[2],促进区域内农业多功能性的最佳发挥。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区域内农业功能的演化进行研究,在宏观上分析农业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3],在微观上分析农业功能的机理和中观行为。结合宏微观分析,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构成的生态梯度[4],总结不同区域农业的内在规律,对区域农业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布局模式调整,使农业区域趋向于生态、经济、社会多功能的协调综合发展。

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与对策研究

  1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的理念

  1.1以工业化理念构建高效的生产圈

  农业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只是因为根据生态梯度,它更多地被安排在非城市空间。如今,农业生产同样存在于城市空间。作为一门产业,应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生产[12],应用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提升农业产业的标准化、设施化、智慧化,完善与提升农业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为生产者提供高效的福利,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圈。

  1.2以包容性增长理念构建和谐的生活圈

  农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资源支撑区。包容性增长是以机会平等、成功共享为核心,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增长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13]。包容性增长要求民生先行,摒弃以往城乡二元对立、彼此零和、农民“被城市化”的观念,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营造健康呼吸的空间,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的城乡生活圈。

  2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三圈”构建

  生态农业经济区“三圈”构建主要是以生产者、消费者与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实现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农业生态功能、农村文化与休闲功能、农村可持续发展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发展,并通过各功能区域的统筹发展,协调区域内生产者、消费者、生态之间的关系,构建区域内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的和谐互助、外部竞争有力的关系。

  2.1生活圈

  随着福建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两点、一线、四轴”的海峡西岸城市群[15]为核心、以星罗棋布的村庄乡镇为基点的空间格局,构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区的生活圈。其主要功能是共筑优质生活平台,提供新鲜空气、食用健康食品,享受高品位生活。在生态农业链条上,生活圈主要围绕着农产品深加工、销售市场与物流营销,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更新改造、农超对接工程,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确保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2.2生产圈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业生产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立体化种植的要求,形成了以“一区三带七群十四基地”为主[16]、都市农业为辅的现代农业产业空间格局,构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区的生产圈。其主要功能是构筑绿色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利润、建设效率农业、为农民提供好福祉。

  3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业态形式

  3.1绿色化的精品农业

  依托福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绿色化的精品生态农业。围绕消费市场的需求,合理选择农副产品生产的主导产业,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畜禽‐菜地”、“果‐草‐牧‐菌‐沼”、“种‐养‐林”等多种生态生产模式[19],扩大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为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打下良好的生产基础。

  3.2增值型的加工农业

  食品工业是农业的延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地方特色,以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安全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推动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形成,走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以功能性特色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延伸生态农业经济区产业链条。

  4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对策

  4.1完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的基础设施是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的保障。应实施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实现节水,实施农田培肥工程以提升质量,实施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够路林渠配套工程以提升农田景观[20],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区多业态的正常运作。

  4.2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技术支撑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区,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区,加强种业创新工程,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与技术装备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为生态农业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蒙莉娜,郑新奇,赵璐,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1,(3):282-287.

  [2]吕添贵,吴次芳,游和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3,(9):3-10.

  [3]任志远,徐茜,杨忍.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14-19.

  [4]张浩,刘钰,等.城乡梯度带生态空间组织模式与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大杭州都市区为例[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31-237.

  [5]黄章树,李舒翔,陈延杰.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6):97-101.


《福建生态农业经济区构建与对策研究》
上一篇: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技术对策研究
下一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