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电子信息职称》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的分工特征探析

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的分工特征探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1-23 08:37
扫码咨询

  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中国的智库分工开始加速​‍‌‍​‍‌‍‌‍​‍​‍‌‍​‍‌‍​‍​‍‌‍​‍‌​‍​‍​‍‌‍​‍​‍​‍‌‍‌‍‌‍‌‍​‍‌‍​‍​​‍​‍​‍​‍​‍​‍​‍‌‍​‍‌‍​‍‌‍‌‍‌‍​。梳理智库分工的动态变化和静态表现特征,有利于把握我国智库分工的发展脉络、引领分工前行方向​‍‌‍​‍‌‍‌‍​‍​‍‌‍​‍‌‍​‍​‍‌‍​‍‌​‍​‍​‍‌‍​‍​‍​‍‌‍‌‍‌‍‌‍​‍‌‍​‍​​‍​‍​‍​‍​‍​‍​‍‌‍​‍‌‍​‍‌‍‌‍‌‍​。[方法/过程]沿着智库分工动态变化-静态格局-趋势判断的分析思路,系统总结我国智库发展的分工特征。[结果/结论]在动态变化上,“分工+”“分工-”“分工×”的发展特征明显。在静态表征上,展露出价值链、产业链的“双链”并进格局。在趋势演进上,各类智库在发展中将会出现更多交集,智库分工将会向着价值链前后两端、产业链的中下游延伸。

  关键词:智库 分工 特征

  1 引言

  对于分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一章就是《论分工》。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他认为,分工可以使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其原因在于:“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1]”而在马克思看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2]“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2]“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单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3]

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的分工特征探析

  智库作为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种制度和组织安排,发挥着抢占思想高地、提高决策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能[4]。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5]。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6]”习近平同志对智库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智库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智库观”。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到2016年期间,习近平同志对智库建设作出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等就达50次以上[7]。2015 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推动智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智库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智库分工是智库以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非物质要素(或称软要素)为生产要素,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智库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中依托智库的专业比较优势或综合比较优势(如人才集聚、资金筹措、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社会影响等)而形成的。鉴于智库具有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功能,智库产品凝聚思想创新的特点以及智库价值的“倒金字塔结构”①,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智库产品是智库分工的基础和核心。

  2 动态分工特征

  近年来,中国的智库分工开始加速,并在“独活”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共活”的意识。即各类智库在顺应、适应、应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中不断进行智库分工调整,对内强化智库主业“内功”修炼,对外合纵连横集成智库个体“优势”,主要呈现出“分工+”“分工-”“分工×”的分工态势。

  2.1 “分工+”的松散合作

  做分工的加法,主要表现为智库之间的松散合作。智库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扩大智库影响力,往往通过聚焦共同的兴趣点,进行开放式的自由多边合作,形成不同合作网络的“朋友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智库联盟相继成立。如区域性的智库联盟有中国沿边省区新型智库战略联盟、山东智库联盟、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联盟等;行业性的智库联盟有上海高校智库联盟、中国运输与物流智库联盟、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全国地方科技智库联盟、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等;主题型的智库联盟有互联网治理智库联盟、中国语言智库联盟、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智库联盟、工信智库联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智库联盟、数字中国智库联盟等;国际性的智库联盟有“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联盟、“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对非投资智库联盟、世界大学智库联盟等。二是智库联合举办各类会议。如福卡智库与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福卡智库·第一财经趋势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光明智库、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2017年金砖国家智库论坛”,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发展研究院、万里智库联合主办“2018年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全国地方科技智库联盟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智库论坛”(2019年)等。

  2.2 “分工-”的减量合作

  做分工的减法,主要表现为智库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剥离内部原有承担的某些较为弱势的职能,交由外部力量承担。即以我为主,借力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仅要加强“研究力”建设,如提高研究水平、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等,还要注重包括搭建平台、拓展传播渠道、策划活动等方面的运营力建设,以强大的运营力支撑智库研究,为新型智库赋能 [8] 。但长期以来,智库对智库产品重生产轻运营的现象比较突出。智库的人才建设和人才储备以长于思想创新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熟悉智库业务的运营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严重影响了智库产品的有效传播,智库影响力大打折扣。目前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复旦发展研究院、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等智库有较完备的专业智库运营团队外,大多数智库鲜见专业运营人才。如今,外借力量宣介智库产品、扩大智库影响力成为了部分智库分工“化繁为简”的常态。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和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社会治理舆情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6)》、复旦大学产业发展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光明智库与复旦大学在上海论坛2019闭幕式上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外商资本和科技创新》等10份智库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合封面新闻于2019年发布全国首个《西三角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百强榜》、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营商环境报告(2019)》等。

