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30 08:56

  [摘要]红色文化始终是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教育中能够创设良好的思想和文化氛围,削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知红色文化内涵与重要性,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探索可行性融入路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革命文化继承,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实上,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红色文化是形象化的体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塑造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亦关乎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红色文化的融入与贯穿教学全过程,深化学生对传统革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精神,共同推进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一、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民族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动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红色文化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带领学生解读和领悟红色文化思想内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十分优渥,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并不可取。因此,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指的是个体对的深切热爱的情感,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始终贯穿爱国主义,这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亦是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人必备的信念。新的成立是无数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珍惜。然而当代大学生对这些革命事迹了解甚微,甚至存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通过将红色文化渗透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让学生深度了解红色文化的来源、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对革命英雄的自豪感,感悟祖国的繁荣来之不易,更认知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实际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积极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

  (三)有助于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诸多西方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途径传入我国,试图腐朽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加大了思政教育难度。红色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政治性色彩,是共产党执政重要的文化根基,将其有机渗透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使大学生跟随党和的领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抵制西方消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

  二、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使其成为思政教育开展的新载体。我国最早红色网站的建立是由清华大学开始,随后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展开红色网站建设的探索工作,现如今已经形成多样化的红色网站。红色文化的政治性、先进性、民族性、生动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特征,融入网络平台中能够彰显其独特优势,通过建设红色网站有助于开拓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在红色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层面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内容:首先,必须针对红色网站建设,做好前期统筹规划工作,高校领导与管理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与规划中,并且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以及校级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使其积极参与红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其次,要推动红色网站的相应制度体系建设,这是红色网站有效管理和长远发展的保障力量,是充分发挥红色网站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优势和功能的必备举措。最后,在红色网站建设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建立红色网站,但由于内容相对滞后和单一,加之管理不足,导致红色网站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所以,在红色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校园广播媒体、校内宣传栏等加大对红色网站的宣传,并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思想特点与精神追求,及时进行公司网站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更新,并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校园本土文化,使红色网站更具特色,真正吸引广大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具体内容,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改进教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时代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对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均为95后和00后,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兴趣广泛,要求思政教育内容及契合大学生学习诉求。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增强红色文化的趣味性,并且结合网络特点实现教育内容多样化,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同时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方法。具体改进思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其一,关于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内容,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学习诉求,强调切合实际的基本原则,融入有关人文素养、团结合作等内容增强红色文化内容的先进性。其二,关于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普遍学习兴趣不足,所以,必须迎合95后和0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价值取向,采用多种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利用微博、微信、QQ,让红色文化更具渗透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选择红色经典影视、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微博,并开发红色游戏,这些均是当代大学生十分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有效性。其三,打造红色文化网络思政教育课堂,学校教师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处理,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呈现,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其四,依托网络平台组织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例如,高校可以成立红色文化社团,社团成员主要负责红色文化的提取宣传以及活动设计等工作,在多个环节中感受红色文化内涵。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围绕讲讲革命英雄人物展开,让学生自主采集资料,可以是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亦可以是革命英雄人物,让红色文化更具时代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打造红色文化教育队伍

  网络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对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需要一支思想品德端正、政治立场坚定,且具有较强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的优质思政教师团队,且要求广大思政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途径灵活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才能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师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力量。在推进专业化和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广大思政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内涵,明确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方向,并对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具备正确解读,且形成红色文化的当代弘扬与传承意识,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理论的发展方向,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与思想的腐蚀,正确引导大学生以辩证眼光看待多元文化,避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于我国大学生思想价值观。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媒介素养。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因此,学校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开展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思政教师应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利用教学之余,通过自学的方式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适应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型人才。结语综上所述,红色文化是经历历史发展保留下的优秀宝贵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立德树人背景下,党和高度注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是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因此,应基于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改进教育内容与方法、打造红色文化教育队伍等,依托红色文化融入,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指引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明净.大数据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34(1):71-75.

  [2]郭培荣,徐永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5-76.

  [3]郭玉格.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问题及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9):92-93,100.

  付铭举,赵文春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上一篇:探析甘孜州红色文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下一篇: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