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提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医学专业人员在维护老年人健康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医护人员配置与社会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短缺尤为明显。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针对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老年医学;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现状;建议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此后出生率迅速降低,到90年代,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从2001年开始,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于2016年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但生育率并未达到预期的大幅回升[1];而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在我国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17.9%[2],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3亿老年人,到2050年将有4.7亿[3]。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必然伴随着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老年医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老年人健康的科学,旨在促进老年人生理、心理机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维持老年人的社会功能,提高老年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方面要从战略层面上对社会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同时,在医疗层面上要加大老年医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培养学科专业人才,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有力的医疗储备。
1老年医学的人才培养特点
老年医学广义上属于内科学的一部分,但与普通内科学疾病相比,老年疾病又具有其特点:涉及多系统、多学科;起病缓慢,所患慢性病居多;多种疾病共存,常伴心理问题及社会功能的缺失。因此,对于老年患者,临床专业人员需注重其躯体及心理特点,提供不同于普通成年人的服务态度、医疗知识及技能,同时需要经过综合评估才能获得最适宜的处置方案。这也使得老年医学的教育内容不同于内科教学,需要强调整体治疗的概念。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患者,须设计一套适合老年医学的教育方案,对老年病学专业人员进行专门训练及培养。
2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部分发达,老年医学教育开展较早,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普遍开展,并具有相对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一系列保障老年医学教育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次提出老年医学的概念,1941年第一部《老年病学》专著出版;随后各个相继成立老年病学会和相关的专业学术团体,并逐渐创立了相关的老年医学杂志。经过近1个世纪的不断发展,目前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系统、完整的学科[4]。在老年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英国和美国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健康资源服务部出资完成了老年医学相关课程的建设;1988年成立的美国老年病研究教育临床中心与南德州老年病教育中心联合开展了各个层次的老年医学教育;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了《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该指南详细介绍了老年医学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内容。目前,美国老年医学研究生培养课程建设也相对成熟,其制定了老年病专业咨询人员的准入标准,内容包括老年医学师资力量的培养、老年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老年病科专科医师的培养、研究生及老年专科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最终目的是将研究生培养为具备能制定老年医学相关临床方案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5]。相对而言,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起步落后于西方:1980年在原卫生部的主导下成立了老年医学专题委员会,1981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成立,1982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仍不完善,很多高等医药院校甚至尚未开设老年医学相关课程。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开始重视老年医学教育,很多医院也相继建立老年医学病房,医学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病学课程。但是与发达相比,我国的老年医学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3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议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老年医学水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年医学学科建设的急迫性,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建立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体系。
3.1医疗理念及治疗模式的改变
老年患者除具有慢性疾病多、多种疾病共存的特点外,还存在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应改变原有的医疗理念,转变医学模式,由单纯的医疗诊治转变为预防、诊治、康复、长期照护、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等一体化的综合医疗模式,以满足老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具体的实施手段包括:通过卫生教育宣传、讲座、社区义诊等形式普及常见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对于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或康复治疗;把医院搬进社区、养老院,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而这些新的医疗理念及模式都应融入老年医学教育中。
3.2借鉴国际教育经验,加强人才培养新模式
(1)组建多学科队伍。多学科协同是老年医学的特点,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也更应强调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的联合。
(2)设立专业老年病学科培养基地。
(3)采取导师制方案。可施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针对性专业培养模式,在科研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进行启发和指导,使老年医学学科人才向专科职业方向发展。
(4)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社区医师是最贴近广大老年患者的医疗工作者,但目前社区医师的数量与当前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可以组织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
(5)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理念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相结合,培养具有老年EBM理念的专业人才。EBM是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根据临床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人意愿和价值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6]。PBL教学模式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各自查阅相关文献后再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见解[7]。老年医学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广,EBM结合PBL的教学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应用[8]。
(6)“洋为中用”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培养体系,建立从初级到高级职称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配套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中长期教育计划,覆盖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9]。
(7)加强人文教育与关怀。老年患者可合并有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等情况,因此老年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备爱老、敬老的人文意识,给老年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同情[10]。
4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础医学的进步,特别是针对老年常见疾病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动了老年临床医学的发展。未来的老年医学教育更应该重视基础医学科研力量的培养,并尽快将科研结果转化成临床应用。我国老年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目前各个医学教育科目越来越精细,这种现状不符合老年医学所要求的整体观念,这可导致老年患者流转于各个科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系统治疗。因此,老年医学学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立足于掌握基础医学及全科医学,还应该各有侧重地发展技术专长[11]。同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影响着老年医学教育,老年医学的教学不应仅限于躯体疾病,更应重视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此外,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寻求具有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并发挥中医等传统医学的优势,并将其渗透入老年医学教育中。
总之,为了适应新时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我们应开阔视野,善于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须自主创新,积极将新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到老年科的日常工作中,积极响应《健康2030规划纲要》[12]和《“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13]的要求,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创建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社会[14]。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的老年医学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奋斗、努力,共同参与学科建设,培养具有新医疗理念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翟振武,刘雯莉.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应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8.
[2]刘明.老龄化路上,如何回击健康挑战[J].卫生,2019,35(4):55-56.
[3]李会龙.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制度体系构建[J].老年学杂志,2020,40(6):1341-1344.
[4]ParksSM,HarperGM,FernandezH,etal.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AssociationofDirectorsofGeriatricAcademicProgramscurricularmilestonesforgraduatinggeriatricfellows[J].JAmGeriatrSoc,2014,62(5):930-935.
[5]黄晨,米歇尔桑德丝,叶止戈,等.美国的老年病医学教育与训练[J].医学教育,2008,37(11):139-141.
文宏
《老年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