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对高校图书馆员提高幸福感的研究

对高校图书馆员提高幸福感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30 08:43

  【摘要】当代高校图书馆员存在幸福感偏低的现状,本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整合模型,分析图书馆员主观幸福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幸福感角度探讨增强馆员幸福感的方法,以促进馆员自身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将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使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智慧明灯​‍‌‍​‍‌‍‌‍​‍​‍‌‍​‍‌‍​‍​‍‌‍​‍‌​‍​‍​‍‌‍​‍​‍​‍‌‍‌‍‌‍‌‍​‍‌‍​‍​​‍​‍​‍​‍​‍​‍​‍‌‍​‍‌‍​‍‌‍‌‍‌‍​。对读者来说,图书馆员是信息利用导航员和知识传播者;对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和发展推动力。图书馆员之于图书馆是不是如同天使的存在令天堂更美好呢?图书馆员的幸福感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馆员又如何提升幸福感呢?

  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财富增长使得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有了很大升华,幸福不仅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更高层次的主观精神享受。传统心理学研究过分集中于问题人格、心理疾病的病理性研究,忽视了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幸福的人。幸福感成为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把人们从过去的病态研究引入积极的方向,更关注人们积极向上的一面,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进行研究,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强调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Diener指出主观幸福感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它包括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前者属于认知成分,后两者属于情感成分。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常常以“快乐指数”作为标识幸福感高低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幸福感研究又分化出新的研究方向,即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研究,它强调人的潜能的实现和构成美好生活的积极功能成分。心理学者Carol D. Ryff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心理幸福感的六个核心维度:自我接纳、积极关系、环境控制、自主性、生活目标、个人成长。

  主观幸福感侧重的是情感和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心理幸福感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以及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幸福感的最佳结构应该是包括快乐和实现两个概念体系的多维复合结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相互独立又部分重合的关系,二者在实际研究中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Keyes、Waterman和CoreyL.均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整合,得到理想模型,对研究个人的积极心理机能提供了依据。本文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结合幸福感整合模型,从主观幸福感角度分析图书馆员的幸福感现状,利用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理论发掘馆员的积极心理力量,探讨图书馆员幸福感的提升。

对高校图书馆员提高幸福感的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感现状及分析

  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常用“快乐指数”来测量和评估人们的幸福感。联合国《2017年世界快乐报告》报道,中国人的快乐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79位,报告亦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感觉生活没有25年前快乐。网易公布的2015年中国人快乐指数白皮书显示:3489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的人给自己的快乐打零分,48.5%的人不快乐,只有3.6%的人觉得自己很快乐。根据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主观自我评价要低于客观测量结果。也就是说,在他人眼中,图书馆员是一个比较幸福快乐的职业,但实际上高校图书馆员并不觉得自己很幸福,这一职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

  如上文所述,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可归为两种成分:认知和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在认知上对生活、工作、社会的接纳和综合满意程度,积极和消极情绪是个人情感上对自身状态及周围环境的接纳和认同程度的反映,均取决于个体的主观体验。Diener 指出,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人格特质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因素,因为人格特质决定了个体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通过个性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不同的人格特质面对同样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个体的人格是稳定和持久的,但也受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下,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人格,而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或情境。图书馆员的人格特质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各有差异。乐观主义者更容易做到自我接纳,更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事件,或者面对消极事件时较少产生消极情绪;悲观主义者往往自我接纳程度较低,更容易受到消极事件的影响,较难获得幸福感体验。我们知道,内在因素通过外部环境发生作用,而外部环境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因素。本文则从社会环境、生活目标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解析外部因素如何减弱图书馆员的主观幸福感。

