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27 08:54
扫码咨询

  摘要:在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的概念进行了溯源与辨析,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综合评估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思路,将现有评估体系归纳为EES框架及其拓展和PSR、DSR模型两类,对评估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进行了频度统计、讨论和中外对比。概括了当前研究中采用的权重确定与综合评估的主要方法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从农业特征、空间尺度、时间跨度等角度对国内外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分类与总结。研究比较发现,国内生态农业评估在实际指标的选取中,往往将数据易得性放在首要位置,而缺乏对指标之间内在逻辑联系和指标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视,指标体系构建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此外,在对生态概念的理解上,现有评估体系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生态影响挖掘的并不深刻,对石油消耗、电力消耗尤其是碳排放等重要的间接生态影响存在遗漏。最后,针对现有农业生态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六方面的建议:①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广泛和深入,考察我国和各地区的生态农业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应当将农业碳汇/碳源的测度和评估纳入到生态农业综合评估体系中;②评估时应当把握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③重视对农业生态模式和类型的辨识;④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作为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石,避免直接移植国外文献中的指标体系;⑤注重综合评估的案例导向性,并结合多源异构数据的优势来提高评估准确度;⑥注重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变迁情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考量,提高评估的空间尺度和时间跨度。

  关键词:生态农业;评估指标;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的瞩目成就。而与此同时,粮食生产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压力与矛盾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更为严峻的是,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农业是与自然生态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也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从世界范围看,经历了高环境破坏、高资源损耗的石油农业(OilAgriculture)的阶段,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这一词汇率先在西方产生,对此,西方国家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农业实践。19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因此,客观全面地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提升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的相关研究,提炼总结生态农业评估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生态农业评估研究提供新思路。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1生态农业的概念溯源与辨析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农学家RudolfSteiner关于BiodynamicAgriculture的论述[],强调自然、原始,少人为干预。1970年,CharlesWalters2]创建了致力于宣传生态农业的AcresU.S.A.杂志,并创造性地提出Eco-agriculture一词,认为“生态的农业才是经济的农业(Tobeeconomicalagriculturemustbeecological)"。Albrecht']则进一步从土壤学视角对该概念进行阐释,认为良好的土壤腐殖质才是优质土壤的基础,应当多施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提出了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生态农业的概念提出后,学者拓展其内涵,将其阐释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我国学者则结合国情和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概念,认为中国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使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相结合,使农业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2评估体系的构建

  2.1构建原则与标准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生态农业的评估既要考虑农业系统的自然环境基础,又要关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也要关注其生产效益和生态影响。这使得评估体系的构建成为一个复杂的工作,对此,学者们围绕原则和标准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2.2指标体系与指标选取

  2.2.1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体系的指标体系构建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极为核心的地位,一般而言,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体现所组成的整体,它反映了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功能。对生态农业准确有效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建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从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三个维度来设置评估体系框架。由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研究可持续农业或农业可持续性的学者在设置评估体系时,往往会自然地套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的目标——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制度,而后在这三个类目之下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陈杰、胡秉民2]、李竹2”、姚婧婧5)、袁久和[6)等学者在这三个维度之外,又单独设置了人口模块或资源利用模块,属于EES框架的一种拓展。应该说,生态农业综合评估体系的EES框架是将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视为近义词,其依据在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2.2.2主要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反映被评估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冗长庞大的指标体系本身也会对评估结果产生不利影响,罗列过多指标会使得选题额度指标体系雷同,很难体现出评估选题的个性。因此,在基本能满足评估要求和给出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研究者往往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建立从大量的指标当中成功选择具有可操作性,数据易得,并且符合评估目的的指标项。

  3评估技术与方法

  3.1权重确定与测度

  在具体实施综合评估过程中,如何有效的通过设置权重,从而集成多个因素形成指标是尤为关键的一步。综合评估的每一种方法,都面临着指标间不可公度的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何种方式区分各种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二是按照什么规则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显然,生态农业的综合评估涉及诸多指标,而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必须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现有的文献上看,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德尔菲法(专家法)、层次分析法和统计方法(见表1)。其中,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都一定程度需要研究者根据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赋予权重,尤其是前者。而统计方法则主要根据指标自身的数据统计特征来确定相应的权重。

  3.2指标综合与评判

  在确定了指标权重之后,如何构建综合评价函数也是研究者往往面临的挑战之一,绝大多数学者采用综合指数法或是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综合评价值,最终求出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或分级[5.23.26.7-0]。面对大量难以定量的指标,也有学者采用模糊综合指数法或灰色聚类法,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几项分指标划分评价等级后,采用模糊线性加权和得出总体的生态农业评级1-2]。一般的线性加权和法与模糊线性加权和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将处理过的客观数据加上权重后直接求和得到综合指数,而模糊线性加权加入了人为的判断,根据各指标的客观数据或主观感知,分别给出单项指标的评价等级,而后经过线性加权,得出综合的评价等级(见表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AULIJ.Aendingthefirstorganicagriculturecourse:RudolfSteiner'sagriculturecourseatKoberwitz,1924[J].European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01,21(1):64-70.

  [2]WAITERSC.Eco-farm:anacresU.S.A.primer[M].HalcyonHousePublishers,2009.

  [3]ALBRECHTW.Foundationconcepts[M]//Thealbrechtpapers:Vol.1.AcresUSA,1975.

  [4]WORTHINGTONMK,RENDLECC.Eclogicalagriculture:acasestudyofanecologicalfaminthesouthofEngland[J].Biologicalagpiculture&horticulture,1984(2):101-133.

  [5]叶谦吉,罗必良,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9(1):1-8.[YEQianji,LUOBiliang.Apreliminarystudyonthestrategyofthedevelopmentofeco-agricultureinChina[J].JourmalofSouthwestAgiculuralUniversity,1987,9(1):1-8.]


《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上一篇:试析中国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生态村镇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