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02 09:55
扫码咨询

  摘要: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作为一种新的村域经济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方法。本文选取河南省桑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问等方式获得其产业演变和经济数据,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桑坡村进行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影响机制等探讨,阐述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的特征和升级路径,以及互联网对该类型专业村产业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中国成立后,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孕育期,1949-1977年间,市场、制度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②快速发展期,1978-1991年间,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桑坡村的“皮毛经济”进入了原始积累期。③迅速成长期,1992-1996年间,桑坡皮毛行业向国际市场的转移,促进了“公司+企业+农户”产业模式的兴起。④起伏发展期,1997-2005年间,受亚洲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农区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兴起等技术的影响,桑坡皮毛产业在各因素交织中跌宕起伏。⑤波动调整期,2006-2010年间,为摆脱国际皮毛市场萎缩、世界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等的不利影响,桑坡村不断进行产业重组与调整。⑥连续升级期,2011年以后,借助沿海制鞋产业向内地转移和互联网商业应用深化的机遇,桑坡村进行了持续的产业升级。

  (2)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根植于当地环境,又在国内外环境影响下艰难发展。桑坡村的皮毛加工产业在面临国际皮毛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等危机时,抓住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机遇;凭借着历史传统、区域品牌效应等优势逐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从全球价值链来看,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产业的升级以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为主,功能升级逐渐起步,而链条升级较为少见;同时,表现出由OEA升级到OEM,并尝试向ODM和OBM升级的特征。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而言,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的产业是同时沿着“微笑曲线”的上、下游进行升级的,但受到自身能力、区位、资源、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其向产业链下游升级的趋势比向上游升级的趋势显著。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分析: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产业的升级首先是从家庭作坊式经济模式向“公司+企业+农户”模式转变;公司解体后,进入中小企业集聚的意大利式集群模式;之后,在污染加剧、金融危机、国际市场萎缩、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等国内外环境的冲击下,专业村最终进入“互联网+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互联网,“双介质钟摆”模型

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农区却发展步幅缓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45.2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而且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和要求。

  1.1.2研究意义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以来,其地位在我国逐渐提升,农村经济成为国家和学者关注的重点。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出现在农区。其中能实现农村特色产品产业化、专业化、商业化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由于能积极促进农区经济发展而逐渐崭露头角。随着时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而已有的研究却鲜有基于村域视角深入研究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的产业升级。同时随着农村互联网用户数和应用方向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产业”逐渐成为新的农区经济形态,在农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专业村而言。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很少涉及“互联网+专业村”的探析。

  1.2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2.1研究思路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为研究对象,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的产业升级过程及互联网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前两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总结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包括论文的第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第三章对案例区——桑坡村内皮毛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在第四章分析了该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皮毛产业升级的优劣条件、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第五章主要研究该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皮毛加工业的升级路径以及影响机制;第六章通过构建的概念模型分别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阶段(两阶段)以及生产制造环节、营销环节、运输环节(三环节)来分析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的影响。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在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待完善的关键环节和研究方向。

  1.2.2研究方法

  本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已有专业村和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的检索、收集、阅读与整理,分析和引用与本研究所涉及理论观点相关的研究成果,把握目前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2)实地调研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研究区域村委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取研究区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把握案例区的整体情况。通过对案例区内不同产业组织类型的农户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了解案例区产业的演化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等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主导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机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形成机制,同时探讨互联网对专业村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研究“互联网+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模式的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专业村研究

  2.1.1概念和内涵

  随着1979年日本九州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取得重大成果,该运动逐渐向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传播,为发展中国家的村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各国振兴农区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专业村”的概念就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

  2.1.2专业村的发展

  目前,国外对专业村形成发展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通过定性分析对成功开展“一村一品”活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的总结上。W.Kuswidiati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发展,认为创新、政府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是专业村产生的主要助力[12]。KunioIgusa认为全球化和本地化行动、自我创造力、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专业村发展的有一定影响,而政府是推动专业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13]。Kiyoto等认为政府是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助力主要表现在其在市场、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的扶持[14]。Juliana对马拉维的一村一品运动的探讨发现,其能有效提升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村民的生活水平,而政府对农民生产技能进行培训、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撑、便利的交通网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是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的重要因素[15]。L.Roosevelt认为生产资金的缺乏、技术的落后以及不完善的供给和运输保障等是当前马拉维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最大挑战[16]。

  2.2产业演化升级研究

  2.2.1概念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对象下的产业升级的内涵各异。Humphrey和Schmitz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附加价值状态(低技术水平)向高附加价值状态(高技术水平)转变的过程[33]。Gereffi认为产业升级是指在价值链内部的一个企业或经济体由低附加值提升到高附加值、由低盈利能力提升到高盈利能力的过程[34]。Poon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从生产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生产高价值的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的过程[35]。Malerba认为产业演化是指在特定的知识和制度环境下,异质性的企业主体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的,产业内的各主体、产品、工艺和要素等发生变化的过程[36]。陈晓涛认为产业升级的内涵包括: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衰退、各产业占比变化、产业内部分工和布局优化等[37]。张明志等认为,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来看,产业升级是指产业间和产业内附加值、技术等的高端化[38]。

