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高职软件专业“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实施路径分析

高职软件专业“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实施路径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7-06 07:58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提出采用“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社会功能的优势资源,外引内培,选拔高层次导师人才带队,跨专业合作组建项目开发团队,项目流程对接企业流程,“双育人、多协同”,建立校企协作双主线、个体能力本位教育运行长效机制,以培养具备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 “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协同育人 导师制

  关于高职软件专业的论文范文还有高职院校服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我国软件信息产业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阶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出现,驱动软件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进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逐步替代传统的低端业务,“软件定义”正在逐渐由信息世界的范畴向物理世界拓展​‍‌‍​‍‌‍‌‍​‍​‍‌‍​‍‌‍​‍​‍‌‍​‍‌​‍​‍​‍‌‍​‍​‍​‍‌‍‌‍‌‍‌‍​‍‌‍​‍​​‍​‍​‍​‍​‍​‍​‍‌‍​‍‌‍​‍‌‍‌‍‌‍​。产业的变革催生了企业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根本原因。采用“科—产—教” 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以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为准则,设计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创新特色的校企合作课程和双线运行机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特长出发,打造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流程,实现“教为学生所愿,学为企业所用”的教学目的;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整合高校较高的科研开发能力、超前的学术意识,与企业第一时间掌握市场资讯、把握市场需求的优势,缩短产业科技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助力高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软件专业“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实施路径分析

  一、“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分析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订单式培养”和“校企互动式培养”,校企合作的步伐正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但因为校企合作在其构建和发展上存在复杂性、长期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从宏观的决策思维到配套的管理制度到具体的实施方案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脱节。高职教育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忽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高校培养学生的供给侧与企业的需求侧脱节。其二,教学实践与企业实施过程存在差异。企业内一个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经过项目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及测试等阶段,并在其过程中组织管理、评估、风险控制等内容。高校内每门课程学时有限,难以模拟实施真实的项目场景进行工程化管理来保障项目的质量。其三,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学生在道德素养、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而学校出于师资和设备等原因,也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细化,常规的教学方法只能尽可能地兼顾多数学生,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四,专业划分难以适应企业协同开发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划分上过多地强调专业的实用性和职业的针对性,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造成高职院校中专业众多。每个专业所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专业之间壁垒分明,难以适应企业项目团队协同开发共同完成的需要。

  二、“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教育并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学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缺乏,导致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高职教育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社会功能的优势资源,采用“有的放矢、量体裁衣”的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企业的紧缺人才和储备优秀的后备资源。主要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企业需求牵引课程体系从“产”到“科”到“教”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转变,积极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结构。将企业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分类调查这三类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模式,调查需要的数量和规格,再融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量体裁衣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契合。比如以前学生所学的课程包括JAVA方向也包括.NET方向的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在软件企业中只需要这两种中的一种便可达到工作要求。因此,将其分成两个方向,学生只用选择一个方向学习便可;原先的课程用的是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但随着近年来软件业的发展,企业更多使用的是更轻量级、性能更好、开发更灵活的框架,所以使用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取代SSH,使用Bootstrap或Vue.js进行前端的教学。

  (二)“产教”双主线并行无缝对接企业生产流程。制定新型教学计划,工作室生产与日常教学双主线并行机制。日常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工作室则侧重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以软件研发工作室为主体,以具备企业项目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承接企业项目。在工作室中,制定与中小软件企业生产过程相似的管理流程,将生产和教学融为一体, 教学与实习融为一体。在项目实施计划中按企业标准细化项目各个阶段,在开发过程中加强软件的项目管理,制定开发进度计划、测试计划和质量管理计划,在项目开发每个阶段组织阶段性评估、设置里程碑,风险控制等内容,监控项目进程,确保交付时间和交付质量,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的目的,实现软件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无缝对接。

  三、“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实施建议

  “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选择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带队,组建学生项目团队,走出校园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软件产品。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校企合作工作室双线融合,结合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实训管理制度和人事激励管理制度的改革,反馈于教学实践结果,为培养具备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一)外引内培多措并举选拔育人高层次导师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聘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担当工作室的导师;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行业专家作导师,直接承接企业的生产项目,将课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交叉融合,按企业的生产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导师对工作室的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对软件开发的进度进行监控、对项目的质量进行把关、对项目风险进行控制,从中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熟悉企业的开发过程,缩短校企科技与教学实践的“双差距”。

  (二)多元互补合力增值组建校企协作项目开发团队。企业项目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完成光靠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是不够的​‍‌‍​‍‌‍‌‍​‍​‍‌‍​‍‌‍​‍​‍‌‍​‍‌​‍​‍​‍‌‍​‍​‍​‍‌‍‌‍‌‍‌‍​‍‌‍​‍​​‍​‍​‍​‍​‍​‍​‍‌‍​‍‌‍​‍‌‍‌‍‌‍​。细化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按企业生产过程分为需求确定、分析与设计、开发环境搭建、开发、测试、上线等阶段;细化项目分工,按企业人员配置分为美工、前端、WEB开发、移动端开发、数据库开发、创意人员、软件测试等岗位,从各专业挑选学生组建优秀的项目开发团队,达到多元互补,合力增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松吟.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1(3)

  [2]马莉,郭春荣,干秋燕,等.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分析——基于高等教育视角[J].对外经贸,2016(6)

  [3]吴奕.层次化项目驱动在JAVA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

  [4]张晓报.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基于理念、制度和方式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4)

  作者:赵朝辉


《高职软件专业“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导师制实施路径分析》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