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2-12 09:17
扫码咨询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这种形势下,探寻更为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路径显得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也加大投入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但农村环境污染的形势仍然严峻。这是由于现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是针对城市“点源污染”所提出的,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属于“面源污染”,这就导致传统的治理方法一度陷入“失灵”,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在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对走出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困境,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有所参考。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及治理的现状

  虽然环境治理工作有所进展,但相对于城市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却日趋严峻,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1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首先,化肥农药的使用。由于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化肥使用量的严重超标,不仅造成了农村的土壤污染和河流水质污染,更严重的威胁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集约化畜禽养殖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业由以往的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养殖。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养殖场排放的废渣和畜禽粪便的堆放,再加上排污体系的不完善无法对废弃物及时清理,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1.2农村居民生活区污染

  一方面,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的小城镇,其生活垃圾产生量年递增率近期接近于中小城市,远期接近大城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排量也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生活垃圾和污水常常被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农田水渠,塑料袋、泡沫饭盒等污染物也随处可见,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度污染。

  1.3城市污染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部门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迁移到小城镇中,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很多城郊地区都变成了城市污染物堆放的垃圾场。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己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面对农村污染问题的加重,现行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以及资金的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限性,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也只在部分地区得以实现,很大部分地区只能由着大量的农村生活废水、废物随处乱排、乱丢,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农村生产污染的治理采用了与城市相同的排污收费制度。该制度在“面源污染”的农村,针对农村污染排放的分散和面广等情况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农业污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因为排污收费制度而好转。

  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2.1参加环境保护的各主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要求背道而驰

  从政府层面上看,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的政绩观和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冲突。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只重视招商引资,轻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进去。从乡镇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乡镇企业有着唯利是图的本能。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将大部分环保资金投入城市环境污染防治上,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较为欠缺。再加上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不完善,对废水和垃圾的处理上效率低下。有资料显示,小城镇废水处理率仅为27%,垃圾处理能力为47%。排水设施往往采用简陋的明沟或暗沟,环卫设施也比较短缺,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等都加剧了污染。

  2.3农民淡薄的环保意识和落后的生活习惯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焚烧秸秆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4现行的环境管理机制效果受限

  “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而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在某种意义上强调社会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而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府强制型模式,对于同样作为环境治理主体的村民和乡镇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对策

  3.1由政府强制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转变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和相互制衡的,在进行环境治理时,各方主体应通过协商和谈判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网络体系。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元共治模式并不是否定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在承认政府主导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的同时,希望政府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或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的和极作用,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3.2引入市场机制

  首先,要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生态经济,也就是循环经济。它提倡的是一种由资源到产品,产出的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一个过程。这样大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绿色消费是指有节制、可持续的消费。消费者应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将推行环境治理市场化。通过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的引导,积极探寻多种融资方式,以此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3.3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

  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度体系,认真修订完善现有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制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完善奖惩机制,对于污染受害者给予法律上的援助,对于各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并严惩。

  3.4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在村民、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真正高效的治理。因此村委会应完善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做好加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部署,对各项环保法规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充分调动村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4.结语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为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东、刘学敏:《不能忽视农村的节能减排问题》[J].经济纵横,2010,(3).

  [2]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李尚琨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拉动效应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