  2.2.2演化升级的阶段划分及机制分析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起来的,是产业演化升级研究中最常用的产业成长阶段划分依据。弗农在1966年最先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产品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就产业而言,也就是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之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使该理论逐步走向成熟。TichyG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成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39]。克鲁格曼认为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基本会经历形成、不断增长、成熟与转型、衰退或再次成长等五个阶段[40]。Feldman等将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雏形阶段、自组织阶段、成熟阶段[41]。Ahokangas和Rasanen运用演化理论将集群的演化分三个阶段:①起源和出现阶段;②增长和收敛阶段;③成熟和调整阶段[42]。洪星炫从形成、初步发展、优势形成、快速扩张、调整等4个阶段分析了石狮服装产业的演变过程[43]。刘志高认为产业集群的最终可能走向衰退或转型,在此基础上,他将集群划分为摸索、成长、巩固、成熟、停滞、衰退或复苏等六个阶段[44]。郎付山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成长、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各阶段的演化过程和衰退风险[45]。

  3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发展概述

  3.1产业发展历史

  3.1.1历史演变

  (1)清末民初,皮毛加工产业的兴起与兴盛作为一个回族村,桑坡皮毛加工产业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年间,以皮毛加工为主的工商业在全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村内有皮作坊32家,大部分的村民从事与皮毛相关的生产加工、原料采购等工作。由于当地并不盛产皮张,此时的作坊主要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采购原料,在桑坡加工成皮装、车马鞍具、皮条等简单裘皮制品后,直接或通过商行间接销售到周口、上海、徐州、汉口、南京等国内许多城市,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到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

  3.1.2发展阶段划分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基础,针对桑坡这一特定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而言,建国后,其皮毛加工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如下:1.孕育期:1949-19771949-1952年间,市场、制度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而1953-1956年,我国实施的对手工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更加使个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桑坡村许多从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家庭皮毛作坊也受到影响,纷纷关闭。到60年代,随着“兔毛厂”、“皮毛厂”等集体企业的出现,村民利用传统技术特长,发挥各自潜力,促使该村皮毛产业缓慢发展。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集体皮毛厂停止生产,皮毛产业再次受到重创。文化大革命以后,部分小的家庭作坊开始复苏,皮毛产业进入缓慢成长期。1949-1977年基本属于桑坡皮毛产业的孕育期。2.快速发展期:1978-1991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倡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此政策背景下,桑坡村的皮毛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村干部通过派遣农户到温州考察、将已停产的皮毛厂的原料分给农户等方式,鼓励各家独立进行皮毛加工。到九十年代初,一个以“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基本形成。同时,分工现象逐渐在专业村内显现,部分农户创办皮毛加工工厂,发展家庭经济;有些农户受雇于皮毛加工厂或作坊,参与皮毛加工;一些农户从事原料收购,贩卖给本村工厂;有些从事皮毛产品销售等等。

  3.2产业发展现状

  3.2.1皮毛加工企业分布变化

  皮毛加工业是孟州市主导产业之一,但该市的皮毛加工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多分布于南庄镇,且主要集中在桑坡村(图3-3)。2013年,孟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皮毛加工企业50家,且分布于南庄镇、西虢镇和化工镇内。其中南庄镇桑坡村内有4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皮毛加工企业数的82%,田寺村和南庄三村分别有4家、1家;西虢镇的韩庄村有3家;化工镇的许庄村仅有1家。

  3.2.2产业组织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内的皮毛产业在经历了工艺技术、组织形式等的一系列升级后,其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目前,桑坡村的产业组织结构表现出如下特征:(1)典型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十分罕见,农业产值在全村总产值中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皮毛加工业是该村主要的收入来源。2002年,全村就有90%以上的经济来源于皮毛加工业,30%的家庭有皮毛加工厂或企业,30%的家庭从事皮毛委托加工,另有30%的家庭在本村皮毛厂中工作,部分家庭从事相关支撑产业(图3-5)。到2015年,全村95%以上的农户参与到皮毛产业的原料获取、生产、产品销售等过程中,皮毛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5亿,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桑坡村是一个皮毛加工业高度集聚的典型的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

  (2)皮毛初加工、深加工、电子商务同步进行2004年前,专业村内皮毛产业主要以生产熟皮、鞋里皮等半成品的初加工为主,之后,逐渐向生产服装、鞋类等成品的深加工转变。现在,村内皮毛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种熟皮等半成品,主要销售到国内外的制鞋厂、服装厂等;二是鞋子、服装类的成品,专业户将剩余的或购买的熟皮加工成成品后进行销售。同时,按参与的生产阶段可将专业户分为3类:同时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农户、只进行初加工的农户和只进行深加工的农户,其中第一类所占的比例较高。此外,电子商务自兴起以来,快速成长为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乔家君.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乔家君.村域经济分异的内在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1-6.

  [3]乔家君,张卫星.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对16个农村的调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34-38.

  [4]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5]黄献军.专业村是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起点——湖南省益阳农村150个专业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1990(4):89-91.

  [6]孙洪志,张建中.专业户、专业村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2(4):65.

  [7]陈学基,朱学新,刘桂才.专业村是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形式——关于常熟市专业村的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1984(3):24-27


《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上一篇:开放性实验室在农产品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下农家乐休闲生态体育发展现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