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7-30 09:44

  只要:本文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耕地质量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 结,期望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路径。研究发现,耕地质量不仅包括地力质量、空间质量、工程质量与生 态环境 质量等四个方面 的内容,更需 要从私人物品 属性和公共物 品属性两个新的维度来对其内涵进行系统划分,从而为这一问题的 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在对耕地质量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分阶段历史考察及深入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受经济 社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依次经历了爱护与改善阶段(1949-1978)、维持与利用阶段 (1978-1984)、弃损与恶化阶段(1985-2005)、遏制与维护阶段(2006-2010)、保护与提升阶段(2011至今)等5个动态调整的历史 阶段,但是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尚不完整,而不完整盖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上升阶段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理论回溯与检 视这一 演变历程,得到 的重要政策启 示是耕地质量的 保护与提升,既离不开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自为意识和 自觉行为,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扶持。认为,进 一步强 化政府相关支持 政策和投入力 度,不仅关乎 耕地质量的保 护与提升,更是关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和民生福祉 的长期改善和持续增进。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概念界定;历史分析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方面,受制于农业经营的比较收益较低以及社会总体环境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不利于“新五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另一方面,耕地保护--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样对待生态环境",2014和2016年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96.78亿亩农业用地中耕地仅有20.24亿亩,且耕地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优等质量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表明我国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刻不容缓。因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现,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下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更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

  1耕地质量:从经济学角度对概念的一个重新界定

  现阶段,针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从经济学说史来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51在研究农业生产相关问题时,根据对生产的限制条件,把自然因素区分为有限制的土地因素和无限制的阳光.空气等因素。此后,延伸穆勒的相关思想,学者们从物自身的基本层次出发,对耕地资源保护的内涵区分为耕地本身的保护和耕地外部自然条件保护两个维度,并从多个维度对耕地资源乃至耕地质量的内涵进行了不断的拓展和丰富”。虽然此类定义对耕地质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拓展,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耕地质量的外部性特征,基于此,借鉴前人的研究结论、突出本文的研究旨趣,笔者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对耕地质量作出如下诠释和新的定义。

  2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嬗变历程:1949年至今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历史地看,中国经济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与土地制度改革、包括耕地质量的演进紧密关联。可以说,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包括耕地质量的演变史折射的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史的-一个重要的侧面。由于本文定义耕地质量包括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两个维度,因而,在:对我国耕地质量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并对其进行阶段划分时,需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综合进行观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耕地质量两种属性的内涵,在此,采用人均粮食产量来表征耕地质量的私人物品属性(土壤质量、耕地平整程度等),用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来表征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农田水利建设等)。这是因为耕地质量这一研究主体的特殊性,缺乏充分的研究数据,故而我们需要选取一个可获得且连贯的指标来进行表征,从而实现边际增量的研究推进。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粮食产量更多的是农民在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和选择相关技术的前提下,进行的个人有限理性决策,可以表征耕地质量的私人物品属性。从我国可获取的研究资料来看,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不仅数据连贯,可以反映耕地工程质量,也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如灌溉用水环境、生态涵养功能)产生反映,因而可以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此外,由于在新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语境下,耕地质量的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和表征,它的背后实际上是受制于我们的体制和政策变化的影响与制约.因而,在进行历史演进阶段划分时,不仅考虑耕地质量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也把国家相关政策(如社会主义改造、取消“农业税”)作为阶段划分时间节点的依据。表2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描述。

  2.11949-1978 年:耕地质量的爱护与改善阶段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第一阶段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图1可知,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在这一时期总体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而耕地的私人物品属性在公有化前后虽然具有--定的差异,但是总体处于-.种提升状态。进--步看,这一阶段又可以以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为时间节点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时期。

  2.2 1978--1984年:耕地质量的维持与利用阶段

  由图1可知,1978--1984年,我国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转而减弱,但是耕地质量的私人物品属性却转人快速上升阶段。这是因为:随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逐步推开,多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渐渐走向弱化,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水利、农村基本道路等难以得到常规维护,甚至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包产到户"打破了吃大锅饭时代的“搭便车"行为,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而耕地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投人要素,农业生产者有内在动力对其承包使用的耕地质量进行必要的保护与提升,进而使耕地质量的私人物品属性得到提升。这一阶段,透过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私人物品属性“一降一升”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其反映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与农户个体的“分”之间关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初就出现失衡,这种有“分”无“统"或少“统"的情势一定程度上抑阻了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当然,总体来看,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耕地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私人物品属性“一降-升"现象也才初有显露,其影响力尚且有限。故而,耕地质量在这一.期间也还处于一个总体的维持与利用阶段。

  3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我们探寻从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两个新的维度来对耕地质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这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提供了-条全面而新颖的解决路径。基于此,通过归纳和总结发现: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历了“爱护与改善-维持与利用-弃损与恶化-遏制与维护-保护与提升"五个动态调整的历史阶段,但是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尚不完整,而不完整是因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上升阶段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杜国明,刘彦随,于风荣,等桃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4):243-249.

  [2]NABIOLLAHI K,GOLMOHAMADI F,TAGHIZADEH-MEHRJARDI R,et al.Asessing the efete of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ehangeon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through digial mapping of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soil loes rate[J].Geodema,2018,318:16-28.

  [3]FLEPBACH A,MARTENS R,REBER H.Soil Microbial bionass and activity in soils trealed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sewage sludge[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4,26(9);1201-1205.

  作者:王 军 1 李萍1 詹韵秋2 田世野1


《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上一篇: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