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简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

简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职称论文发表时间:2014-09-22 17:20
扫码咨询

  [摘 要] 台湾与福建、粤东属于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共同基础上的共同文化区。台语电影在国家认同和民族的认同上,强调台湾和内地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表达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命运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台语电影延续了祖国内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传统。

  [关键词] 政治法律,台湾移民社会,历史和记忆,中国电影传统

  一、台语电影中的海峡两岸关系和历史的记忆

  台湾是移民的社会,历史上福建人口有五次向台湾大迁移,第一次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郑芝龙带领闽南人,在北港一带开发台湾。第二次是明朝崇贞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召集福建沿海数万人,到台湾开垦。第三次是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率众四万五千人及其眷属屯居,下令招抚漳、泉、惠、潮四州移民渡海开垦,直至明郑末期,汉族移民人口在15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郑氏治台时期,将内地文化系统地移入台湾,在台湾初步建立了中华文化制度。福建的戏剧、音乐、绘画、工艺美术传入台湾,譬如车鼓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都是从闽南传入。在风俗习惯上及宗教信仰上,譬如节日,以及婚、丧、祭礼风俗,闽台基本相同。 因“系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台湾人仍然坚持祭拜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妈祖等福建神明。第四次是1683年清政府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再掀起福建泉州、漳州居民移民高潮,他们的足迹遍布台湾岛。第五次是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内地各省的移民约有170万人移居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地人口迁移到台湾①,也是内地文化最大一次向台湾的延伸、扩展。第六次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内地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来,内地女子一二十万人嫁到台湾,台湾一百二十多万人到内地兴业,有的在内地定居,娶内地女子为妻。这是一次历史上的两岸人口双向交往,两岸出现双高的文化艺术,包括电影的双高交流。

  在三四百年间,来自福建漳州、厦门、泉州、广东潮州一带的移民,成为台湾社会的人口主体,并以移民携带的中原文化作为台湾社会建构的基础。形成了福建、粤东与台湾在共同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基础上的共同文化区。②台湾人口的75%祖籍闽南,90%讲闽南话,现在台湾通称的台语,本身就是福建闽南方言,台语(闽南语)电影固然在语言、片种和内容上都立足台湾,为台湾观众服务。但从一批台语电影中,在某些方面反映出闽台历史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和共性。

  (一)将中国历史题材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台语电影起初属于歌仔戏舞台纪录片。歌仔戏原来为漳州一带的锦歌,流传到台湾,吸收中国许多传统戏剧剧目和技巧,后经过台湾艺人的加工和发展,成为台湾本土的主要剧种。歌仔戏形成后,传回闽南地区,对闽南的戏剧影响很大,再变成至今十分流行的芗剧。歌仔戏移植了中国许多传统戏剧剧目,歌仔戏电影也移植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或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它们故事涵盖战国时期(《孙膑下山》《孙膑斗法》)、唐朝(《薛刚大闹花灯》《薛刚三祭铁丘坟》《樊梨花第四次下山》《罗通扫北》)《二度梅》)、南宋(《十二寡妇征西》)等各个朝代。这些电影强调的是民族大义,反抗外族的侵入;宣扬忠孝节义的社会价值,展现出中原/番邦、忠臣/奸臣、皇帝/臣子、官家/百姓、老爷/奴才、夫从/婢女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有着二元对立文本结构。而且像《孙膑下山》《二度梅》《樊梨花第四次下山》及《罗通扫北》等,无论是“关外和番”“亲征北番”“讨伐西凉”或“攻剿番邦”,显现的都是传统观念里“中原天朝”和“边疆番邦”的对立或区隔③。

  (二)台语电影强调台湾和内地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

  《圣母妈祖传》(1955年5月),是香港周诗录导演的厦语片,这部台语片成功之处,塑造的林默娘是一位乐善好施、以医行道的孝女,将林默娘刻画成一位有人情味有血肉的凡人。因救狂潮中的老父溺水身亡。结尾插台湾北港妈祖庙妈祖塑像,老妇卜易,小孩焚拜,颇能反映台湾民众对妈祖的崇敬,对福建祖地的认同归宗。

