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嵌入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嵌入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3-13 10:31

  [提 要]团员意识教育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社会工作的嵌入也有其工具性价值​‍‌‍​‍‌‍‌‍​‍​‍‌‍​‍‌‍​‍​‍‌‍​‍‌​‍​‍​‍‌‍​‍​‍​‍‌‍‌‍‌‍‌‍​‍‌‍​‍​​‍​‍​‍​‍​‍​‍​‍‌‍​‍‌‍​‍‌‍‌‍‌‍​。以社会工作视阈观照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应着力解决主体性发挥不足、继续教育的个体需求难以满足、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构建新形势下与实践诉求相呼应的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树立自我认同理念、进行助人自助价值引领、挖掘学生团员优势、探索专业化的工作路径,进而丰富高校团建工作的内涵,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实效​‍‌‍​‍‌‍‌‍​‍​‍‌‍​‍‌‍​‍​‍‌‍​‍‌​‍​‍​‍‌‍​‍​‍​‍‌‍‌‍‌‍‌‍​‍‌‍​‍​​‍​‍​‍​‍​‍​‍​‍‌‍​‍‌‍​‍‌‍‌‍‌‍​。

  [关键词]团员意识教育;社会工作;嵌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嵌入研究

  一、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共青团应该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团员应该有先进性、有光荣感。2017年7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意见》指明,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先进性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征。团员是团的肌体细胞和活动主体,团的先进性要通过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对于共青团各级组织而言,其职能的发挥和先进性的表达都是通过团员表现体现出来的。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关系到共青团组织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也是其基本任务要求[1]。一方面,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是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只有进一步凝聚团员青年,激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各项工作中,才能有效推动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只有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促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构建起新形势下与实践诉求相呼应的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模式已迫在眉睫。抓好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实务技能,为高校团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实践探索的可能[2]。

  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的一个重要坐标系。以社会工作视阈推进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有利于丰富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内涵和实质,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推进高校团建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耦合

  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方法也逐步形成独特的工作模式,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侧重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激发服务对象潜能[3]。社会工作在处理人与社会的适应问题及人的发展与成长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对以青年群体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来说,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具有共通之处。

  (一)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理念遵循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服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但助人不是单纯地进行物质帮扶,或以具体问题解决与否作为评判依据,而是运用专业、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从而回归正常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常规需求,而且注重他们的长远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这种助人自助的理念以服务对象主体意识为切入,把重点置于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这也是社会工作者恪守的价值理念。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都侧重服务对象的培养与发展。

  (二)注重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能

  服务对象从单向度被动输入到主动自觉扎根社会,优势视角便是重要工具之一。在优势视角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侧重认识和欣赏个人及群体的优点,坚持每个个体发展的可塑性并合理赋权,引导个人、小组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资源,进而有效认知并发挥自我优势[4]。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念肯定每个人必然具有的优势与潜能,积极探寻个体自我转变的力量,培养抗逆力特质,深化自我价值认同。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在入团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团员继续教育等方面也强调学生的可塑性,根据其自身实际进行正向引导,改变不合理信念及行为方式。也即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都重视服务对象的潜能,引导青年团员自我觉察与发展。

  三、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问题审视

  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巧,观照工作过程存在的认知偏差和实践误差,是对新形势下抓好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现实回应,将助推高校基层组织育人的良续发展。可以说,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实践运用,将为学生管理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更全面认识现实问题。

