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1-05 10:07
扫码咨询

  摘要本研究在全面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10年农业碳排放、碳吸收总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引入基尼系数,从生态承载力、农业经济贡献力两方面考察了各省级行政区域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力最强,黑龙江、广西分列第二、三位;西藏、青海、福建则处于倒数第一、二、三位。北京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值最高;辽宁、山东分列第二、三位;西藏、青海、贵州则排在倒数第一、二、三位。②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2152,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1828,处于“高度平均”状态。③基于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四类:天津等7省1市属于“高-高”型地区;黑龙江等2省2区属于“高-低”型地区,即生态容量较高,但农业经济贡献系数值较低;北京等5省2市属于“低-高”型地区,生态容量较低,但农业经济贡献系数值较高;内蒙古等8省1市3区属于“低-低”型地区。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碳吸收;生态承载;基尼系数

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1],大气中CO2、N2O、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引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之一。二、三产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导部门,但快速发展的农业却也是加速气候变暖的重要诱因。而中国作为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17%的碳排放源于农业生产活动[2]。为此,探索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碳减排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现状及区域特征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前提。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农业碳排放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李国志等测算了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所导致的CO2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3];李波等基于农地利用视角,从总量、强度两方面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并利用Kaya恒等式对碳排放总量不断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因素分解[4];杨钧基于能源消耗与农业生产投入,核算了中国27个省份农业生产导致的CO2排放量,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全国以及东、中、西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5];闵继胜等从种植业、畜牧业两大产业部门入手,较为全面地测算了中国农业生产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分析了其地区特征[6];田云等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个方面测算了中国1995-2010年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其阶段特征,进一步从总量、结构、强度三个层面探讨了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特征[7]。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农业既是重要的碳源,又是碳汇,为此,在探讨农业碳排放区域公平与否时,也考虑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碳吸收。其中,农业生产碳排放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用物资投入所引发的碳排放[10];二是农作物种植破坏土壤表层所导致的N2O排放[11];三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CH4等温室气体排放[12];四是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养殖带来的碳排放[12]。至于农业碳吸收,主要考虑农作物生长全生命周期中的碳吸收,而不考虑碳汇效应同样突出的林地、草地,这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其一,林地、草地所受人为影响相对较少,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人为活动虽存在,但就整个林地、草地生态系统而言,人工参与强度不高,所投入的精力、物质成本远不及种植业;其二,林地、草地碳吸收能力通常保持在平稳状态,而种植业碳吸收能力由于易受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农户行为方式变化影响,存在一定潜力和提升空间,对其展开研究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其三,对于林地、草地的吸碳能力,学界目前争议较大,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依据不同学派的研究结论所测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业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区域比较分析

  基于前文所给公式,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2010年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及碳吸收量如图2所示。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为29116.91万t,其中,河南、湖南、四川、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河北与广西依次排在前10位;北京、天津、上海、宁夏、海南、青海、山西、西藏、重庆、陕西则分列倒数1-10位;处于第一位的河南农业碳排放总量高达2190.38万t,倒数第一的北京仅为65.86万t,两地相差32.26倍。可见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差异较大。从区域分布来看,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中有9个碳排放量居于全国前10。至于农业生产碳吸收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河南、山东、黑龙江、广西、河北、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和吉林;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是西藏、青海、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宁夏、福建、浙江和重庆;位居榜首的河南2010年农业碳吸收量高达6843.98万t,而排在倒数第一的西藏仅为106.14万t,二地相差63.48倍。总体而言,碳汇量居于前列的地区仍以粮食主产省份和经济作物种植较为发达的省份为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研究仅将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作为碳汇源,而未考虑林地和草地。

  2.2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区域差异比较

  2.2.1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及经济贡献系数比较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以及经济效率模型,并结合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碳吸收量以及农业生产总值,分别计算其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与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2.2.2我国农业碳排放基尼系数计算

  以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评价单元,分别测算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和经济效率模型的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显示:①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2152,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从生态角度来看,各区域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碳吸收总体相协调并保持“相对平均”状态,其中,生态承载系数(ESC)大于1的12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占全国43.36%,但贡献了59.40%的碳吸收量;而生态承载系数(ESC)小于1的19个省份仅贡献了40.60%的农业碳吸收量,却产生了56.64%的农业碳排放量。②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1828,处于“高度平均”状态。从经济角度来看,2010年我国各省级区域的农业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度较高,公平性较为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系数(ECC)值超过1的15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占全国42.46%,但贡献了55.76%的农业总产值;而生态系数(ECC)值小于1的16个省份贡献了我国44.24%的农业总产值,却产生了57.54%的碳排放。总体而言,无论“碳吸收-碳排放”分配,还是“经济水平-碳排放”分配,我国均处于较为平均的理想状态,远离“0.4”的分配差距警戒线。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诸如青海、西藏的一些特殊地区,相比其他省份,这些地区属于典型的高碳排地区,碳排放所占全国的比重是其碳吸收、农业总产值贡献率的多倍,但由于其在全国层面所占份额太小,这种严重不公平性无法通过基尼系数显现出来。

  3结论与讨论

  3.1主要研究结论

  结合前文研究结果与相关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吉林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值居于全国第一位,高达1.742;黑龙江以微弱劣势紧随其后;排在3至10位的依次是广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新疆、辽宁和陕西。西藏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力最差,系数值仅为0.112;排在倒数2-10位的地区依次是青海、福建、浙江、上海、海南、江西、湖南、贵州和广东。北京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值最高,达2.093;辽宁、山东以较大劣势分列二、三位;福建、天津、河北、海南、广东、陕西和浙江依次排在4-10位。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力最差的地区依旧是西藏,系数值仅为0.103;青海、贵州、江西、内蒙古、甘肃、云南、宁夏、湖南、安徽和重庆则排在倒数2至10位。

  (2)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2152,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其中,生态承载系数(ESC)值大于1的12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占全国43.36%,但贡献了59.40%的碳吸收量。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的基尼系数为0.1828,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其中,农业经济贡献率系数(ECC)值超过1的15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占全国42.46%,但贡献了55.76%的农业总产值。总体而言,二者均处于较为平均的理想状态,远离“0.4”的分配差距警戒线。

  3.2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构建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引入基尼系数,从生态承载力、经济贡献力两方面考察了各省级行政区域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农业碳排放政策及碳减排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相比以往研究,本文在以下三方面得到了深化:①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在考虑农业碳排放的同时,还引入了农业碳吸收、农业总产值二变量,进而赋予了研究更为丰富的内涵,即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②在进行区域比较时,不再局限于绝对数量的比较,而是通过比较相对数值(比如所占比重)来体现区域公平性与否,增强了说服力。③针对当前少有学者研究国内农业碳排放公平性问题这一现实,本文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就其省级行政区域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展开研究,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视野并丰富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69-273.[DongHongmin,LiYu’e,TaoXiuping,etal.China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AgriculturalActivitiesandItsMitigationStrategy[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2008,24(10):269-273.]

  [2]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38(12):38-39.[ZhaoWenjin,LiDufeng,WangXianen.TheDevelopmentIdeasoflow-carbonAgriculture[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0,38(12):38-39.]

  [3]李国志,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研究—基于LMDI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1.[LiGuozhi,LiZongzhi.CarbonEmissionsDecompositionAnalysisonAgriculturalEnergyConsumption:BasedLMDIModel[J].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0,(10):66-71.]

  作者田云1,2张俊飚1,

  ​​​​​​​


《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上一篇: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下一篇:洞庭湖平原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