  (三)表达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命运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闽台地处东南沿海,台湾海峡是太平洋东海岸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外国侵略者窥视的地方。甲午战争,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节节抵抗,义不臣倭。50年代末期,台语电影中出现日据时期的历史事件、民间故事、新闻事件或传说,反映日本殖民地统治与日本侵略战争造成的国破家亡,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民相互响应,共同抗日,注重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精神。

  1907年到1915年,孙中山先生两度到台湾,指向台湾人民抗日斗争。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7年中日战争前夕,暴发了台湾文化协会反抗日本殖民地统治的群众运动④和原住民抗日的“雾社起义”。诸如《血战焦吧哖》强调台湾人民接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台湾英烈传》及其续集《八卦山浴血记》则反映台湾人民抵抗日本侵略,《青山碧血》《雾社风云》是台湾原住民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残酷压迫,群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

  《血战噍吧哖》(1958年8月)宣传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尤其是第一次把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辛亥革命对台湾的影响,和引发的台湾革命事件搬上银幕,是很有历史和教育意义的。其民族精神的发挥、昂扬,极具震撼和感染力⑤。

  何基明摄制、导演的《青山碧血》,是根据日据时代著名的“雾社事件”编写,表现出台湾原住民宁死不屈的反侵略、反奴役的民族精神。影片叙述台湾原住民泰雅人无法忍受日本殖者各种恶行暴政和奴役,在1930年10月27日,日警在雾社公学举办运动会,埋伏操场四周的泰雅人在头目一声令下后,冲进操场,杀死134名日本人,尽管这次起义行动被日本总督府调集全省日本军警,用大炮、飞机投毒气弹围剿,将泰雅人的武装起义镇压下去,许多烈士不甘俘虏受辱,上吊自尽。片尾纪念碑巍峨耸立,碧血英风,使人倍增崇敬⑥。《雾社风云》(1964年6月),编导洪信德曾是《青山碧血》编剧,揭露了日本警察对原住民的毒辣手段,强迫医院不得为泰雅人治病,日警部长率部属引犬奸污泰雅女子,泰雅尔人忍无可忍。受日本教育的泰雅知识分子花岗一郎率泰雅人,偷袭运动会场,将驻在雾社的日本人全部杀死。日军镇压泰雅人,不但出动飞机轰炸、扫射,而且施放毒气,妇孺死伤惨重,几乎使该族灭种。花岗一郎与妻子“花子”及弟花岗二郞自杀。电影对泰雅人妇孺的惊惶奔逃、横尸遍野的惨状,战争场面,描绘得简单,把莫那鲁达奥领导雾社起义,改为花岗一郎率众反抗,主角易位有悖史实,这部影片影响不如《青山碧血》。

  《台湾英烈传》(1965年3月)及其续集《八卦山浴血记》(1965年7月),由蔡秋林导演。上集叙述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给日本,揭露日军残酷暴戾,台湾爱国志士纷纷组织义军。下集描写丘逢甲驻八卦山,李振元、詹清池率义军赶来支援,被日军包围,终于寡不敌众,尤其日军使用大炮,受重伤的李振元夫妇掩护义民撤退,壮烈牺牲。

  台语片各个时期的片种中,都有反映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所过的亡国奴的生活及许多破碎家庭的遭遇;或者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批台湾青年被强征到南洋做苦役当炮灰,像魏中民的《海南岛战后归来》、白克的《魂断南海》、徐守仁的《爱你到死》等。一批影片无论是古装或时装、社会写实或传奇,惯常以海峡两岸人民烽火离散、战地殉情、军夫远征或幼年丧父(母)。作为重要社会生活题材,或是为主或是为辅地作为故事重要情节,阐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造成台湾人民家庭破碎、流浪天涯,是造成台语片于人留下“悲情”印象的主因。


《简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
上一篇:论析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战略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