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03 09:36
扫码咨询

  摘要:我国是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农业经济大国,一度有超过10亿的农业户口,现在农村人口也超过7亿。农村物流作为新兴产业潜力巨大,也是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的瓶颈环节,传统农村物流发展更多从硬件角度进行研究,而本文认为物流发展的根本不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于人力资本,农村物流发展迟缓的原因在于缺乏资金、消费乏力、商业体量小导致物流规模化难以建立。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视角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因此创新性地提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来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物流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物流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面临资源和市场双重束缚,在二元经济结构体系下,农村面临资本外流和人才出走的根本困境,经济流通差造成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低。农村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依托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也造成了农村产业空心化和三留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放缓,未来剩余劳动力必然会回流农村。物流产业是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已经超过5000万,农村物流未来有万亿规模的巨大商机,在运输、配送、分拣、包装、加工营销、服务、车辆维护保养、信息增值等领域可以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实现吸引上下游行业的服务人员,鼓励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的目的。还可以大幅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克服农村客户住址分散、路途遥远的缺点,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物流产业发展和并且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和农业物流发展的双赢关系

  (一)农村物流发展潜力分析

  1.农村物流的内涵

  农村物流不止是于农业物流和农产品物流,而是广义上的区域物流活动和其中的各个环节,不但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还包括生产资料采购、日常生活消费、粮食作物仓储等,最为重要的是未来物流供应链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物流也不止在于运输和配送,还在于信息、资本和人的流动,能够带动农村电商、网商、微商、运输事业的发展。

  2.农村物流的巨大市场潜力

  人口大部分在农村,目前仅城市人口就可以支持阿里、京东、亚马逊、苏宁等电商平台,还孕育了顺丰、三通一达、宅急送等快速成长的物流企业。而拼多多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美国上市的奇迹,则反映了农村物流市场未来的巨大前景,如果能够整合双向物流平台,那么单就平台本身的价值就不止千亿。物流发展的根本在于流量,而人口本身就是流量的最大保障,这就是农村物流的后发优势,如果能够解决流量整合的问题,那么农村物流未来一定会像城市物流一样蓬勃发展。

  3.国外农村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现代物流作业活动非常广,国外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比如德国物流是在农村提供货品的仓储、运输及货品代取,为企业提供金融、保险等的综合性服务行业。[1]法国将农村的店铺作为代取点,极大地发挥了乡村网点的优势,降低了成本。日本企业1976年开始接受小包裹业务,并且将家庭主妇常光顾的米店和酒店作为集中服务网点。

  (二)农村物流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

  1.物流产业能够提升农民收入

  其一,物流产业能够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指导农业生产,打破传统农业的信息不对称,让农民利用信息优势获取更有利的地位。其二,物流高效运行通过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品质、控制损耗和降低流通成本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在农业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其三,农业物流企业的壮大可以扩大物流供应链,深入挖掘农产品价值,比如深加工、包装、特色产品推广,这实现了农业内部劳动力转移。其四,农村物流发展能够降低买贵卖贱的困境,减少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连接城乡,改变过去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局面。其五,农村物流发展能够促进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展,比如物流包装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方便运输和配送,起到保鲜保质的作用,还能够建立农产品的标识,起到品牌宣传作用。

  2.物流产业能够大幅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物流产业作为电子商务、运输、供应链、信息、生产加工结合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城乡交流,加速农村开放。在电子商务时代,农民靠守着一亩三分地显然无法致富,在安土重迁的文化背景下,利用产业升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能够有效遏制人才和资金外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对农业物流发展的影响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转移能够提振农村经济

  马鹏超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效益,能够促进农业的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机械化,推动适度规模经营[2]。在传统条件下,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是传统农业效率低,必须通过升级人力资本进行现代化改造,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因为在人均耕地0.7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负数。[3]

