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21 07:16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农业旅游与私人定制旅游等。“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关联性、市场需求转变以及技术变革、外部市场变化等。通过了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发现,其面临技术限制、人力资源限制与信息化、管理限制等问题。推动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利用政策条件、技术变革与网络立法等方式,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机遇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第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秉承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所谓产业融合,即不同行业或产业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成为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理念。“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不仅表现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更表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与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互联网+”时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1.信息在线特征。传统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公平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借助互联网技术、4G网络与移动wifi等技术的普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通过网络或移动网络,消费者能够及时、有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分享并参与到信息编辑中。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加入“互联网+”阵营,发展无线业务、构建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在线化服务消费者。2.扁平渠道特征。传统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的达成,需要借助中间商或代理商,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互联网+”时代下,便捷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去中介化的目标,有效降低了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基于网络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更加贴近,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充分满足了网购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扁平化的渠道颠覆了传统市场经济模式。

  (二)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投资幅度不断增大。根据《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游达44.4亿人次,人均出游达3次,旅游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全域旅游为缺乏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旅游发展的可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全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1.独特的旅游对象与旅游资源特征。农业旅游产业服务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农业旅游资源对于农民不具备吸引力,但却可以吸引城市居民,让现代城市居民感受田园生活与农业科技,接触城市之外的休闲旅游风光。农业旅游的休闲、生态与娱乐体验等属性,是其根本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消费有了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具有多彩民俗风情、优美田园自然风光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旅游,凭借其特殊的旅游资源特征,成为了城市居民最好的旅游消费途径。通过挖掘具备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资源,使得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衍生出新的旅游产业。2.独特的社会功能特征。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属性不断突出,我国农业的价值创造力与劳动力吸收能力不断衰减。近年来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生产理念的作用下,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三农”问题凸显。“十三五”规划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三农”问题被反复提及,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农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扶贫又是“造血式”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东部地区乡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车。

  二、“互联网+”时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一)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16年乡村旅游热门持续发酵,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创新高。“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在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资源要素的对接与融合,产生最佳的供给优势效果。目前国内农业旅游发展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农场旅游模式,即将农业养殖、种植等相关农业资源与旅游相融合,是集合了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与家禽养殖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模式之一。农场旅游的特征在于体验农业生活方式,参与到农事劳动当中,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转变城市生活工作模式,回归农田,体验农耕生活,品尝自己种植或采摘的食物。二是主题生态旅游模式,即以主题化模式,打造农业旅游项目,包括高端农业科技体验旅游项目,原生态绿色农村旅游项目等,通过主题式的资源整合,其特色在于文化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更具有文化韵味,对于特定区域具有良好的发展价值。三是乡村旅游,即以民俗风情为主的农业旅游模式之一,一般适合周边游,随着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在周末时光到周边的乡村农园,体会乡村游的乐趣,享受乡村清新的空气与悠闲的农村民俗生活。

  (二)“互联网+”时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2010年以来,我国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比增长率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根据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400余处,农家乐项目150万家,农业园规模超过2万家,带动了1500万农民就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农业旅游的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旅游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特色乡村旅游、农业文化游、农村主题游与休闲观光游等。

  三、“互联网+”时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限制

  (一)农业旅游信息技术限制“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纵观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信息化发展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信息技术利用率、互联网普及率依然较低,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信息共享度低、移动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明显。在信息化水平限制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明显,诸多农业旅游模式缺乏网络先进技术的应用,即使是网络较为发达地区,也缺少“互联网+”思维,依然采用简单的资源开发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与网络技术的融入。当前与互联网结合的缺失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运营与管理方面难度较大且需要的成本也较高,与此同时,在缺少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入下,部分农业旅游项目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二)农业旅游管理与宣传限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扁平化渠道特征,农业旅游作为新型旅游模式,基本符合现代消费者旅游需求,但从宏观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制度约束性较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不足,不利于信息传输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客观而言,健全的农业旅游管理体系,将有利于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的转变,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发展对策,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节约游客交易成本,打造农业旅游核心竞争力。根据调查了解农家乐、生态旅游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农业旅游还存在管理标准不统一与区域行业垄断等问题,在卫生管理、安全管理与信息私密性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具备优质农业旅游资源,但在缺乏网络化营销对策下,依然难以建立农业旅游品牌,推动农业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芳,王文红.“互联网+”视角的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葡萄产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5):105-106.

  [2]黄蔚艳.农业旅游特点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J].中国商贸,2013(23):119-120.

  [3]梅艺华,周园源,王乐,喻正义,梅俊莹.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J].中国市场,2016(47):182-185.

  [4]徐金海,王俊.“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3):123-1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2012(9):7-8.


《“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上一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三农”抽样调查中的多重抽样框方法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