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与重塑策略
摘要: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不仅是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新生代乡村教师却逐渐远离乡土文化的根基,与乡村社会日益疏离,陷入乡土知识匮乏、乡土情感淡薄、公共生活式微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影响机理主要在于乡村教育之于乡土文化的隐匿、乡村教师之于乡土文化的疏离以及城乡文化沟通壁垒之于乡土文化传播的侵蚀。在统筹省级政府、师范院校、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多方联动的基础上,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立场、教育尺度、教育眼光、教育基础以及教育主体,以期在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达到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缺失;重塑策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从明确提出到全面推进,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振兴乡土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于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灵魂,既是乡村教育变革的根基,也是乡村教师发展的内生活力。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和乡村教育改革的融合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已然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和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彻底实现离土、离乡、离农的第一代,新生代乡村教师不仅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城市化特征,而且在物理空间上、主观情感上以及行为选择上均具有向城性,从而影响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淡化了教学的使命感,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荒漠化。[1]新生代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不仅直接影响乡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而且还关涉乡村教育振兴的健康发展。因此,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自觉认可与依恋,激发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性意识,建构适应现代乡村教育发展的价值理念,是他们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并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关键。
一、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既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又依靠自身掌握的文化资本,参与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中,与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他们不仅是乡村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守护者。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教育理念致使乡村教育及其乡村教师的文化主体性遭遇“那喀索斯式的孤立”,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被异化,以致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觉渐次丧失,日益从“乡村社会的中心”游离出来,在徘徊、挣扎中与乡村社会渐行渐远。
二、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影响机理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似乎是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态度问题,但这种现象却折射出乡村教育振兴、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乡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底蕴与特色,乡村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命机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乡村教育在现代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越走越远,导致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基础、教育主体陷入自我丢失、自我否定的怪圈。
三、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重塑策略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主体,重塑其对乡土文化认同、依恋与自觉,是全面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教育、传承乡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重塑需要构建政府、师范院校、乡村学校和教师多方联动机制,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多措并举,重新激活乡土文化在新生代乡村教师心中的教育价值和生命意蕴。
(一)省级政府:拓宽文化传承的内生渠道,推动乡土文化创新发展
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颁布,都把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诚如帕尔默所言,“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老师应当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则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21]因此,省级政府在基于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需拓宽乡土文化传承的内生渠道,为其参与乡土文化治理提供足够的支持,充分发挥新生代乡村教师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主体性功能。一方面,省级政府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建立乡土文化展示平台以及乡土文化传承数据库,把线上文化保护传承和线下乡土文化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完善与优化乡土文化服务、传承与创新体系,为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展乡土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另一方面,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和乡村教育生态,以乡村特色文化符号为依托,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建构具有“明体达用”的价值观念,引导新生代乡村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其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性意识,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培元固本。
(二)师范院校:探索本土化培养体系,厚植教师更深的乡土情感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因此,以地方师范院校为根本,探索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体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改善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厚植新生代乡村教师更深的乡土情感,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教师,是破解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根本所在。在探索本土化培养体系方面,着力点在于加强“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一是招生培养方面,要扩大各地方院校的招生名额,实施本土化定向培养,打造融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职前职后培养方案;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强化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增强有关乡村教育的的内容,比如乡村社会学、乡村教育学,改善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师范生与乡村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在厚植教师乡土情感方面,内隐于心中的精神、情感、信念更能激活和促进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养成,所以把培养乡土情感更深的本土化教师作为未来乡村教师培养的方向,每年组织师范生进入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习、支教,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厚植其乡村教育情怀,唤醒其振兴乡村教育、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激活蛰伏在新生代乡村教师内心中的乡土情感,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土教育事业,承担起反哺乡村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姚岩,郑新蓉.走向文化自觉: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农化困境及其应对[J].中小学管理,2019,(02):12-15.
[2]费孝通.乡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35.
[3]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19-20.
[4]王中华,贾颖.论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06):85-90.
[5]曹二磊,张立昌.新时期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式微及重塑[J].新疆社会科学,2019,(03):86-91.
伊娟马飞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与重塑策略》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