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职教观;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普职融合模式
要建立真正体现现代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突破狭隘的职业教育观,树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职教观理念,从大职教观的视野审视和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合理路径。大职教观视野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就是要以系统论、生态论为理论视野,全面考量职业教育的外部社会需求,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多元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即通过全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建构更具包容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外部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落脚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基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考量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是指在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满足职业教育外部的各种现代社会需求,这种外部的现代社会需求与传统职业教育仅仅应对的外部经济社会的需求有着不同意蕴,它广义地包含了经济社会、社会群体和职业人个体三个层面的需求,并分别表现为需求的高端性、广泛性和普适性特点。
(一)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新时期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要,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的最为形象的描述。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确保结构调整期的顺利过渡,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稳步提升,必须要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尤其是需要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能力过强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面临广大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面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来解决这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呢?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能否形成有力的支撑。[1]在新的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工序技术含量的增加,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行业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现代产业的技术岗位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他们懂得现代科学与技术原理,以职业智慧指导职业实践,即要求他们既“落地”又“顶天”。而职业教育则应充分反映“新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人才结构的新变化。[2]然而,现实的困厄是:一方面,现有的中、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科学与工艺原理的掌握远远不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只想动脑,不会动手。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在层次上实现上移,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现代技术岗位需要的“工艺型”、“工程型”和“智慧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满足当前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面向人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对职业的需求,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即发展职业教育。[3]在新的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投入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异常广泛而强烈。现代农民要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机操作技术,需要接受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谋得一技之长,需要进行职业转岗培训;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在职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需要进行职业在岗培训;退伍军人、失业人员要重新就业,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身心残疾者要自食其力、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培训,等等。可见,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群众基础已经不仅仅限于广大应届毕业生,而且还包括各种在职人员、转岗人员、失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每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未来想从事一份职业,或现在正在从事某一职业,或准备转向其他职业,或准备再就业,他们对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广泛的民众基础,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拘泥于职业学历教育的单一形式,需要扩充其内涵,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非学历培训的一体化。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延展性:基于前后延伸的一体化建设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延展性是指,基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在现有职业准备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与此同时,在现有职业准备教育体系内部,还应在现有初、中、高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层级的基础上,建立高等专科以后层级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慧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要。进而,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在交叉螺旋上升的基础上呈现前后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业启蒙教育
一个人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是到18岁的时候再选择,还是从6岁就开始规划?两个选项看似都有道理,但又都不甚合理。在18岁的时候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或许为时过晚,因为他们不能即兴地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从6岁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或许为时过早,因为这一方面不利于儿童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也很难迎合未来充满变数的职业世界。笔者主张从儿童6岁的时候即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受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的18岁。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在普通基础教育中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劳动技术课程以及通过活动课程、普通学科课程的渗透等形式,对儿童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职业准备教育的预备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儿童可以对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进行初步认知与了解,并逐步发现与培养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养成普适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习惯,进而为未来的职业准备教育甚至是职业选择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职业启蒙教育不是真正的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但从完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它理应属于其中的一个层级。就职业启蒙教育的受众者而言,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个体在未来都要从事技术岗位的工作,但未来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职业人都必须要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否则,当临近毕业再让他们选择是否进入职业教育学习以及学习什么专业时,他们将感到无所适从、茫然失措。
(二)职业准备教育
