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城郊型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城郊型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1-23 09:13
扫码咨询

  [摘要]合肥市蜀山区结合“大城大乡”实际,在城市近郊潜心实践,以实施“新村民计划”为抓手,以构建“新村民社区”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城郊型的乡村振兴之路​‍‌‍​‍‌‍‌‍​‍​‍‌‍​‍‌‍​‍​‍‌‍​‍‌​‍​‍​‍‌‍​‍​‍​‍‌‍‌‍‌‍‌‍​‍‌‍​‍​​‍​‍​‍​‍​‍​‍​‍‌‍​‍‌‍​‍‌‍‌‍‌‍​。本文从蜀山乡村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以及蜀山乡村的路径选择和价值追求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蜀山乡村的特点,阐述蜀山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三生”有“幸”的新村民社区的必然性、可行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推动实现“城市与乡村共生,市民与村民相伴”的新村民社区,为培育新型城郊乡村形态探索新路​‍‌‍​‍‌‍‌‍​‍​‍‌‍​‍‌‍​‍​‍‌‍​‍‌​‍​‍​‍‌‍​‍​‍​‍‌‍‌‍‌‍‌‍​‍‌‍​‍​​‍​‍​‍​‍​‍​‍​‍‌‍​‍‌‍​‍‌‍‌‍‌‍​。

  [关键词]城郊型 乡村振兴 蜀山路径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举措,全国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开展了丰富生动的实践。蜀山区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市辖区也积极行动,大胆探索,在城市近郊潜心实践,以实施“新村民计划”为抓手,以构建“新村民社区”为目标,力求走出一条城郊型的乡村振兴之路。

  蜀山区是合肥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行政区域面积(含国家级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66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0万人;直接管辖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人,其中,城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农村面积200平方公里,区属3个镇、8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64个社区、30个行政村。

  2016年以来,蜀山区确立“魅力蜀山、首创之区”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引领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和谐宜居区”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区。提出利用自身优势,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在城乡统筹上做出示范。

  蜀山区向来以二、三产业立区,近年来,为什么风向标逆转将工作重点聚焦到农村?这种思路的转变一方面来自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则是结合蜀山实际作出的大胆尝试。

城郊型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一、蜀山的乡村从哪里来

  2002年,蜀山区由原来的西市区更名而来,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2006年南岗镇划入,区域面积增至246平方公里,有了农村面积。2013年小庙镇、高刘镇划入,形成今天的区域面积。随着区划的不断调整,全区农村面积从无到有,目前为200平方公里,而城区面积只有116平方公里,已然形成了典型的“大城大乡”格局。因而蜀山区“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四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城乡统筹示范区”。蜀山区委区政府意识到必须适应形势,转变思路,正视优劣,在农村工作中探索出符合区情实际的实践之路。其特点十分鲜明。

  (一)都市的乡村。蜀山的乡村与城区自然相连,23.6万亩的耕地呈现其中。它东与国家级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蜀山经济开发区相邻,南倚肥西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30平方公里运河新城核心区蓄势待发,区位条件优越,统称为合肥的西郊公园。

  (二)便捷的乡村。蜀山的乡村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资源富集。距市区车程半小时至一个小时,距机场二十分钟,绕城高速、机场高速,规划中的“合新六”(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和地铁S1号线贯穿东北片区,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流经西南部区域,两纵两横(纵向:新桥大道、兴业大道,横向:望江西路、长江西路)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农村观光旅游道路成网成环成片。中科大高新校区、中科大先研院、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合肥新华国际学校等科研、医疗、教育资源分布在周边。

  (三)生态的乡村。蜀山的乡村生态底色完备,江淮分水岭地域特征明显,地形地貌原生自然,山水林湖田要素资源齐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大蜀山、小蜀山、鸡鸣山遥相呼应,江淮运河、滁河干渠、大蜀山干渠、小蜀山分干渠等水系交织,江淮分水岭、长江西路沿线、机场高速沿线林带资源富集,合肥之源、塘岗遗址、曹操古运河、凤凰墩、将军岭、大墩子等历史遗迹众多。

  (四)待兴的乡村。蜀山的乡村近90%年轻人进城务工,存在“两个一半”现象,即一半农田抛荒,尤其夏季旱田基本无人耕种;一半房屋闲置,村庄空心化严重,房屋破败凋敝。同时,村里学校和卫生室废弃,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可以说是“地荒、村空、人失、居败”。当前最现实的问题是:乡村的人走了,人才走了,乡村留不住人了。

  二、蜀山的乡村往何处去

  随着永久基本农田的确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划定,传统思维上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被摒弃,蜀山乡村的出路在何方?

