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农业职称论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13 08:59
扫码咨询

  摘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文章在简述高效生态农业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接着,重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类型、模式和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最后,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该文对当前正在从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和普通群众均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模式与技术;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1高效生态农业概述

  1.1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高效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或者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农业发展模式[1]。

  高效生态农业,则同样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农业发展模式,但与一般生态农业相比,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高效”特点。

  1.2高效生态农业的特征

  总体来说,从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看,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如下明显特征:(1)结构良。高效生态农业的结构良好、精致,如组成高效生态农业的生物种类多、数量丰富,且生物之间具有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关系;(2)功能强。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多种农产品,还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全社会多方面的需求;(3)质量优。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均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较一般农产品质量优、价值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至此,江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包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新型工业体系和培育现代服务业。显然,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和“鱼米之乡”的鄱阳湖,在实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今天,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具体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增加产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增加农产品产量具有直接作用,对于确保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长远战略意义。根据大量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资料,高效生态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一般大田生产的2~3倍,有的甚至更高,可达3~5倍(如设施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2.2促进增收如前所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其质量优、市场价格高,因而经济效益好,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就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而言,广大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将成为增加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类型、模式与技术

  3.1立体型立体型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广泛分布的生态农业类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模式:(1)农田立体种植模式。通过不同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复种和轮作等,组成一年多熟、一地多种、一田多产、全年多收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如“油菜/花生+玉米—芝麻+绿豆”、“混播绿肥(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杂交稻、超级稻)”等。(2)山地立体开发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有近2/3地处山地、丘陵地区,山地、丘陵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适合进行立体开发,建立起立体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如余江县红壤丘陵地区发展“顶林、腰果、谷农、塘渔”的立体农业布局,效果显著。(3)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如可利用房前屋后有限的庭院空间,发展“立体菜园”、“立体果园”、“立体花园”,面积虽小,效益却高。可谓“方寸之地,一举多得;空暇之余,一举多效”。

  3.2共生型充分利用自然界不同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互补作用,发展共生型高效生态农业,是世界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成功的模式。适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的共生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1)农田共生模式。如稻田养鱼、稻鸭共生、稻—萍—渔复合,还有棉田养鸡、林地养蛙等,生物之间互利互惠、协调共生,增加了农田产出。(2)水体共生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体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以前由于投资单一、种养规模小,水面利用低,开发效益不明显,因此加快水体开发利用,建立共生型高效生态农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鄱阳湖放养不同种类、不同习性的鱼类和水生生物,由于不同物种占据不同层次的水体空间和利用不同的食物链、食物网,因而可充分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从而产生“1+1﹥2”的整合效应,促进了鄱阳湖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此外,桑基鱼塘、鸭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水体高效共生模式均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广应用。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应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来看,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目标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4.1领导重视,人人动手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为重视,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国家战略。江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全力投入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热潮中。今后,为进一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更加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真正做到领导重视、人人动手,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点点滴滴、具体事情做起。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得以不断推进的关键所在。

  4.2因地制宜,优化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38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物质基础、经济状况,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等均不一致,因此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项技术”,而应是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和目标,选择适宜的优化模式和技术,针对性地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否则,可能是“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对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极为不利。

  此外,从家庭、从社区的角度,加强对家族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训,也是很有必须的,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将起着积极而重要的直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日报,2010-02-22(A1).

  [3]《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黄国勤,江西农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黄国勤,发展中的江西生态经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下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