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4-02 09:15
扫码咨询

  摘要:共性技术服务效率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共性技术服务效率体现在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和共性技术应用共享两个阶段。通过选取这两个阶段的相关指标,搜集整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相关的指标数据,采用链式网络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共性技术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共性技术研发供给阶段,存在投入过多、资源分配不均、产出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共性技术应用共享阶段,服务效率相对较高,说明生物医药行业对共性技术的强烈需求以及各省市对共性技术运用和商业化的重视。从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的角度对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政府应当给予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大力支持,从融资渠道、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研发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平台体系,从组建技术联合体、强化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协调控制能力等方面着力完善技术共享机制。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发供给阶段;应用共享阶段;链式网络DEA评价方法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

  一、引言

  (一)生物医药产业及产业共性技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十二五”期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将是我国人民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2]。由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都亟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支撑,因而生物医药产业也就被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满足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为基础,以发展诊断试剂、新型疫苗、新型医疗器械、基因、蛋白质、小分子化学等创新药物为重点,在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国计民生方面均能够发挥重大作用。有别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是,该产业以其服务民生特性而被誉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3]。

  (二)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指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织和机构,在提供共性技术的一系列服务过程中,围绕共性技术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完成共性技术的研发、转移、转化、交易和扩散,为供需双方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多方面的系列服务及其过程[6]。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及其过程,可以划分为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和共性技术应用共享两个阶段[7]。共性技术服务效率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服务效率取决于研发供给和应用共享两个阶段。因为,一方面,共性技术本身并不会自然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它需要进一步的科技资源投入来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化,产业共性技术是形成专有技术的基础,是基础研究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若其研发供给若得不到满足,应用技术的开发将无从进行[8]。另一方面,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本身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扩散渠道使共性技术在产业内部广泛共享,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才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用共享比研发供给更为重要[9]。

  二、链式网络DEA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对技术服务效率的评价方法众多,但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性,学界尚未达成通用的评价方法。链式网络DEA方法既能对产业共性技术两阶段的效率进行系统研究,又能揭示影响效率的根源,为共性技术服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方法。鉴于此,本文选取链式网络DEA方法对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进行评价。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基于对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本质要求及外在特征的理解,同时兼顾评价指标的可得性、可量化性和可靠性原则,本文提取了全国31个省市地区(以下统称省,其中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18],见表1。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1.DEA计算结果运用Deap2.1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的效率水平和规模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报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Z].2012-3-14.

  [3]栾姗.中原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成立[N].河南日报,2012-12-10.

  [4]易先忠,彭炳忠,周超.“两型技术”生成机制与培育体制研究[J].科学决策,2010,17(5):77-83.

  贺正楚1,张蜜1,2,吴艳1,阳立高1

  推荐阅读:在山西医药发表职称论文如何投稿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
上一篇:中国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BCC-Malmquist时空差异研究
下一篇:医疗保险对中国城市和农村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