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类课程建设的探索
【摘要】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围绕“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原则,深入挖掘高校师范专业语言类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等语言教学较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语言类课程;“金课”;文化自信;混合式教学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高校开展“金课”建设;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打造五类‘金课’。”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始系统推进一流课程的培育和建设。高校师范专业的语言类课程也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提升课程的饱和度和深度。
师范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师范毕业生除要求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技能,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还要能够承担社会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业责任。语言类课程对师范生这一项毕业要求具有支撑作用。通过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语言的性质和特点、结构规律、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理论,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应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语言类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教育技能的基础。
一、以语言综合能力提升和文化自信引领为目标探析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高校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根据专业育人目标,语言类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
(一)课程教学内容中注重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自信引领的有机融合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还能够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因此,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融入师范专业毕业要求中的师德和文化素质要求,以“产出”为导向,瞄准“高阶性”和“实用性”,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文化自信引领和语言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遴选、设计与融合。
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汉字汉语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发挥语言类课程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养成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汉字、成语、诗词等的学习,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解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母语情感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语言符号记载的内容和具体使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交际语境中正确进行语码转换、把语言知识转换为能力,离不开对语言承载的文化的解读。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标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素质,树立和增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高校语言类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对母语完整的认识,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
语言类课程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核心价值观养成,能够触摸感知学术前沿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师德塑造—文化自信引领。语言课程中,文化熏陶的过程就是语言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的过程。人文素养的提高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通过语言文化的涵养,树立师范生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担当,坚定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强化经典阅读,从经典语言、典籍、作品中探寻语言的正确解读方式。掌握语言文字基本知识,了解汉语汉字中的文化内涵,了解成语、诗词曲赋等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前沿知识成果
语言可以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也可以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不同场合、情境下运用普通话、规范汉字等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实现语言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能力,其外在表现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包含语言意识、语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中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汉语汉字的特征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具备探索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关注语言研究的学术前沿问题,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将学科前沿信息及成果引入语言类课程教学,可以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和应用。关注语言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对新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适当地引导探究。例如对疫情期间各类抗疫素材的语言应用、短视频平台上封面标题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等,既能丰富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又能获得大量的鲜活语料。通过“引导学习—思考讨论—信息反馈”的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多维思辨能力。
二、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探索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时代知识的传播、信息的接收都出现了新的样态。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日益突显,教与学的理念和方式也在快速变化,互联网平台为知识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语言类课程如何定位、如何上好,课程教学与改革如何对接教学实践领域的新变化与新需求,这些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疫情期间,大中小学都全面开展了线上教学。语言类课程也要及时关注新技术新媒介,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创新,落实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贡献度,对标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
(一)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方式是指线下与线上两种形式的教学同步开展。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协同对接。所谓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方式较为多样化,当前,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相对普遍的方案。线上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线上教学是由基础知识到高级知识、由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逐步内化的过程。混合式教学可以发挥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不同空间、不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案发挥教学优势,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过程基本是“学—导—行”,即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习重难点,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语言类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要注意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丰富性、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实现线上资源、线上直播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线下互动等有效对接和协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知识运用的高效能化。
(二)语言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1.着力建设智能化课程内容与资源。一是应用慕课平台的资源,二是自建教学资源。应用慕课资源时,要筛选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源和信息,也可以依托本校自建的各类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课件、文字、习题、试题库、延伸拓展等。采用交互式、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相关知识文化的情景,使难点问题具象化,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注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实施与衔接。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对接和互动。现有的信息技术为混合式教学的各环节的协同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慕课、学习通、钉钉等平台的各类智慧教育工具都可以进行学习数据的监测分析、反馈管理。
一是课前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分享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基础知识。要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有认知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应用微视频或者直播教学学习重难点知识。
二是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要注重互动引导和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应用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除了要掌握汉语书面语、口语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升表层和深层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是课后及时拓展知识。不仅可以应用相关文字、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增强师生互动,对教学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及时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也可以进行线上直播、录制微视频,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答疑,开展线上知识分享、讨论、学习交流活动等。
当前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语音实验室、文化体验中心、书法实验室、微格教室、教室技能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学习通、钉钉、QQ等平台的优化,也使得线上线下能有效实施数据融合和一体化管理。
语言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特性,打造移动化、智能化课堂。利用手机和互联网,依托慕课平台、学习通、钉钉、雨课堂,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app等,对班级教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学生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学—导—思—行”等方面有效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可以根据语言类课程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的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各类教学平台和系统要实现共享化、智能化,语言类课程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应用微视频。微视频的特点,一个是时长的“微”,一般不超过10分钟,二是指可以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等进行精细化设计,进行重难点解析,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0-05-20.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
[3]杨运庚.“金课”建设的维度[J].安康学院学报,2020(04):18.
作者文/李卫中
推荐阅读:语言文字应用期刊论文发表要求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类课程建设的探索》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