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13 09:37

  摘要:要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支持基础产业发展、促进弱质产业提升、规避农业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现实要求。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较小,亟须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而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转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社会与金融资本投入。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供给侧改革;税收政策

  目前,经济发展步入“深水区”,农业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水平与政府支持程度密切相关。为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开展,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税收政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实现税收政策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目标。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根据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强化供给侧认知和分析为核心,通过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双向驱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并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对标需求侧变化,在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与提升创新动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采取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相应措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供给有效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系列目标的实现[2]。

  2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2.1支持基础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一方面,农业是安全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的供给都会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已不足86%,无法实现农产品的完全自给。因此,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进行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调控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理应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制约因素。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农业波动必然诱发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对经济和社会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有学者曾经提出“每一次经济形式的恶化都是先从农业开始的,每次调整的成功都是以农业发展形式的好转为前提,而农业波动又成为工业波动和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础。”可见,只有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在当前形势下,唯有依靠政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2.2促进弱质产业提升的客观要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政策的强依赖,缘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小规模经营的弱势地位。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效益低、风险高、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发展劣势明显。三个产业不能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责任按照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分工,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干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税收政策是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对存量资产的再组与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产生影响。因此,为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采取各种财政政策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4]。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3.1不利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目前,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税法身份尚未明确。我国税法并未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专门的一类纳税主体,因而在税收制度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质。除了专业合作社外,股份合作社、专业联合社等属于哪类组织,税法上也并未明确,导致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既缺少专有优惠,也难享税法的普遍优惠[5]。

  3.2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

  流转税方面,农业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推广普及,从资金来源到资产使用,从试生产到大批量销售,流转税税收支持政策较少;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农业科技研发过程支持不足,对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支持不足。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有组织类型、规模效益大小等身份认定限制;个人所得税方面,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科研的大力度个人所得税支持政策。

  3.3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针对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税收豁免和优惠税率,缺乏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等间接税收优惠形式,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扩大及农业产业规模的提升。其次,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仅享受不到税收支持,还要承担较重的税收负担。精深加工产品适用13%的税率,若其原材料适用9%的进项抵扣率,就存在“高征低扣”问题,企业的增值税税负高于其他企业,这不利于调动企业进行自身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改造。再次,缺乏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税收支持政策,没有及时出台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对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税收优惠不够,没有实现从种养、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覆盖和渗透[6]。

  3.4不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

  首先,缺少促进投资现代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金融投资农业的税收支持力度不足。再次,农业保险税负偏高。以上因素成为现代农业资金供给不足的现实障碍,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4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政策优化措施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乘数效应,促进农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运用税收政策的导向功能,吸附更多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4.1促进经营主体转型

  首先,应允许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自选缴纳何种所得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普通企业,而是一种特殊的农户联合体,有纯公益性和非纯公益性之分。对纯公益性农业合作组织,应当完全免税;对非纯公益性农业合作组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非营利性行为应当免税,其营利性行为应当征税,但可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自选缴纳企业所得税抑或个人所得税,并给予减免征税的优惠。其次,应加大并落实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税收优惠,全面支持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包括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培植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首先,要摒弃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因素,完善农业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环境,鼓励各类农业经营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改变以特定的企业及以企业的收入规模、效益为优惠对象的传统做法,转向不分所有制性质、经营组织大小,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个体投身科技创新和应用。其次,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包括进一步降低所得税税率、延长免税期限;允许企业提取一定比重的农业科技发展准备金,准备金可以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收优惠;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资实行再投资退税制度,即若企业将所得税税后利润直接再投资于本企业农业高新技术研发项目,经审查批准后,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部分或全部所得税。通过以上措施,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自主进行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再次,扩大农技推广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免征个人和企业推广技术的所得税、企业技术推广费支出加计扣除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合作,支持“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农业科技推广合作模式。

  4.3引导社会与金融资本投入

  首先,要激励金融资本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可以享受所得税优惠,优惠幅度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其次,要加大税收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再次,要鼓励从税前扣除农业风险巨灾准备金,并免征相应税负。除税收政策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财政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多种政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营主体转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力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引导社会与金融资本投入。通过以上措施整合产业链条,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莹.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4):26-27.

  [2]刘涛.实现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8(11):37-38.

  [3]张茗朝,姜会明.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7):74-78.

  [4]钱娜.基于产业化导向的农业税收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8(2):93-95.

  [5]刘海燕,杨士英.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的发展方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01-103.

  [6]李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3.

  马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研究》
上一篇: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下一篇:浅析大棚蔬菜种植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