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民族国家史的建构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的发端

民族国家史的建构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的发端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25 09:27
扫码咨询

  摘要: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诞生于印度遭遇英国殖民主义、丧失历史叙述话语权的特殊背景之下​‍‌‍​‍‌‍‌‍​‍​‍‌‍​‍‌‍​‍​‍‌‍​‍‌​‍​‍​‍‌‍​‍​‍​‍‌‍‌‍‌‍‌‍​‍‌‍​‍​​‍​‍​‍​‍​‍​‍​‍‌‍​‍‌‍​‍‌‍‌‍‌‍​。它的孕育过程反映了印度民族主义精英两个层面的强烈诉求,一是反驳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历史档案做意图处理、服务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建构,二是争夺印度历史叙述话语权,实现民族国家身份与民族历史传统谱系的建构​‍‌‍​‍‌‍‌‍​‍​‍‌‍​‍‌‍​‍​‍‌‍​‍‌​‍​‍​‍‌‍​‍​‍​‍‌‍‌‍‌‍‌‍​‍‌‍​‍​​‍​‍​‍​‍​‍​‍​‍‌‍​‍‌‍​‍‌‍‌‍‌‍​。其现代形式历史谱系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经过往世书式史学叙述模式困局的反思和西方理性史学思维的接受,初步形成以印度教历史作为民族传统历史的基本构想,诞生出自己的民族主义史学理念;其次,从国家、民族、宗教等方面,策略性地建构出新的民族国家历史谱系;最终,形成成熟的史学叙事模式,完成史学体系的建构​‍‌‍​‍‌‍‌‍​‍​‍‌‍​‍‌‍​‍​‍‌‍​‍‌​‍​‍​‍‌‍​‍​‍​‍‌‍‌‍‌‍‌‍​‍‌‍​‍​​‍​‍​‍​‍​‍​‍​‍‌‍​‍‌‍​‍‌‍‌‍‌‍​。它的诞生从史学上促进了印度在“民族性”上达成共识,使“婆罗多之地”印度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得到合法化。但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从其萌芽之初,在本国族裔与宗教关系的处理方面,过分强调印度教特性、无视国家内部本身的多样性与多质性,忽略了历史运动的多面性。特别是它对印度伊斯兰教及其历史的处理,复制了西方史学中的殖民意识和民族本质论的偏见,在本质上无法摆脱其作为“殖民者的知识”的本源特性。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在印度史学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殖民,甚至使民族主义史学新建立起来的印度历史再次出现传统史“叙事的断裂”。

  关键词:民族国家;印度教;印度教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史学;往世书式历史

  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缘起自印度民族主义者建构民族史的历史诉求。它的现代形式历史谱系与印度遭遇英国殖民主义深切相关,通常被认为是印度殖民时期殖民知识形式争论中的一种产物。依据印度庶民研究学派(Subaltern Studies School)的观点,印度的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是由两种精英主义书写的,“这两种精英主义之一是殖民主义的精英主义,另外一种是本土的民族主义的精英主义”。殖民主义的印度史是殖民统治精英为证明自己统治印度次大陆的合理性而书写,反殖民的印度史则是印度民族主义精英为抵抗殖民统治争取自治与民族独立而编纂。作为印度殖民时期两种主要的精英主义历史学分支之一,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19世纪后期的印度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过程中尤为显著。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印度现代知识分子阶级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形成,但是以印度教徒为主体的民族主义精英由于倡导“印度教特性”(Hindutva),致使他们所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具有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历史形态,即所谓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本文基于印度庶民研究学派的历史批判立场,尝试运用这一学派有关历史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形态叙事的解构范式,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为对象,以其现代形式为基本研究范畴,考察印度殖民时期的史学档案。旨在探究在遭遇英国殖民主义知识殖民的情况下,印度民族主义精英是如何反驳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历史档案做意图处理、服务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建构,又是如何争夺历史叙述话语权、实现民族国家身份与民族历史传统谱系建构的。

民族国家史的建构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的发端

  一、往世书式史学的困局与新史学思维的孕育

  基于印度庶民研究学派的批判立场,要讨论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的发端,首先需要将其放置在历史学的现代形式范畴之内来进行探讨,即印度殖民时期的历史学家如何建构一种围绕人民—民族—国家这一复杂身份认同展开的历史学。这必然牵涉印度前殖民时代的本土史学传统。

