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粮食安全的研究
摘要:当前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自给粮食比例逐步减少,已经触及了粮食安全白皮书的红线,对于这一问题已受到国内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格外重视。引用经济学家林毅夫所提出自生能力的概念,把粮食和其他农作物当成不同的产业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得到导致粮食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由于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针对劳动力过剩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如修缮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创办乡镇企业,加大优质粮食的生产等。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生能力
从改革开放开始,农业改革作为主要的改革对象,在经历过各种改革措施的不断尝试后,确立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农业方针,农业的发展总体上是呈现出了向好的趋势,粮食生产绝对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t增长到2012年的58958.0万t,粮食绝对产量增长了28482万t,绝对产量增长比例达到93.45%,人口从1978年9.6亿人增长到了13.5亿人,绝对增长量为4亿人,增长比例达到了41.7%,从总体上很大程度地改善了人民“吃不饱”的问题。由于国际上大多数采取了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压力,尤其是近几年粮食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引起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思考。国际上认为保持10%以内的粮食进口数量是相对安全的。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进口达到了7000万t,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已经不足90%,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建工厂、生活用房以及兴建的基础设施占用了很大的一部分农业用地,使得可开垦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城镇化的不可逆决定了被压榨出来的农业用地很少能够再用来作为生产粮食的耕地[1]。人口基数比较大,虽然人口增长率经过控制已经降低了,但是人口增长总数还是比较大,留在农村从事基础农业的劳动人员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仍然超过了农业需要容纳的数量,使得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村从事基础农业的农民的收入状况相比于城市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了。由于粮食价格是受到管控的,政府为了缓解农村就业人员低收入问题的方法依然是采取补贴的政策,农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政府扶持的一个行业。如何使缺乏自生能力的农业发展成像美国这样的现代化成熟的行业仍然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营养与饮食健康搭配的问题。人们对肉蛋类这种副食品需求急剧增加,加大了对饲养粮的需求[3],因此对基础粮食的需求量造成了更大的压力[4]。
一、造成粮食缺口的经济学解释
在理论经济学中,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该物品的价格,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市场是否处于充分竞争。在粮食缺失的,粮食的价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高价收购影响了价格调整市场的能力,使得农业出现了伤农和占用资源的现状。的粮食为什么不能像西方发达一样保证农民的收入和城市从业者的收入基本相持平,分析产出不得不考虑各国的生产要素。由于资源禀赋在发达和发展家存在差异,所以,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资源禀赋决定采取何种技术来选择生产粮食。在发达里,资本相对密集,劳动力相对短缺,他们使用的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在发展家,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一般是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5]。对自生能力现有范围进行扩展,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特定的某种产品。现对粮食和蔬菜在农村现在的资源禀赋下进行分析。在农村里,劳动力大量剩余,使得地区的农业化生产只能是按家庭的形式耕种。这种模式的形成使得每家每户种植粮食作物的规模不会太大,宏观上形成了小农式深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和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单独作业。在一亩小麦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大概是七八个工时,种一亩蔬菜大概需要两百个工时[1]。这样看来,种植粮食和蔬菜相比,蔬菜和经济作物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粮食相对而言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土地资源也是一种资本,这里所做的论述主要是指粮食的主产区)。在农村里劳动力过剩,资金和土地资源比较短缺。林毅夫曾就日本农业的自生能力问题做个简单的论述:“日本是一个土地极端稀缺的,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如粮食)上不具有比较优势,日本优势一个劳动力价格极端昂贵的,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日本采取的农业政策是精耕细作和高额财政补贴”。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扩展,现在对生产粮食和蔬菜作出以下的技术选择路径。
二、如何破除粮食供给缺口的局面同时加大
农村地区人均收入一些学者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多寡有过异议。学者蔡昉针对农村和城镇就业人数进行过比较细致的调研,从他调研的结果发现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比重的对目前来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依然是剩余的,但是掌握先进生产24.7%,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还是巨大的[8]。这是因为在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下是很难发展出依靠先进生产工具生产的现代农业的。
林毅夫在《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中曾指出1870年美国的劳动力中有50%是农民,现在只剩下2%。绝大多数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余下的农民才能增产又增收。同样,日本1870年时有70%的劳动力是农民,到1950年时这个比重还有48%,到1980年时农村劳动力为10.5%,到2000年就只剩下3.9%。正是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日本的农民才有办法保证人均收入与城市大致相等。当下在现有资源禀赋结构下限制粮食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劳动力存在过剩。如何合理地转移出这一部分过剩的劳动力就是解决粮食缺口的直接切入点。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会使得农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而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农民选择发展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而减少劳动力密集型的蔬菜类农产品的生产,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使得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规模经营,规模的变大会给农民耕种使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条件。随着农民收入的积累,用于在农业上投资的资本也会增多(包括使用价格更高产量更高的种子)。作为理性人的农民一旦尝试采用机械会比劳动更具有效益,那么机械化的运用将是不可逆的(因为机械的一次性投入已经产生,即使放弃机械生产也会带来沉没成本)。只要机械化的效益不至于非常低下,农民就会一直使用机械来进行生产,这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生产工具上的革命,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一个标志[9]。随着技术的积累,粮食生产的总量也必然会得到满足,所以要素结构一直是使农业技术升级遇阻的一个原因。
当前就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提出以下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农村市场,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修缮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帮助消耗农村地区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力。
(2)政府政策上鼓励乡镇创办企业,大型企业在城乡结合部建厂,增多了农村的就业率,一方面解决了种植粮食过程中闲置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3)虽然市场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很少,是因为投资回报率相比于蔬菜类的农产品而言经济效益低,但是目前市场上对优质水稻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普通水稻的种植由于价格管控而难以获益,市场上的优质水稻的价格很高,但是产量却很少。由于优质水稻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优质水稻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可以大量生产。只要这种农产品符合农村当下的要素禀赋,它就具有比较优势,所以种植优质水稻不仅缓解劳动力剩余而且缓解了粮食的缺口[9]。
三、结束语
在现有资源禀赋下,的粮食安全问题虽然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修缮农村基础设施,鼓励乡镇企业的兴办,使得农村里滞留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出。农村里从事基础农业的人数减少了,农村剩余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农村地区足够的土地和适量的劳动力使得农民转向相对资源密集型的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种植粮食面积的加大会使粮食的总量增长,使得粮食总量不足的现状得到改善。农业的发展不仅在农业提高生产力方面,更和其他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其他产业蓬勃发展,消耗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才能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粮食总量才会趋于安全。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发达的农业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比都很低。相比而言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比列仍然过高,通过不断输出剩余的劳动力和加快农村生产工具的更新迭代来加大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从根本上转移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苗洁,吴海峰.国内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1):89.DOI:10.3969/j.issn.1003-0751.2013.01.008.
[2]徐振伟.世界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J].东北亚论坛,2012,21(3):28.DOI:10.3969/j.issn.1003-2651.2010.04.0082003(1):8.
[3]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8.DOI:10.3969/j.issn.1000-6389.2003.01.005.
[4]宁国强,杨芹.粮食安全问题:从粮食现状看进口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5):2.DOI:10.3969/j.issn.1007-6921.2008.05.001.
[5]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与优化配置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78.DOI:10.3969/j.issn.1004-129X.2014.01.008.
[6]林毅夫.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32.DOI:10.3969/j.issn.1003-3947.2002.02.005.
冯胜,王文烂*,赵宸浩,黄艳,许晓湖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粮食安全的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