  2.离土不离乡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比如农村女性要承担照顾孩子和老人的责任,传统的工作不适合她们,而快递分拣、服务、农产品包装等工作显然更加合适。妇女还可以从事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并且和电子商务结合,通过电商平台、微信、QQ、微博等方式进行推广,尤其是利用社交网络的力量和业余时间长的特点,推动情感营销,促进本地物流产业的发展,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二、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困境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1.农村就业市场存在天然劣势

  其一,农地要素的高度稀缺和农业人口的技能困境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土地承载力本来有限,而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土里刨食只能勉强糊口。由于城乡二元制、学历、知识、技能和行业壁垒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胜任农业外的其他行业。其二,传统农业文明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现代经济模式日新月异相比,差距日益增大,造成了二元经济现象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第三,农村就业渠道狭窄,产业结构单一,商品经济相对不发达,在机械农业化的背景下,农业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2.农业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人的素质决定生产力,文化决定竞争力,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一生致力于研究美国农业政策,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的主要动力,他的成本效益模型提出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迁移成本和收益,要实现农业增长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其一,人力资本投入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入收益率,这也是为何发展物流产业要优先发展人力资本而非物力资本的原因。其二,现代农业劳动者的智力比体力更重要,在农业物流领域这一点更为突出,试想如果连基本网络知识都不具备,那么就不能进入物流行业。其三,在1929年到1957年,美国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量是教育的贡献,纵观世界发达和农业现代化,无一不是和教育投入成正比。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来已久[4],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我国90%的农业人口处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多数是中小学未毕业。尽管在信息时代,绝对文盲率已经很低,但是识字不一定代表知识,学历也不代表技术,农民老旧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合电商时代的创新理念,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文化水平低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制约多元化转移,在低端行业徘徊,甚至不得不从事高危和污染行业。

  (二)农村物流发展的困境

  1.农民游离于物流体系之外

  其一,物流企业作为行业的主导,农民无法参与到物流体系建设当中,由于缺乏规则制定权和定价权导致利益受损。其二,生产、批发、配送等各个环节过多,这期间经销商取得多数利益,农民提供的初级产品只能得到很低的利润。其三,农副产品生产与物流脱节,在物流产业链末端,与农业基地结合度低,造成农业生产率高于农民收益率。

  2.农村物流发展先天不足

  其一,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物流企业成本高,利润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和消费品物流里程长,造成配送成本高,农民无法负担到门服务的成本。以邮政为代表的农村基层网点亏损大,运输成本高,由于住所分散,很多订单甚至连油费都挣不出来,民营企业自然不愿意承担亏损的风险投入物流事业。其二,农村物流标准没有确立,加盟商和物流人员在仓储、包装、运输和服务等方面操作不当,导致物流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严重损耗。由于缺乏标准化的作业意识,国内果蔬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非常高,冷链系统需要较大投入,在多数农村地区还难以实现。其三,和城市物流不同,农村物流有着自身特点,如何实现集中配送、物流技术综合利用、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行资源整合,如何构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机制,打破信息不对称,构建整体区域规划都是严重问题。

  3.物流规模发展存在瓶颈

  其一,流通不畅,物流发展的关键在于流通,只有物畅其流,产业才能迅猛发展,如果商品和劳动力的阻碍大,那么再好的基础设施也不能推动物流可持续发展。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户籍制度束缚人口流动,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还依然存在,这都阻碍了物流规模的发展。其二,经济发展落后,经济体量和贸易频率决定物流规模,农村物流市场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如果经济体量不能扩大,那么既没有资本发展物流产业,也没有资金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也没有钱进行生产和消费。其三,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效率决定于经济产业的效率和商贸合作的频率,尤其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紧密的时代,但是农村地区物流效率不高,需求疲软。当前农村信息化的水平足可以满足物流配送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都具备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能力,也能学会基础的物流操作,但是区域市场、田头市场不足,物流配送模式落后,最典型的就是邮政系统,虽然坐拥完善的物流网络,但是价格昂贵、服务欠佳却依然亏损,大量设施闲置。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视角下的农村物流发展对策