  (一)社会认同感较低造成图书馆员的主观幸福感缺失。就社会环境而言,公众普遍认为,图书馆员是稳定清闲、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不算繁重、专业性要求不高,且能兼顾家庭的职业,对于没有经济压力、不喜挑战而又年龄偏大的女性来说,这是一个理想职业。这一认知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工作,诸如流通部图书整理、借还等对技术水平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长时间从事这种机械性、重复性工作,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会被逐渐磨灭,很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当已经适应了这种工作状态的馆员真正面对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新工作时,往往很难适应,会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压力、倦怠等负面情绪。相对于教学实体,图书馆在高校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较低,馆员往往得不到与教师同等的尊重和待遇。甚至在接待读者时,受到读者不礼貌回应和不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因此馆员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并对行业前景和自我发展持悲观态度,缺乏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历的普遍提高,高校图书馆对新进人员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有专业背景的博士进入高校图书馆工作,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往往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时间一久,专业逐渐荒废,能力没有展现的空间,就容易产生迷茫感,对于高校图书馆里这些高学历群体,低成就感、归属感缺失成为他们的共同感受。这些来自外界的刻板印象以及社会现实直接影响图书馆员的从业心理,工作热情匮乏、职业信仰脆弱、专业归属感模糊、低认同感、自我实现难以达成等等,都是造成他们主观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工作压力和倦怠情绪削弱馆员的生活目标,降低馆员的主观幸福感。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馆员可以分为服务型、资源型、技术型和综合型,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内容。服务型馆员,通常指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的一线工作人员,直接面向读者服务,同样的咨询问题面对不同的读者,他们可能需要重复解释很多遍,这需要他们时刻保持热情和耐心,面对挑剔刁难的读者,还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型馆员对自身状态以及工作可能产生不满和倦怠,而无法体验到愉悦感。资源型馆员要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深度了解、对资源的使用和处理了如指掌,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咨询和导航服务,这项工作流程固定,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准备;科技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技术型馆员要积极掌握不断变化更新的新技术、新设备,才能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而这往往使得技术型馆员对工作产生不可操控感。一方面,综合型馆员要处理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对图书馆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和协调。不同分工有着不同的压力,服务型和资源型馆员由于从事重复性或流程单一的工作,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技术型和综合型馆员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未知的、不可控的新情况,工作压力表现为焦虑紧张的消极情绪。压力和倦怠会削弱图书馆员的人生信念和生活目标,无法享受目标实现时的幸福感体验,因此,工作压力和倦怠造成馆员生活目标的迷失,是降低馆员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感,一方面跟自身人格特质相关,另一方面受到社会认同、经济条件、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感持续降低,将无法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自身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同时会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度,蒸蒸日上的图书馆事业更无法实现,图书馆也许不再是天堂的模样。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感对馆员自身、对读者、对图书馆事业都有重要意义。感觉幸福的馆员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中注入热情和责任心,促进自我发展的实现,能以愉悦友好的状态感染读者,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创建和谐美好的图书馆。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幸福感是势在必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前文所述,主观幸福感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研究的是个人“是否快乐”,在本文中作为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幸福程度的指标;心理幸福感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是“能否快乐”,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员幸福感途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发掘积极心理机能,提升心理幸福感

  (一)自我接纳,创造积极情感体验。自我接纳是幸福的根本所在,能够自我接纳是体验高幸福感所需的根本态度。虽然高校图书馆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与其职业预期要低,但并不代表馆员就是低人一等。要知道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高校图书馆员要做到自我接纳,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承认和接受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做到不自负也不自卑。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做好自己,塑造人格魅力。除了接纳自己,馆员还要正确认识和评价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有抱怨的馆员只会埋怨环境给其带来不幸,把工作看成是不快乐的源头,因此体验到的只有不满、焦虑、倦怠等负面情绪,无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图书馆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持肯定的态度:一方面,肯定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点点滴滴,从付出中体验满足感,并努力使自己爱上工作。图书馆学家陈誉先生曾这么述说他与图书馆学的情缘:“我和图书馆学的结合,并非自由恋爱,而是父母之命下的被动选择,但是很快,我就主动爱上了‘她’,并且愉快地进入了角色。”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还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当高校图书馆员在主观认知和情感上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了内在认同感,就能正视职业中的消极因素,面对挫折时便能做出积极的心理归因,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二)控制环境,具备自主性。心理学家长期以来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内在动机,环境的不可知使人感到焦虑、担忧,环境的不可控使人感到沮丧、绝望。而与环境的接触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由此看来,对环境的把握和控制直接影响到个人长期的情绪体验。掌控环境是指应对周围环境的能力,或者利用身边的机会创造适合个人需求和价值相适应的环境条件的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读者的需求愈发多样化、个性化,图书馆事业不管是技术、资源还是管理理念的发展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现今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率迅速增加,纸质资源的利用相对缩减,馆员需要首先熟悉这些数字资源的构成、特点,才能更好地扮演信息导航员的角色。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馆员需要积极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能,才能更好地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图书馆员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员要培养较好的环境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增强抗压能力,根据变化对个人行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三、结语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管理理念、工作模式、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知识更新给当代高校图书馆员带来更大的职业压力,面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图书馆员要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努力塑造人格魅力,创造积极从业体验,提升幸福感,从而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耐心地服务读者,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动力投身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

  [2]Ed Dien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

  [3]徐草,王茉瑶,钱新峰.内外群体理论视域下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5(02):18-22.

  常韦娜

  推荐阅读:图书馆员职称评审有哪些条件


《对高校图书馆员提高幸福感的研究》
上一篇: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下一篇: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