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24 09:08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扶贫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不了解旅游扶贫,贫困人口被挤出旅游获利圈;二是重视“旅游”忽视“扶贫”,部分居民利益受到损害;三是缺乏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多元化开发格局;四是人才匮乏,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缺乏创新;五是社区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针对这些问题,从增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认知、以“扶贫”为核心、引进投资、科学规划、加强社区参与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成效;汉源县;贫困人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方式,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首次提出旅游扶贫(Pro—PoorTourism,PPT),旨在通过发展旅游使贫困人口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净收益[1]。我国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贫困人口分布地区高度耦合,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四川省汉源县曾是省级贫困县和国家级实施边远地区津贴县。因受区位、环境、历史等因素限制,一度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增收乏力,2010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2.6%[2]。到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达33万,农业人口占90%。近年来,汉源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全县旅游开发,开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造血式”扶贫,为进一步推进贫困村脱贫而努力。本文采取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三种研究方法了解汉源县的贫困现状。2017年4月17日至5月2日期间,在汉源县多个农村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并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汉源县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汉源县乡村贫困现状

  1.1人地矛盾突出,贫困率高

  2016年汉源县内常住人口有32.9万,其中城镇人口3.3万,农村人口29.6万,农民占比高达90%,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县内高山地区,难以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人们只能依靠传统农耕作业,交通闭塞,不利于经济发展,导致贫困发生;也有分布在城乡过渡地区,这一地区人地矛盾问题十分突出,贫困发生率较高,以九襄镇为例:九襄镇是汉源县除县城外的第一大镇,其面积只占全县总面积的3.45%,人口却占全县总人口的30%,加之近年来移民安置和城乡规划建设,使人口数量不断上涨,对教育、医疗等部门产生较大压力,学校、医院扩建和新城规划建设等占用大量耕地,使人地矛盾问题愈发尖锐。在九襄镇入户调查发现,人地矛盾问题是导致这一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农民文化程度低,就业率低

  汉源县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受访者中26%的农民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5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0%;37%的受访人员家庭成员患病或者残疾;83%的受访者表示,除农业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53%的受访者认为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汉源县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广种薄收,农业产出难以维持生计;城乡过渡区农民失去了土地作为收入来源,只能改变收入方式,失地农民中10%转而经商,89%的人选择外出务工。文化、思想、身体素质低下,外出务工会受到学历或技能限制,能找到稳定长期工作的只占27%,就业困难。

  2汉源县旅游扶贫成效

  2.1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获益途径

  汉源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获益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通过出售和加工本地农副特产,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这是汉源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最直接和最普遍方式,问卷调查有62%的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获益,但受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制约,获益情况因人而异,农民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开办农家乐和度假村,成为第三产业经营业主,10%的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获益显著,不仅脱贫还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三是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资金,由于宣传不到位和贫困人口对信息不了解,只有7%的人主动参与,但获益较为明显。还有21%的受调查人员未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中。

  2.2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汉源县开展旅游扶贫以来,以三强村、申沟村为代表的36个贫困村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使13万人融入产业链,帮助农民增收人均超过13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比重的45%,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居民愿意在未来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去;57%认同旅游扶贫,总体对旅游扶贫的预期持乐观态度,具体见图1。2015年汉源县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6.97万元,占比达到了总收入的26.79%,同比增长6.5%,拉动经济增长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旅游综合收入为79610万元,增长20.8%[3]。开展旅游业进行“造血式”扶贫,使汉源县21.51%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人口流动和资金流转,加快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增加了汉源县的地区影响力和地区经济整体实力,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3汉源县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1不了解乡村旅游扶贫,贫困人口被挤出旅游获利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汉源县旅游扶贫完全不了解的居民占53%,非常了解的只占3%(见图3),表明汉源县居民对乡村旅游扶贫的认知很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并造成部分扶贫失效的现象。扶贫失效的问题会通过旅游感知去影响居民对旅游扶贫的预期和态度,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5]。汉源县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程度低,不了解乡村旅游扶贫,很少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45%的受调查者认为,文化水平较低和现有能力不够是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中的最大障碍;52%的人认为他们不能依靠农业和乡村旅游脱贫是因为缺乏相关组织引导和缺少资金信贷机会[6]。这些都是由于对乡村旅游扶贫缺乏认知和了解而造成的。一些非贫人口却因为文化层次高,了解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抓住机遇快速获利[7],真正贫困的人口由于信息滞后,解读政策困难而失去先机,没有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受益或者受益很少,从而被挤出旅游获利圈,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与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目的相悖。