  (一)团员主体性发挥不足

  社会工作尊重案主的主体性,培养服务对象自我适应及发展能力。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将帮助服务对象发挥主体性能力作为目标导向​‍‌‍​‍‌‍‌‍​‍​‍‌‍​‍‌‍​‍​‍‌‍​‍‌​‍​‍​‍‌‍​‍​‍​‍‌‍‌‍‌‍‌‍​‍‌‍​‍​​‍​‍​‍​‍​‍​‍​‍‌‍​‍‌‍​‍‌‍‌‍‌‍​。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应根据大学生团员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既独立思考又重视合作,充分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5]。然而,实际工作中,团员主体性需求有所忽视,尤其是入团积极分子培养的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相脱节。虽然组织上入了团,但思想上还游离于组织之外,进入大学后团员意识教育出现脱节和“断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组织认同感不足[6]。高校团员文体活动形式单一,路径和方法难以贴近学生实际,因而很难把握课堂、网络、学生组织、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目前,高校学生团员培养主要围绕基本理论、政策开展主题教育课程、活动。一方面,内容与形式设计多取决于团学工作者主观判断,易偏离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偏好,造成信息单向度输入,难以获得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入团积极分子的意识教育重视程度有所缺失,未能将大学生个性特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学生多是被动参与,主体认同感不足。长此以往,学生团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成效不足,也将制约高校组织育人的深化与拓展。

  (二)继续教育缺乏对个性需求的满足

  服务对象注重个体性的满足,社会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不同个体提供多元的再嵌入渠道,满足个人诉求和培育个体责任意识,推动社会治理[8]。社会工作侧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功能恢复与发展。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也应注重学生的个体性,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与引导方式,针对性开展团员继续教育活动,锤炼品德修为,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然而,高校学生团建工作行政性较强,管理方法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传递,缺乏个性化服务与引导。反观团员继续教育的实际操作,却倾向抓政策文件在关键时间节点的要求,内容偏离于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发展需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确实方便以统一标准培养和衡量合格团员,但硬性指标要求却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滋生形式化行为。高校学生入团前及继续教育中的思想变化难以察觉,团员学习的自觉性与培养教育的针对性未充分体现,团员意识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四、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嵌入路径

  马克·格兰诺维特以社会网络为切入对嵌入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认为经济行动者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9]。王思斌在研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指出,社会科学领域的嵌入最早被卡尔·波兰尼提及,主要是分析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由于社会组织的政治性,具有嵌入性特征[10]。这一方面说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指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未来取向。诚然,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其发展对政府管理体制具有较强依附性,这将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深入而得以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在青年团员思想政治领域内,嵌入性发展也将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嵌入也有其工具性价值。

  (一)服务育人:构建自我认同理念基础

  服务育人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育人体系的有效方式。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引入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助人、关爱、奉献的校园文化理念,使接纳、理解、包容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工作以学生的真实需求及愿望为落脚点,在调查与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策略,贴近学生生活及其心理诉求,以满足学生多元服务需求,逐步构建服务育人理念。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会对他人的行为形成约束与规范,他人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干扰和限制。也就是说,同学、老师、学生生活社区管理人员等主体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团员,引导他们践行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通过团员服务团员、团员服务青年等形式,发挥青年团员模范先锋作用,解决好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获得感问题,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员意识和身份认同[11]。

  (二)助人自助:倡导自我教育过程引导

  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是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对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各项建设有辅助作用。高校开展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内化为行动自觉。将社会工作嵌入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高校在发展学生团员过程中,主要由入团介绍人等学生团员进行情况简述,但不一定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因而,学生的主观想法与现实表现可能存在出入。同时,在网络媒体驱动下,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愈发通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个体思想认同也会受到冲击。入团培养联系人如果只是通过谈话、思想汇报等主观形式了解、反馈学生情况,将难以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诚然,高校会开设团课学习、知识讲座及实践活动,夯实学生团员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但由于理论学习和活动脱离学生实际,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在一些活动过程中强制出人参与,引起学生反感。这将使学生团员培养流于形式。因而,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可设计多类型活动主题,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需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从而提高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团员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即自我觉察的结果,从而实现从别人告知到自我探究的转变,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设计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团员身份的自我认同,并将此内化为思想态度和行为指南。

  [参考文献]

  [1]李峰.仪式教育在新时代高校团员意识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20,(5).

  [2]钟宇慧.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基于广东省97所高校团组织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3]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4]Dennis Saleebey.杜立婕,袁园,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武永乐,常燕飞,马金铭.试论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教育途径与实践——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1).

  许志勇 熊琦伟 孙会明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嵌入研究》
上一篇:提升党校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现代大学制度视角的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提升探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