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建国以来我国职称任用模式的演变
摘要:不同阶段的职称,因经济发展、用人制度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其任用模式亦有所不同,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阶段职称任用模式的介绍与简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职称、运用职称和管理职称。目前,职称工作不再是“评职称”和“聘职称”的简单管理模式,其外延影响在不断深化,其内涵意义在不断加深,职称的原有制度和管理模式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职称;任命;评定;聘用
写职称的论文还有加强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申报精准管理的实践,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职称,职务的名称,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它的内涵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1],建国以来,不同阶段,因社会条件的不同,我国职称制度也不同,其任用模式自然也有所不同,通过对不同阶段职称任用模式的介绍与简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职称、运用职称和管理职称。下面,就建国以来我国职称任用模式演变过程作简要分析。
一、建国初期的“考核任命”模式(1949年至1956年)
考核任命模式产生于我国职称制度中“技术职务任命阶段”。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广大知识分子的职称问题,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借鉴前苏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模式,将专业技术人员列入“国家干部”,其职务就同党政管理干部晋升行政级别一样,实行任命制[2]。所以,对工作热情高涨的广大知识分子们,国家基本上对他们在旧政府取得的技术职务予以保留,但必须要通过所在单位领导和组织部门考核后予以任命,故称为“考核任命模式”,当然这种考核任命也适用于新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
这一时期的分配制度主体是职务工资制度,技术职务与工资标准是挂钩的,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少部分工作人员(从解放区来的老干部、新参加工作无家庭负担的青年、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旧政府职员)实行供给制(一种平均分配形式),在1952年,国家对实行供给制的人员统一增加津贴,标准按职务确定,这样就扩大了分配上的差距。在1954年,国家针对供给制增加津贴造成分配上的差距改行供给标准稍高的包干制,即由国家发给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货币,由领取者自由支配使用。1955年,国家取消了供给制和包干制,全部实行职务工资制度。
二、学衔和学术称号阶段的“推荐任命”模式(1956年至1966年)
推荐任命模式产生于我国职称制度中“学衔称号阶段”和“学术称号阶段”。这种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任命制,只是在任命方式上与考核任命模式有所不同,是对考核任命模式的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认识到了当时“学衔”即“职称”的重要性,职称不仅仅是职务的名称,它有着更为重要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后来,国家从1959年开始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非常困难,所以,从1960年开始工资冻结,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为了鼓励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和工作热情,产生了有别于职务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的“学术称号”,此时,对职称的认同感———“学术称号”逐渐取代了“学衔”,在职称认同方面,不论是“学衔”还是“学术称号”,都已表明“职称”是技术人员学术能力水平等的重要内涵,所以,在此阶段,单位针对技术人员从学历、资历、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方面向上级推荐报批专业技术职务,只要上级部门批复同意单位就可以任命,而不需要进行评审,故称为“推荐任命模式”。这一阶段仍实行的职务工资制度。在“推荐任命”模式结束后,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即文化大革命(1966至1976),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又称“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文化浩劫”或“文化灭绝”,这十年的职称工作全部停止。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职称评定模式”(1977年至1983年)
职称评定模式产生于我国职称制度中“职称评定阶段”。职称评定阶段与任命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再是单位单向主导决策,而是双向的,需要本人申报、提交材料,单位出具意见,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审通过后,由主管行政机关授予职称。此时的职称在评价方面与任命时期相比,有了更加科学的一面,需要通过第三方———评委会评定产生,故称此阶段的职称任用模式为“职称评定模式”。
四、职称评定整顿阶段(1983年至1986年)
自1978年恢复职称评定工作以来,职称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改革人事制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职称制度本身的缺陷,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缺乏经验,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统一规划、领导,标准不统一、审批权限不一致,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扩大评定范围,出现了“教授不教书、医师不看病”等名不符实现象,把评定学术、技术职称同评定工资级别、提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不适当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助长了某些单位和个人搞争名夺利的不正之风。所以,1983年9月1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总结和全面整顿,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重新审定和调整原有职称系列;修改考核、评定的标准和办法;尤其是对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恢复评定职称工作以来取得的职称要进行复查、验收,不符合标准的要重新评定。通过整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技术职称制度,把评定职称工作引上正确的轨道。同时,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
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1986年至今)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产生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阶段”。通过对职称评定阶段的整顿,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6年1月24日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与此对应的职称任用模式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为加强统一领导,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结语
通过对不同阶段职称任用模式的梳理,不难发现,职称改革是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目的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国家职称改革过程,不同时期改革的思路、重点、步骤不同,但都是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经济改革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转型为时代背景的,从不同的维度透视职称改革,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职称改革的内涵[6]。职称在不同阶段因用人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不同,呈现的任用形式及内涵也有所区别,但是,作为职称本身,不论其任用模式有什么不同,都直接或间接的在工资、福利、学术等方面影响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作为人事战线上的职称工作者,要始终认真思考职称改革这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是要凝聚人才、造就人才,把人力资源放在突出位置,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职工发挥潜能、创造业绩提供机会[7],为此,职称工作不再是“评职称”和“聘职称”的简单管理模式,其外延影响在不断深化,其内涵意义在不断加深,职称的原有制度和管理模式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现行职称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除评价标准和手段不科学、“评的用不上,用的评不上”等微观层面的共性问题外,人们对职称问题的认识实际是相互对立的[8]。2010年国家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职称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作为一线的职称工作者,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价体系及聘任制度而不断地学习和努力钻研,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波.浅谈职称评审制度[J].人力资源,2012(01):105.
[2]李素矿.浅析我国职称制度改革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90.
[3]黄永俊.谈职称改革工作的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1989(06):39.
[4]李凤荣.职称改革中需要划清的几个界限[J].经济师,1992(3):44.
《简析建国以来我国职称任用模式的演变》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