  3.2重视“旅游”忽视“扶贫”,部分居民利益受到损害

  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其核心环节不是贫困人口获益,而是与一般的旅游开发等同起来进行发展。受访者中40%的人认为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实施体现在了景区的开发上,重视“旅游”,全县很多地方都在搞旅游开发,提出“旅游强县”的口号,但旅游景点多而散,没有系统和统一的定位,缺乏吸引力,乡村旅游缺乏创新,发展乏力;忽视“扶贫”,导致旅游和扶贫很难联系在一起,开发旅游景点和发展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还损害了当地人的利益。重视“旅游”,忽视“扶贫”,不能把旅游和扶贫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得通过乡村旅游扶贫获益的往往是非贫人口,而旅游开发带来的物价上涨和土地占用则增加了贫困地区的返贫率。实地调查发现,相较农业,旅游业能更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极少数不合理现象:九襄镇民主村居民土地因旅游开发被征用,征用价约为67.5元/m2,征用后作为商业用地的部分(石牌坊“公园1号”的商铺、住房等,占比低于1%),起拍价为4399元/㎡,买卖价格失调,损害了少数村民的利益。由于耕地减少,一些农作物的价格上升,有地的农民会短暂获利,但由于其他物价随之上涨,总体上不利于乡村发展。土地被征收后有11%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他们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当地,“空心村”现象开始出现,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对策

  4.1结合实际,增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认知

  在制定旅游扶贫项目时,必须明确消除贫困的目标,结合实地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机制,实施有利于居民就业的支持政策[8]。居民对旅游扶贫的了解程度取决于政府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汉源县相关组织和人员应当深入社区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定期在社区开展旅游扶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旅游扶贫的认知,及时让贫困人口了解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信息,引导贫困人口更好的把握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通过增加旅游就业岗位,吸引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就业,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点带面,达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让贫困人口依靠旅游扶贫政策和项目脱贫。

  4.2以“扶贫”为核心,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

  汉源县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时,不应只注重“旅游”,更应该重视居民对“扶贫”的实际需求,将贫困人口作为扶贫的主体和对象,而不是简单的在贫困地区开展旅游。要把贫困人口的利益放在重点,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汉源县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维护不到位,新堰村的游步道护栏破损,景观牌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沿途公共厕所、停车位数量较少。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应当完善汉源县乡村的供水供电系统,路灯、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方便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注意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加大对村民的教育,自觉维护基础设施,切实保障自身利益。

  5结语

  汉源县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改善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22%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旅游扶贫增加了他们的收入,46%的人认为乡村旅游扶贫增加了就业机会,65%的受访者认为贫困人口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扶贫而脱离贫困,总体上对乡村旅游扶贫表示支持。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失地农民增加、“空心村”现象出现、返贫率增加、缺乏资金和创新型项目、贫困人口参与度低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汉源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必须将旅游和扶贫相结合,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相关人员应进一步了解汉源县乡村资源和文化优势,逐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11]。结合汉源县相关产业合理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深入了解贫困乡村居民的状况,加强基层贫困人口的参与性,使他们真正在乡村旅游扶贫中获益,从而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肖建红,陈宇菲.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国外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4):484-488.

  [2]四川省汉源县委.四川汉源:一个贫困县的产业脱贫路[J].农村经营管理,2016(11):13-14.

  [3]雅安统计局.雅安统计年鉴(2016年)[Z].雅安:雅安市统计局,2017.

  [4]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汉源县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基于农户视角的北京市果类蔬菜生产分析
下一篇:遂宁市新农村建设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