职业准备教育可谓是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体部分,是以主要提供职业学历教育又直接面向就业的各级职业教育的统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将教育分为九个等级,其中从第二级(初级中等教育)到第八级(博士或同等水平)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6]这里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职业准备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此为基础,在我国现有的初中及以上各普通教育阶段,都应建立与此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层级。也就是说,从初中开始,职业(准备)教育就可以作为一种类型与普通教育发生形式上的分野,从而自成体系。因此,完整的职业准备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应依次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其中,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只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存在;中、高等专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准备教育的核心主体;应用本科教育是目前需要大力发展的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这些不同层级职业准备教育的前后衔接,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层级的职业人。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互通性:基于横向融通的普职融合性建构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互通性本质地体现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因此,这里的内“外”关系是指职业教育与其外在的普通教育的关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与其外在的社会要素之间的关联。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相并列的教育类型已经逐步被认可。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并不意味着它与普通教育割裂,而更需要它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合作,从普通教育中汲取营养,体现大职教观的理念,以适应外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需求。以下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应层级,尝试构建几种普职融合的基本模式。
(一)基于学科课程渗透的职业启蒙教
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融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从初等教育就开始,并一直贯穿到中等教育前几年的课程”。[10]这里的“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前亦所述,职业启蒙教育是内嵌于正规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而不是与后者相互割裂的,为的是培养学生广博的学术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培养初步的职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这就需要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在中小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形式是普通的学术课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的最主要模式则是基于普通学科课程渗透职业内容的模式。为此,在课程标准的设定上,应明确不同学科课程承担职业启蒙教育的任务,规定不同课程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不同侧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在教材编写与建设上,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充分利用不同的职业背景呈现知识,以多元的职业角色展现知识,通过知识导入、知识应用与知识拓展等多种形式将更广泛的职业场景和职业角色融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场景模拟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认知与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课程知识与职业生活,在提高学科知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起到了职业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高等预科教育的中高等普、职教育的融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提到第四级教育,即中等后非高等教育,并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选择。该阶段教育主要面向那些已经完成中等教育但“期望获得的知识、技艺和能力低于高等教育复杂程度的个人”[11],为他们提供学习经历,以便为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或高等教育提供准备。反观我国的教育体制,当学生完成既定的中等教育后,要么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要么进入高等教育。对于渴求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困惑,因为并不是所有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希望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是所有接受完普通中等教育的学生都希望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着交叉过渡到彼岸接受另一种教育类型的渴望,但此时却并没有一个衔接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层级为他们提供过渡服务。为此,可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的第四级教育定位,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一个高等预科教育阶段,并设立高等学术预科教育和高等职业预科教育两种类型(见图1)。其中,高等学术预科教育主要面向有学术深造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他们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过渡服务;高等职业预科教育主要面向有职业教育需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他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过渡便利。这一高等预科教育的时间可以设为大概一年,通过设置过渡性课程、提供职业生涯辅导和专业咨询引导等形式,让学生成功达到自己渴望的高等教育类型。需要指出的是,高等预科教育的服务对象除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外,还可以包括在高二(职二)结束就想更换教育路径的学生,以及进入大一学习后对自己选择的高等教育路径不满意而又想到彼岸接受另一种教育类型的学生。
(三)基于院校合作联盟的高等普、职教育的融联
院校合作联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联盟建设不仅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内部之间的互联,还应体现为职业院校与广大普通本科高校之间的合作。虽然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复杂的工作世界需要职业人具备更多的综合职业素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它们培养的学生便是仅会制造“零部件”的“机器”。而目前广大高职院校的弱点就是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经验。为此,广大高职院校应积极和专业对口的普通本科高校结成合作联盟,寻求后者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通识性”、“专业性”方面的经验指导以及在课程、技术、师资等资源方面的支持,在训育学生普通学术素养的基础上培养综合发展的职业人。而且,如前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的技术技能岗位需要“工程型”和“智慧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具备培养本科尤其是研究生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应用性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前述设想将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纳入职业准备教育体系下,但在现有双方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应在高职专科、地方本科、研究型大学之间建立合作联盟(见图2),发挥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各自资源优势,本科院校提供“顶天性”的“理性”、“科学”资源支持,职业院校提供“落地性”的“经验”、“技术”资源支撑,进而双方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共建共享、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智慧型”和“实用型”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N].人民日报,2014-03-24.
[2]唐高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五维度”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
[3]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06.
[4]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5.
[5]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6][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
[7]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8]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陈鹏庞学光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