  蜀山的遵循是:2018年中共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蜀山的思考是: 蜀山的乡村具有“三优一弱”(都市的乡村、便捷的乡村、生态的乡村、待兴的乡村)的鲜明特点。400多万的市民休闲度假的需求,能否就地满足,拥有区位、交通、生态、科教、公共服务等资源优势的蜀山乡村理应有所作为。

  蜀山的选择是: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施“新村民计划”,构建“三生”有“幸”的新村民社区,走“城市与乡村共生、市民与村民相伴”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新村民社区”构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蜀山在对城市建设管理提档升级的同时,积极思考谋划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孙君认为,中国未来的一线城市不在城市,在乡镇。要建设的“新村民”是建立一个心目中的“地球村”。未来城乡有自己清晰的文化与历史,城乡建设与环境能感受到自己的性格与特色,文化与性格将成为“新村民计划”中大资本投入的重要因素。此计划的基本要求是:离大城市在一个小时之内,有高等教育,有较好的医院,有高铁或飞机,有农民和农村,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有可能建成今天理想中的“地球村”,过上城乡共享的新村民生活。

  综合蜀山乡村“三优一弱”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拥有区位、交通、生态、公共服务资源优势的蜀山乡村理应是“新村民计划——新村民社区”的最佳实现地。

  新村民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新村民”从哪里来?一是吸引本地人返乡,包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原住民;二是吸引外地人入乡,包括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中专毕业生、高科技创业团体、“素质流民”、文艺青年和有钱有闲有情怀的“三有”人士。引入上述人群,参与蜀山乡村振兴建设,使他们认得上、留得住、稳得久,能够为蜀山乡村带来生气与活力,带动乡村发展,提升乡村品质,最终成为共享城乡新生活的新村民,实现蜀山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二)“三生”有“幸”的愿景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悟出一个道理:“生态+生产+生活=幸福”,也就是说,将工作圈、生活圈、休闲圈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即为幸福。“三生”有“幸”是蜀山乡村振兴的应有形态。

  生态——打造合肥西郊公园。保护保存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湖水林草、岗坡滩头,挖掘整理好地域历史文化,提炼呈现好江淮民居特色​‍‌‍​‍‌‍‌‍​‍​‍‌‍​‍‌‍​‍​‍‌‍​‍‌​‍​‍​‍‌‍​‍​‍​‍‌‍‌‍‌‍‌‍​‍‌‍​‍​​‍​‍​‍​‍​‍​‍​‍‌‍​‍‌‍​‍‌‍‌‍‌‍​。在蜀山西部1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一条半程马拉松赛道、一条超级马拉松智慧赛道、一条徒步赛道、一条山地车骑行赛道,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田园风光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蜀山有“道”感受移步换景。2019年4月,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同志调研蜀山,对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立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高度,打造合肥西郊公园,将蜀山的乡村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化彰显、比肩沪宁杭的开放式城市郊野公园。

  生产——立足农业、延伸工业、培育服务业。围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科技企业需求,将城市CBD搬到乡村,既能解决城市带来的环境压抑、交通拥堵、成本昂贵等不足,又能满足崇尚自然、追求田园乡愁的美好向往。将城市资源嫁接到乡村,使优质资源和自然环境合理配置,形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环境共生共享的乡村CBD。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引入文创、科创体验,注册“庐州驿”产品品牌,逐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文创、体验、旅游相衔接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生活——营造城乡优雅新生活。科学编制农村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精心组织确定镇域村庄规划,形成中心市镇—中心村—居民点的梯次布局,积极探索盘活闲置农房和空闲宅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家庭归园田居、市民共享度假生活方式的第二居所,引入一批爱农村、爱农民、懂产业的新村民。致力于营造生活舒适、文化共融、永续发展的新村民社区,为乡村振兴探索“安徽样板”。

  “三生”融合的幸福画卷,给人以空间上的无限遐想,使潜在的新村民产生极为舒适的审美认同和心理归属,让人不由得变追寻繁华都市为寻梦宁静田园。

  三、蜀山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在理念上,坚持四个原则

  抓住农的本质。围绕农业提升品质,大力发展原种等特色农业。2019年,试种300亩原种水稻,效果初显。同步注册“庐州驿”品牌商标,朝着种植、加工、销售、研学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发展。同时,紧扣农业种植、农业景观、自然风貌特色,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到实处。

  保持村的风貌。充分尊重既有的乡村自然肌理、不搞大拆大建,通过对现有民宅的改造提升、前庭后院的重新梳理,保留乡村原味生态环境,重构江淮民居的典型特质,挖掘浓郁的乡土文化,激发最具活力的乡土气息。

  突出人的参与。立足富民强村,突出农民主体,有效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开展乡村管家培训,从本村村民中选拔培训乡村管家;针对闲置房屋出租的农户,成立原种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成为股东,占股比例达30%,带动当地村民就业。针对居住在本村的农户,组建庭院经济合作社,引导农民自我管理、有序发展。让农民能够获得房租、地租、就地务工、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四项收入。

