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高校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根据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高校教师流动党员的四种类型,即科研合作流动型、离校挂职流动型、离岗创业流动型、外设机构流动型,对当前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完善制度、增强教育管理深度,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育管理精度,重视党性培养、提升教育管理纯度,重视载体创新、增强教育管理宽度四点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迅猛,在合作领域、合作形式、合作规模和合作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校通过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产学研创新平台,为地方和企业共享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但随着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给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动形成了全党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如何抓好高校教师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产学研合作中高校教师流动党员的特质及类型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教师流动党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领域的骨干。相比其他流动党员群体,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文化水平、政治觉悟等更高。但由于他们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要带领学生外出学习、开展项目对接、参加学术交流等,因此很难定期开展集中学习和参加党组织相关活动。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因教学互助、科研合作、离岗挂职、外派工作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脱离原单位组织,无法参加原单位组织生活的教师党员。
1.科研合作流动型。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经常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团队等共同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且不定期到合作单位进行技术交流,有时需要随某一特定项目暂时离开原单位,长期蹲点在一线推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这种类型在产学研合作活跃的理工科高校中较为普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动较为零星分散。
2.离岗挂职流动型。高校教师在不改变与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受聘于其他单位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更多的领域和组织,主要是高校为支持地方发展进行人才支援而开展的校地协作,如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科技镇长团”试点。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推动下,各级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每年或相隔数年对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有一定的需求,挂职时间通常为半年到两年不等。这种类型的教师流动党员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3.离岗创业流动型。近年来颁布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制定了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保障措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一批高校科研人员为转化其完成的科技创新成果,尝试离岗创办实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这种类型的教师流动党员表现为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主动参加组织活动的意识弱的特点。
4.外设机构流动型。随着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达的省市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许多高校都在这些区域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或在这些区域的高新产业园区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高校负责平台建设运行并从学校内部选派管理干部和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员入驻这些区域。这种类型的教师流动党员表现为人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二、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流动党员因进行产学研合作而远离学校党组织难以有效实施教育管理,又因其流动性强、分布零散难以开展组织活动,导致部分教师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存在着思想动态难以掌握的难题。
1.管理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高校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加强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领导认为教师流动党员普遍学历层次和文化程度高,应能自觉理解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路线方针策略,认真执行党组织的要求。二是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学校流动党员的构成主体是尚未转出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因而将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归属于“额外”工作量,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错误认知模式。三是部分高校领导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轻党建、重科研的倾向,不重视开展教师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督促检查流于形式。四是部分教师流动党员因科研、学习等原因,外出交流频繁,组织关系的接转手续繁杂,管理力度也相应较弱,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开开会、填填表、述述职”,“管而不严”问题较为严重。[1]
2.管理模式消极,配套制度滞后。《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对流动党员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部分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经制定了管理机制和监管制度,但缺少目标化管理和考核约束具体制度。同时,有少数流入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存在惯性思维,对教师流动党员采取“你来我就管,不来我就不管”的消极管理模式,敷衍被动,甚至不作为。[2]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党组织协同教育管理的难度,更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管理组织不健全,落实责任不明确。一是部分高校党组织对于教师流动党员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对教师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组织生活表现出一种消极怠慢的工作态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落实不严。二是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联系不紧密,配合不通畅,致使部分教师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不及时,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三是一些社会企业单位轻视党组织建设,将企业党组织置于可有可无的角色,甚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党组织,致使部分教师流动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更无从谈起对教师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4.党性观念弱化,理想信念动摇。当前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少数党组织存在观念淡薄、党性修养弱化、理想信念动摇、自我要求放松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教师流动党员虽然在原单位和党组织中可以较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随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需要面对和处理新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发挥引领作用;一部分教师流动党员由于流出时间较长,参加组织活动次数减少,放松了对自身要求,党性意识薄弱,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部分教师流动党员以在新的工作环境对党组织不熟悉为理由,无视组织管理和纪律约束,自由主义膨胀,作出一些有损党员形象和组织形象的事。[3]
三、加强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高校教师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宏观层面上讲,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1.坚持完善制度,增强教育管理深度。高校党组织应重视对教师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认清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职责,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建立教师流动党员外出前提醒谈话制度。高校党组织要指派专人对外出教师党员进行谈话,并对其在外出期间履行党员义务、参加党组织生活、遵守组织纪律、维护教师形象等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党员外出请假报备制度,要求党员在校外工作学习期间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二是建立教师流动党员联络员制度。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为外出教师党员指定联系人,联系人要定期向外出党员通报学校发展动态和所在党支部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外出党员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等情况,同时针对外出党员易产生的不适应问题,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切实的帮助。三是建立教师流动党员定期汇报制度。外出教师党员要与所在地党支部保持定期联系,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组织汇报思想情况。四是建立巡视教育制度。高校党委组织部应每年指派专人了解教师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及工作任务等情况,代表党组织提出相关具体要求。五是建立考核检查制度。高校党组织要将基层党组织对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作为基层党组织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基层党组织将工作落实到位。
2.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育管理精度。高校党组织要注重发现和解决教师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精准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确保党员教育“不断线”,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一是及时设置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教师流动党员学习,加强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有固定地点,时间在3至6个月的教师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应出具党员证明信,让其参加所在地单位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党员所在党组织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三是对符合人才流动政策的教师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要严格依规办理手续,及时为其迁移党员组织关系。
3.重视载体创新,增强教育管理宽度。一是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党员教育管理的“辐射半径”。高校党组织可“发挥媒体融合技术特有的教化功能,开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正面主流信息的更新和引导,利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鲜活性”[4]。二是党建工作进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党组织建设能促进团队日常工作良性运转,又能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效遏制和防止各类学术腐败,对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三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施动态控制,强化反馈工作。教工党支部应建立党员微信群、党员QQ群等党员教育平台,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使党员个体实施目标与党建工作整体目标方向保持一致。
4.重视党性培养,提升教育管理纯度。党性教育纯洁思想灵魂,是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固本之举。理想信念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核心。一方面,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其理想信念认同关乎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认同会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教师和学校形象的评价。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松懈。高校党组织要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流动党员解决好理论学习和科研业务工作的关系,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和冲击。二是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周密部署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激励教师流动党员不断追求思想进步。三是开展组织生活创新活动。四是开展警示教育。高校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持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高校党组织要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使教师流动党员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高校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遵照《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要求,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在联系服务群众、完成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作为,做好教师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金昕.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
[2]曾振华.“互联网+党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J].人民论坛,2018,(16).
[3]蒲瑶,陆明.关注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J].人民论坛,2018,(26).
[4]邓军彪,旷晓霞.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党员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
业绪华
《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教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