  (一)降低物流成本

  1.整合现有网点

  其一,利用邮政网点,郑元红早就提出邮政物流是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的有效选择[5],物流企业应该依托邮政的乡村网络、信誉优势、庞大规模,针对邮政网点资源浪费较大的问题,双方展开深度合作,利用其网点、仓库、网络,而不必自建物流中心,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其二,各个物流企业联合在一起,互相利用配送中心和派送网点,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人员共用、车辆共用、网点共用。其三,利用农村超市、连锁店、工厂、文化中心、村部收发室等地点,采用加盟形式,对其实行规范化管理,节约建设成本。如果物流体量足够大,也可以考虑就近将加盟者的家改造为网点,方便分拣和仓储。

  2.节约配送成本

  其一,雇佣本地剩余劳动力,农村工作岗位少,收入低,老龄化严重,先要从就业角度,本着惠及农民、发展农村的原则,雇佣本村村民进行最后一公里派送。农村住所缺乏明确标识,雇佣本地村民进行派送可以提高派送效率,还能确保安全。其二,减少中间环节,在农村地区实施点对点配送,通过打通区域网络,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等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其三,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低碳物流,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绿色包装,使用人力车、电动车进行配送,利用行走于乡镇之间的货车、客车和顺风车辆进行派送。要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制定最大集约化配送方案,最大化节约配送成本。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决定绿色物流建设、标准化程度和物流整合水平,所以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升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之胜任岗位。其次要推动乡镇内部的物流交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实践中发挥示范指导作用,让加工企业、冷链企业、合作社培养农民的技能。第三要对加盟商进行标准化培训,制定物流人员操作章程和奖惩规定,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标准化作业,以提高物流效率。

  (三)发展农业经济

  首先要优先发展物流需求,刺激农业经济,而不是投入巨大资金建设物流产业园,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将物流和金融支付相整合,为农民提供致富渠道,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其次要扩大产业市场,利用合作社、供销社运输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配送上门,送到田间地头;打造特色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第三是不能止步于快件和配送服务,要提供供应链上下游的一体化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代销服务,特色农产品渠道加盟,绿色农业供应链服务,提供物流增值服务。

  (四)建立农村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1.创新商业模式,搭建物流平台

  其一,依托农村互联网入口,针对农村物流市场布局进行精准营销,催生传统物流行业进行商业裂变。其二,利用各个城市分类网站,以村为单位,招收网络负责人,让负责人在线下推进,招募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推动众包模式,建立物流团队。其三,提供物流平台一体化服务,打造农村物流供应链,依靠农村物流营销人员让农民加入物流平台。其四,整合农村商铺、卖店作为物流网点,以点辐射,依靠信息流整合物流。其五,参考拼多多模式,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对农民进行营销,建立团购模式,打通农村低价消费市场,同时推动双向物流,鼓励农产品进城。

  2.打造新型共享平台

  可以参考邮呗等平台的经验,开放快递员注册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要上传身份信息和车辆信息,都可以注册快递员,但是要对邮递员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奖惩措施。一旦注册成功,邮递员可以自由抢单,根据自身行程顺风带件,这样每个人都能有参与物流的机会。共享平台的注册不只限于派送,还可以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比如金融、维修、回收、信息等。结论如果不能根本上解决物流成本高、收益低和物流规模小的问题,即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网点铺设,最终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提出了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方案,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农村物流发展还要依靠龙头企业进行整合,利用他们本地化的资源和网络,带动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依托平台提供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物流支付整合,平台共享对接,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琳,王迎军.国际快递企业的品牌优势分析及启示-护佑理论的视角[J].物流技术,2008(8):236-238.

  [2]马鹏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62-66.

  [3]申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3.

  [4]陈吉元.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7-13.

  [5]郑远红.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10(04).

  刘红星


《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上一篇: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措施
下一篇:农业物流运输节点合理布局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