  推动居的变化。以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环境营造为重点,实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传承江淮地区“硬山半马、青砖白缝小合院”传统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对既有房屋进行加固和适当的改扩建,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户,恢复完善农村庭院经济生态循环系统,做美乡村。

  (二)在产业上,突出三产融合

  第一产业做精。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让农业回归,将土地还给新农民,恢复原种农业,使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生产,完成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二产业做特。引导扶持区域相关企业转型升级为集农产品加工、包装、文创设计、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业态工厂,完善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增值效益。

  第三产业做优。以江淮地域农耕文化作为文化旅游核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平台认识农业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让他们找到乡村的记忆,找回乡愁的慰藉,找到乡情的寄托。让农业成为文化上有亮点、景观上有视点、休闲上有看点的新产业新业态,达到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三)在治理上,实施“三建”齐抓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治理方向,突出党建引领,做实村建,做活家建。

  党建引领把方向。把握“党建引领、村企联动、共治共享、共同提高”的原则,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帮扶共建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确保基层治理行稳致远。

  村建创新促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坚持自愿原则,借助内置金融、合作社等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引导农民与村集体以现金、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建立多功能、复合型、双轨分配的生产经营联合体,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风险公担,利益共享。

  家建融合保和谐。把村谱、家谱、宗祠与自治结合,建立宗亲理事会、明理堂理事会等议事协调平台,实现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

  (四)在操作上,讲求典型引路

  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完善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规划。2016年,蜀山区“十三五”规划确定建设“C”型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带。2017年,编制完成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一路一廊、五区十村”总体布局,规划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范围包括蜀山区西北部的井岗镇、南岗镇、小庙镇、蜀山经济开发区。

  划定示范区域。2018年,为打造合肥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区,蜀山结合实际,根据总体规划,又编制了蜀山·将军岭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经过层层筛选成为合肥市首批实施的市级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以小庙镇将军岭区域为中心,总面积18平方公里,涵盖14个自然村庄,农田2.4万亩,近500户、2000多人。项目分三期实施,计划五年建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环境营造为重点的江淮村落风貌区,以原种农业种植、原种农业研学为方向的特色农业集聚区,以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振兴为支撑的乡村CBD,以特色农业种植、陂塘水系治理为基础的农业大地景观区和以三国文化修复、地方民俗展陈为主题的曹操河遗址公园​‍‌‍​‍‌‍‌‍​‍​‍‌‍​‍‌‍​‍​‍‌‍​‍‌​‍​‍​‍‌‍​‍​‍​‍‌‍‌‍‌‍‌‍​‍‌‍​‍​​‍​‍​‍​‍​‍​‍​‍‌‍​‍‌‍​‍‌‍‌‍‌‍​。

  推进试点启动。2018年底,又在示范区内划定5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先期实施三个项目,分别是:乡村CBD新型产业聚集区(大小岭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江淮田园景观区和曹操河遗址公园。

  乡村CBD新型产业聚集区(大小岭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面积约750亩,79户,常住人口180人。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租赁闲置农房42户,为完善项目服务功能、构建产业发展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该项目作为蜀山·将军岭核心板块,包括基础类项目建设和产业类项目打造,基础类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国资公司投资。产业类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主要包括民宿餐饮、原种农业、科创文创产业等。江淮田园景观区。规划面积4000亩,主要作为乡村CBD配套服务体系。以农业种植为主,依托江淮分水岭独特自然地貌及地域环境,打造农业景观。曹操河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500亩,主要作为乡村CBD文化景观服务体系。依托曹操河遗址及三国文化,打造自然态的主题剧场和休闲露营地,充分体验遗址公园的乐趣,突出历史文化遗存修复、生态湿地、乡野神秘户外探险。

  四、蜀山乡村的价值追求

  蜀山的乡村振兴之路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但蜀山的乡村是城郊结合的代表,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因之,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使命所系,理应有更高更远的价值追求。

  第一层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造乡村振兴的“蜀山模式”

  通过蜀山·将军岭项目的实施,为全面实施乡

  村振兴提供蜀山样板,在大城市近郊尽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

  第二层次:生态商务休闲区——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CBD

  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吸引农民返乡,吸引青年人到农村创业就业、老年人到农村休闲康养,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第三层次:城乡融合先行区——建设新村民社区

  统筹好城乡基础设施、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将农业与科创文创产业、农业与体育休闲旅游、农民与有情怀有思想的新村民有机融合。实施新村民计划的过程,就是实现“城市与乡村共生,市民与村民相伴”的新村民社区的过程,从而为培育新型城郊乡村形态探索新路。

  作者彭兆耀


《城郊型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发展愿景及实现路径研究
下一篇:岳西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