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实践、困境与路径研讨
摘要:现代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当今世界各农业强国均有良好的实践实例,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探讨我国“互联网+农业”实施以来的发展困境,对其功能定位进行分析阐述,提出围绕宏观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分化目标及方案,建设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拓展互联网与农业渗透融合的产业链,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职业化农民等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功能定位
引言
农业是国民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中。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并确定11个重点发展领域,“互联网+农业”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及意见,从宏观调控层面持续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业发展上融入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傅泽田等(2016)认为,“互联网+”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创新概念,它是指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最终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创造新的价值[2]。实际上,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的载体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引导技术与农业进行有机结合,解构和重组了农业发展要素,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自“互联网+农业”计划提出后,诸多学者开始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研究。截至目前,以“互联网+农业”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总计有2361篇文献,从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检索结果来看,每年研究文献量仍在不断增加,研究范围亦在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文献仍针对“互联网+农业”的内涵、机理展开研究,而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路径研讨方面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在对当前国内外“互联网+农业”发展实践进行阐述,分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研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以期能在新的背景下再认识“互联网+农业”,并推进两者的时效结合适应于战略以及发展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富裕。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1.国外实践探索。其实,在国外早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技术在世界各国农业领域应用广泛,不过各国家在实践探索中各有不同。美国最早建立世界上最大农业信息网AGNET,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大农场引领发展。英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在农业中广泛使用。德国在农业管理自动化方面居世界前列。日本重点发展以适度规模的农场精准农业,完成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澳大利亚在建设高速宽带网络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智能决策软件的广泛应用。新西兰将生态农业旅游中贯穿信息化,持续融合企业、农民和旅游者[3]。英美等农业高度发展的通过对大类农业技能培训立法、完善的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来培养互联网农业应用人才[4],鼓励社区和行业协会参与,搜集和提供电子商务信息配合互联网农业人才有效利用发挥。以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注重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在农业生产效率、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本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也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国内发展实践。我国自2015年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至2018年三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获得很大效果,明显提升了农业的在线化、数据化程度,基本达到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部署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方面,初步形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上层设计。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困境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不断深刻地改变着农业,促进着农业日益走向智能化、产业化和精细化,农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比如农村电子商务,根据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IECC)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6],2018年上半年,农村地区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63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4%,占全国网上零售额的比重为15.5%,增速高于全国水平4.3个百分点。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其蓬勃发展,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需求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农业生产互联网化水平不高。近年来,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粮食产量达617.9万吨,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粮食产量长期处于高产状态,且粮食库存量和进口量增长,呈现“三量齐增”的状态,致使我国农业效低益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优势不高。这源于我国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技术,低智能化水平生产,“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大受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很大程度取决于自然气候和小农经验,缺乏现代新技术的应用,生产的农产品缺乏安全质量保障。不同种类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并存现象。随着不断升级的消费者需求,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需求市场扩大。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2.“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力度有待加大。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应抓紧时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使现代要素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可有效缩短生产与市场的距离,加大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用互联网渗透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然而作为庞大的传统产业,农业关乎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方面,农业问题纷繁庞大,纵横交错。当下,亟须将互联网高效应用于农业生产、农资供给、农产品营销与流通、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互联网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的功能亟待加强。
3.“农村信息孤岛”有待完全破解。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建设,需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物质基础。广大农村互联网普及水平,限制了互联网对农业的服务,阻碍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农村信息数据服务共享平台和农业大数据不完整,导致一些农业信息缺乏时效、农业数据系统性不强,难以转化为现实有效生产力,农业生产极少得利于互联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也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通还主要依靠传统交易方式,致使拉低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农产品滞销,农民增收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4.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当前,我国不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掌握互联网农业科技知识能力严重不足,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大部分青壮年迁移到城镇,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农村剩余群体文化水平不高,操作网络难以熟练,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有一定困难,匮乏既懂传统农业,又适应互联网的复合人才。
5.“互联网+”现代农业金融支持力度乏力。经济发展的必须依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在地域宽广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完整的配套信用评估体系与融资方案尚任务艰巨。因为信用融资工具缺乏,风险大、成本高的民间借贷方式成为处于起步和发展中的电商企业的融资选择。现有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支持产品,因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未能较好解决农村金融支持难题,尚存在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品种类单一等现象,不能满足“互联网+现代农业”迅猛推进的需求。
三、功能定位:“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
农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农业、大型机械的规模化农业、集成信息技术的精细化农业、流程监控的信息化农业[7]。围绕现代农业要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完善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农业物流管理,创新农产品营销,作为当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定位。
1.完善农业资源配置。准确、及时、海量、覆盖广是互联网具有的特点,有效加以利用,减轻信息不对称对当下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完善农业资源配置。同时,利用互联网融入掌握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并根据农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整合、提升。此外,利用互联网分析资源优势并加以宣扩,吸收大量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力量。
2.优化农业生产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力争最优配置土地和水资源,减低人力、农药、化肥的投入,实现现代农业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率。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化监测管理,严控种养污染治理,从而保障农村绿水青山,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四、路径研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极大的前景和提升空间。当前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更多是一种表层的物理相加,而非深层次的“化学融合”,基本只是停留在农资电商、生鲜电商等农资和农产品流通消费环节,农村电商的发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实施,应制定更具体量化了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1.围绕宏观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分化目标及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针对我国未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鉴于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各省市区应以国家总体战略为蓝本,制定和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实方案,以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落地生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是一步集成,而是从当下到未来建设动态积累的过程,规划的制定既要着眼现实,也要瞄准未来,我们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周期为依据,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每五年制定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详细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现路径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2.积极建设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大数据工程和大数据中心,全面采集农业信息,处理多方位服务信息,让涉农人员有效利用农业大数据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有效利用农业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在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各个环节运用大数据;建立农村生产生活要素共享平台应用,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精细化、组织化水平得到提升;推进农业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实时监管土地用途、土地经营状况,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让宽带覆盖全部农村、互联网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破解农村信息“孤岛难题”。
3.拓展互联网与农业渗透融合的产业链,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在打造时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同时补充特色优势产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延伸农产品包装二次加工等产业链,提升企业利用信息化完成新模式、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拓展其客户群体,实现产、研、销相结合统筹管理。同时,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平台交流合作,引入物流仓储、电子支付等互联网配套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4.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职业化农民。“互联网+”与农业增加融合度,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指导其做出更优决策,推进农业生产管理高效进行,使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其中农业生产的参与主体必须逐步将传统农业意识转变为互联网思维,这需要一定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领头人来逐步完成。因此,培养“新农人”,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掌握互联网技术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到农业生产的岗位上去,使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普及到家庭农场主、合作社成员及普通农户身上。
5.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充分利用O2O互联网销售进行农产品营销宣传,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改善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全程环境,加强品质质量保障,以良好的质量形象提升品牌建设。支持和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上网营销,在知名农产品电商网站打造旗舰店,提供网上直供、专供农产品,构建O2O协同营销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的道路,有效借助互联优势,利用“互联网+”农产品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勘察设计,2015,(12):20-33.
[2]傅泽田,张领先,李鑫星.互联网+现代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
[3]“互联网+农业”在国外是怎么做的[J].农业工程技术,2016,(3):29-31.
[4]叶迎.国外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对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0):195-197.
[5]赵春江,李瑾,冯献,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国内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程科学,2018,(2):50-56.
唐小平,冯丹
《“互联网+”现代农业:实践、困境与路径研讨》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