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在调查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流失、培养模式、资金投入、人才保护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新形势下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营造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良好环境,构建高校科学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以及完善人才保护和激励机制,从而构建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良好环境;培养机制;激励机制
产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创新人才,因此,产业创新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已被国内外无数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实例所证明。正是因为创新人才是科技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那些具有前瞻视野、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企业,必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据优势,反之则会败下阵来,因此,如何培养教育科技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本土培养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不断流失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省内只有一所211院校,导致大部分优等生源高考之后就去往其他省份,而省内高校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走出校门时,考虑到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生活环境等因素,很多人直接去往省外就业发展。此外,河南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直接流失也很严重,人才流失和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形成恶性循环,无疑成为制约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不利于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在教育模式上,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仍具有高分低能的通病。虽然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理念的贯彻执行,各级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改善,但迫于应试、囿于观念、碍于体制等因素,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仍是当前课堂的常见现象,学生不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且创新意识也逐步减弱。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少地方特色和灵活性。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行业的生产过程不衔接,导致产学研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对科技文化领域的新兴产业状况了解不够,产业创新更无从谈起。
(三)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
河南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对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偏少。一个或地方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即投入强度,是目前国际衡量该或地方的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标准,同时,也直接反映了该或地方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难看出,河南省虽然也在增加用于创新的资金投入,但投入强度依旧偏低。
(四)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的支撑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不足,对创新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省内本土企业吸引外资能力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很难有较大的资本配比用于科技文化产业的创新研发。其次,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省内有关创新人才的制度不够灵活,绩效评估方式比较传统,薪酬制度不能体现对创新者个人的分配倾斜,不能实现对创新人才的激励。第三,法律法规不甚健全,市场监管政策与倡导行业自律的政策不衔接、不系统,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二、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策略
(一)营造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引进的良好环境
为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教育和引进的基础。首先,要树立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以政府为宏观指导,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向公众普及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尊重创新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成果,对做出成果的创新人才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其次,完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创建公平、公正、积极、开放的人才环境。以实际行动培养吸引科技文化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可以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文化与科技资源的汇聚与融合〔1〕。
(二)构建高校科学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知识创新的功能、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承载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2〕。第一,高校应与科技文化企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市场调研,及时获取产业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发现并修正已有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同时,结合科技文化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向,审慎专业设置。第二,高校应转变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探索多方联合培养教育机制。第三,创新高校招生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联合,扩大自主招生高校和职业院校范围,设立部分特殊人才录取的绿色通道。
(三)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事,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产业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因此,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力度,尤其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迫在眉睫。出台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并以实际制度确保人才的生根、开花和结果。同时,拓展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渠道,发挥科技文化创新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形成“人为我用”“人尽其才”“以点及面”的新格局,为河南省科技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注入新活力,打开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深层次融合的局面。同时,还要大力支持本土的创新人才去国内外学习交流,鼓励省内创新人才或相关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缩短市场所需人才的教育周期,培养省内产业自主创新的新气象。
(四)完善人才保护和激励机制
创新人才能力发挥的关键在于人的灵感、创意以及不懈的尝试和努力,发挥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是激发创新人才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为辅助,改革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完善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保护和激励机制,为科技文化创新人才教育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的创新人才管理方案,给予创新人才足够的尊重和创新自由,并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外出培训等方面,对做出重大创新发现的人才给予特殊照顾。省内各部门还需联合制定具体的创新人才激励制度,适当下放评审权,简化评审程序,并做到评审的客观、公正,树立重科技文化创新、重成果转化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42.
〔2〕张曼平,何俊民,杨鸽.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1-45.
党玲玲
《科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策略探讨》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论文转投是什么意思
- 安徽体育科技发表论文要
- 经济全球化退与进论文发
- 科学管理研究是评职称认
- 论文发ei需要润色吗
- 水文水资源观测论文发表
- 医学论文投英文期刊怎么
- 舞蹈的地域特征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护理职称论文准备选题技
- 申报高级政工师发论文要
- SCI论文投稿状态有哪些各
- 工程造价师职称资格报考
- 二级项目管理师评职资格
- 两会声音:解决基层医技
- 哪里有2018中文核心期刊目
- 什么样的职称论文才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