  在英国人进入印度之前,印度人尚未形成固定的民族国家概念,历史著述很不发达,尽管伊斯兰文明的入侵带来了伊斯兰史学传统,但是并没有促使印度出现所谓民族史意义上的“印度史”。英印统治之前,印度的历史意识,主要通过由掌握知识话语权的婆罗门精英著述的神话、史诗和往世书一类叙事作品表现。这类作品往往强调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与宗教和道德关系密切,注重追求事件的普遍性(精神)意义,而非事件的连贯性记录。

  在19世纪初期的印度历史文本中,由孟加拉历史学家米瑞特纳伊·韦德亚兰卡(MrityunjayVidyalankar)所著的叙事散文历史书《拉贾巴利》(R?j?bali,1808),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以孟加拉语出版的印度历史书。《拉贾巴利》最显著的特点,是延续了当时普遍流传在婆罗门文人当中的历史记述方式,可谓孟加拉精英社会历史记忆的典型代表。在这一历史书中,历史时间的计算采用的是印度传统记史通用的计时概念——劫(kalpa)、摩奴(manu)、尤嘎(yuga)、萨卡(saka)。米瑞特纳伊用这些概念形成的印度历法系统,进行了印度历代王朝更迭历史及王公历史的记述。他又用印度传统通用的地理学记述方式,证实了叙述中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理源头“婆罗多之地”(Bharatvarsha)。“婆罗多之地”位于印度神话记载的大地上七大岛屿之一的南瞻部洲,是其九个部分之一。米瑞特纳伊认为,“婆罗多之地”自迦梨时代(Kaliyuga)开始,有119位来自不同阶级的印度教徒和51位穆斯林统治者掌权德里。统治者年表以王朝序列的方式有序地从《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王,历经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孔雀王朝(May?ra dynasty)、瑜伽王朝(Yogi dynasty)、巴拉吉王朝(Bairagidynasty)等王朝诸统治者,直到莫卧儿王朝(Mughal dynasty)的沙·阿拉姆二世(Shah Alam II)为止,此时被称为萨卡时代。

  二、民族传统历史的构想与民族主义史学理念的诞生

  而真正推开印度民族主义历史大门,促使印度民族主义史学进入新时期的,是一大群受过良好英式教育并习惯于将自己看作是“中间阶层”(the middle class)的教科书史学家们。“中间阶层”的诞生,是英国推行西式英语教育和实施“渗透方案”(filtration Scheme)的结果。英国人最初试图将其创造成“一个在英国人与统治的万千大众之间充当沟通者的阶层;一个血统和肤色上属于印度,而品味、观点、道德和智识上却是英国式的社会阶层”;最终却意外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开启印度社会现代化历史真正起点的印度本土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接受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民族主义思想,自其形成以来就具有了某种印度任何其他阶层无可比拟的团结性。在印度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一阶层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普遍通过宗教激发人民的民族意识,深化宗教与民族认同,进行反英斗争。

  此一时期,受英国殖民者“拉印压穆”殖民政策影响,印度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殖民者对穆斯林的打压与歧视导致穆斯林拒绝改变与西化,教育保守落后;另一方面,殖民主义历史学家的历史编纂对穆斯林缺乏公正,将穆斯林塑造成“外来者”、恶意丑化为印度教徒迫害者,导致印度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者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教徒都视为他者。印度穆斯林对英印政府采取了敌视冷漠的态度,在接受西式教育上,除少数精英人士外,大部分穆斯林普通大众既无接受现代教育的条件,又普遍带有极强的规避态度,与印度教徒的关系也日益恶化。殖民与宗教的双重性影响,促使印度穆斯林发展出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是两个民族”的观点,走向了分裂的伊斯兰教民族主义。

  三、民族国家新历史谱系的完成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体系的成型

  印度民族主义史学家们接下来需要完成的是如何实现印度民族主义历史编纂学关于民族国家历史的上述构想,建构印度民族国家新历史谱系。开启这一具体策略与实践作为的是孟加拉历史学家塔里尼查兰·查托帕德亚伊(TarinicharanChattopadhyay)的《印度史》(Bh?ratbarser itih?s,1878)。塔里尼查兰的《印度史》“可能是19世纪后半期孟加拉学校所阅读的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是印度当时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作,深刻反映和体现了印度民族主义史学的民族国家历史构想与历史叙述策略​‍‌‍​‍‌‍‌‍​‍​‍‌‍​‍‌‍​‍​‍‌‍​‍‌​‍​‍​‍‌‍​‍​‍​‍‌‍‌‍‌‍‌‍​‍‌‍​‍​​‍​‍​‍​‍​‍​‍​‍‌‍​‍‌‍​‍‌‍‌‍‌‍​。

  王伟均


《民族国家史的建构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史学的发端》
上一篇: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社会网络
下一篇:英印殖民政府的中印边界政策:差异与协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