  3 静态分工特征

  在分工演进过程中,中国智库现已形成价值链、产业链的“双链”并进格局。在研发、生产、营销构成的价值链上,智库分工布局主要集中于生产板块。在原材料、初加工、精加工、配套产品构成的产业上下游链上,智库分工布局还主要集中在初加工领域。

  3.1 梭型结构的价值链分工

  从价值链来看,中国智库在价值链上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型特征比较明显,即智库价值的着力点集中在“生产”上,价值链上的前后两端(研发、营销)偏弱。

  在产品研发上,智库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内生性议题与外部性议题兼顾。内生性议题由智库的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根据智库发展的传统专业优势和发展定位来确定。该类议题通常具有延续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特征。外部性议题主要由市场导向,是智库通过竞争性谈判或磋商获得议题发包方(如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委托授权的项目,一般具有灵活性、分散性和时效性特征。从智库建设的现状来看,智库的内生性议题设计容易受领衔专家(专家组)学术权威的影响,议题设计虽有战略高度,但研究视角偏窄,与多元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对接。市场驱动的产品研发议题设计则会因行政体制对政策过程的垄断[9],而易受发包方“意志”的影响,存在智库产品供给路径固化、定库定向定人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智库的产品研发设计对传统议题设置模式较为依赖。一方面,智库参与市场竞争有限;一方面还面临着一定的市场壁垒,市场的开放度还不高,智库之间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营造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在产品营销上,智库面临营销不足与营销过度两大问题。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智库对产品营销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尚未将智库产品营销放于智库建设的战略层面上来考虑,对报纸、期刊、智库官网等相对旧的、传统的产品营销方式、营销策略依赖性较大,对微博、微信等新的营销手段、营销技巧难以接纳或介入少,智库宣传的受众面较小、受众量较少、影响力较小。而一部分智库在产品营销上却有所建树,传统媒体、新媒体运用得体。如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为推动智库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国内外影响力,搭建起集网站、微博、期刊、专报、报纸、电视、电台“七位一体”的对外营销宣传平台。察哈尔学会根据不同受众特点进行智库产品营销——《公共外交季刊》主要面向外交等涉外部门;《察哈尔快讯》主要面向公共外交决策者和实践者;《公共外交概论》主要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主要面向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海外发文的方式向海外受众传播学会动态。此外,还有少数智库重产品形式宣传,轻产品内容深耕,出现了“过度营销”的苗头。

  3.2 “上重下轻”的产业链分工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智库呈现出“上重下轻”的分工特征,即从事“上游”智库产品生产的智库较多,从事“中下游”智库评价、评估服务以及专业服务、成果市场化转化的智库较少。

  智库评价是对智库建设水平、运行能力、效用效果等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测评[10],是导向智库发展、纠偏智库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智库扩大影响力、拓展公众监督的重要渠道[11]。近年来,中国智库打造的“评价产品”主要有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中国智库报告》、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的《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智库大数据报告》等。这些智库评价产品从不同的评价视角、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入手,树立出智库建设的多面标杆,揭示出发展过程中的多元问题,提供出多条有益的建设思路。

  4 智库分工演进的趋势判断

  当下,中国智库或出于内生推力或外部拉力,在分工中自觉或非自觉地在行动的动态与结构的静态中逐步形成分工“网络”。从长远来看,各类智库在分工演进中会有更多交集,智库分工将持续向着价值链前后两端、产业链中下游延伸。

  4.1 分工合作更为积极、活跃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缺乏,提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够多”[17]。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18]”可以说,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包括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品质量提升、影响力扩展,而绝不仅仅关乎规模、速度。智库分工使单个智库在发展中的无序扩张和动力不足问题逐步出清,让智库资源更加合理地在不同智库之间进行有效配置。各类智库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强分工合作必将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4.2 强强合作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智库发展不能面面俱到,若要填平其“强项”与“弱项”之间的“鸿沟”,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最后,“鸿沟”仍在,智库发展却裹足不前,在竞争中被其他智库“取代”。智库只有在苦练内功巩固其强项的同时,积极扩大开放,突破学科专业、地理区位、身份本位的界限,加强各类智库间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实现合纵连横,弥补智库发展短板,联合打造、推出高质量智库产品,不断扩大智库国内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5-8.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62-16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77.

  作者段莉

  推荐阅读:智库外交及其行为实践: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功能、角色与活动


《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的分工特征探析》
上一篇:智库外交及其行为实践: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功能、角色与活动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智库服务规范化的模型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