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心智的具身性与整体的人 ——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心智的具身性与整体的人 ——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8 09:30
扫码咨询

  内容提要 在由笛卡尔的二元论所引导的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中,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被区别开来,人被分解为心灵与身体,并以分裂的方式加以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不仅导致认识论困境、心-身问题困境,也使认识的起源问题成谜。 从狄尔泰、詹姆斯、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可以洞察到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它在批判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同时,通过重新解读身体的观念,不仅消解了主-客对立与心-身对立,也消解了作为实体的意识观念,不仅提供了关于认识起源问题的回答,也着力重塑了心智的具身性和人的整体性。

  关键词 现代哲学 具身性思潮 心智具身性 整体的人

心智的具身性与整体的人 ——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近代以来,在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下,人被以分裂的方式加以理解, 思想家们和研究者们要么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感兴趣, 要么从客观主义的视角将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这种分裂的世界观中,心灵成为与身体无关的、抽象的、超越性的心灵; 身体成为与心灵无关的人为概念化的身体。 在流行的普遍观念中,身体就是那个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身体,而不是那个与“我”共存的、“我”体验着的、无需寻找而直接使用的身体。而后者正是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所提出的“现象的身体”概念。实际上,梅洛-庞蒂通过阐述身体的现象维度,旨在提供一种存在论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中, 人不再是对立的、 矛盾的心灵和身体之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存在。梅洛-庞蒂的这种对人的理解方 式代表了现代哲学中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超越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分别以威廉·詹姆斯的“纯粹经验”、狄尔泰的“生命存在”以及海德格尔的“人之此在”观念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成了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一、具身性思潮的起点:

  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

  通常, 最直接的最素朴的观念是将主观世界看成是我们内在的思想世界, 而将那个我们直观到的外部世界视为脱离于我们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 笛卡尔在近代初期对这种素朴实在论进行了认识论的批判:那个所谓的客观世界一点也没有超出我们的经验世界。 尽管笛卡尔最终承认存在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即精神的和物质的世界,使其既是客观主义的创立者也是主观主义的创立者①,但是, 由于笛卡尔将全部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在自身存在的基础上,又“承认‘清晰’和‘判然’(两样全是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②,因而从根本而言,笛卡尔是主观主义的。 自笛卡尔之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成为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分流的标志。 一方面,自然科学努力排除任何主观的因素,而追求全部现象背后的物理定律, 世界成为依照某种理性存在的恒常之物, 脱离人的主观经验的客观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这种客观主义日趋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 出自笛卡尔的一切哲学都偏向于把世界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 通过推理才可以认识的东西,如此,所谓客观的世界不过是主观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主-客对立的观念在近代的认识论批判中经历了一种内涵的转变, 由主观经验世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对立演变为意识机能与经验内容的对立, 而其中的转变更为根本地发生在对所谓 “客体”的理解上。 “客体”由意指外在的物理世界演变为意指意识经验的内容。 这种经验主义的立场中,意识作为一个不同于物质的实体存在的观念被抛弃了。 但是在很多思想家看来,意识仍然作为事件的见证者而存在, 并认为意识是具有一种内在结构的东西,这种内在结构在本质上仍是二元的,它像油彩一样具有溶剂和颜料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截然分开。 而在詹姆斯看来,精神实体的观念需要被彻底地抛弃, 并用纯粹经验来取代之,以排除一切形式的二元论③。 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因就是力图超越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 詹姆斯用“纯粹经验”来消解这种对立。 在詹姆斯看来,经验具有一种模棱两可性, “‘内’和‘外’并不是经验一来到我们这里就自带的两个特征……”④同样,“一个未分化的经验在一种语境中,扮演着一个知者的角色,在另一种不同的语境中却扮演着一个被知的东西, 一个客观的 ‘内容’。 ……而且,因为它能够在两处同时表现,完全可以将它说成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⑤。

  詹姆斯并非是对笛卡尔二元论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的第一人,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下从学科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传统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问题。 狄尔泰认为, 笛卡尔将当时已获得优势的自然概念发展为一种庞大的机械主义, 这种机械主义认为自然这一整体内的运动量是恒定的。 而笛卡尔同时又接受这样一个观点, 即一个单独的灵魂可以从外面在这一物质体系中产生运动。 这种自相矛盾使他不得不通过上帝观念来维持二者的相互作用,这“最清晰地表明了自然的新形而上学与传统精神实体的形而上学的不可相容性”⑥。 狄尔泰分析了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逻辑,即,当笛卡尔以普遍的怀疑确立起自我存在的前提后,这一“生动的自我经验在充足理由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于外部经验时,实体的概念就产生了”,而所谓“精神实体”不过是转回了作为实体概念起源的生动的经验⑦。 因此, 二元论思维方式导致了近代以来两种立场之间的尖锐争论和冲突: 一种是认为自然从属于意识的先验立场, 一种是将人类精神归属于自然环境的客观经验立场。 狄尔泰通过将生动的自我经验或精神生活放置于生命存在之中, 从而消除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对立,即“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精神物理学生命单位的组成部分, 这种生命单位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得到显示的形式” ⑧。同时认为,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混杂的和重叠的。 因为“外在世界包含人类事实和精神意义”,而“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科学要在两方面把自然科学当作基础:第一,心理单位本身只有在生物学的帮助下才能进行研究;第二,自然是其有意识活动的中介和范围”⑨。

  实际上, 不论是詹姆斯还是狄尔泰, 以及梅洛-庞蒂, 他们通过批判传统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所要表达出的是同一个声音,即,没有绝对的主观, 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可感觉的实在和我们对于这种实在所有的感觉, 就在感觉产生的时候,两者是绝对同一的”⑩。 “世界就是我们知觉的世界”輥輯訛,“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也就是我们自身所有的”輥輰訛。

  二、具身性思潮的核心:

  心灵与身体在“存在”中的统一

  有人认为具身性思想正是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著作中被揭示出来的輥輴訛。而实际上,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同样流露出有别于生理学意义的身体观念,“当我们从外观去注视活的生物体时, 最惊奇的一件事就是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輥輵訛。 习惯是身体与心灵交织于其中的交界面,是某种心理倾向包含在身体的态势中,或身体的某种趋向或认同反映在某种心理情绪中。 “习惯之所以是身体与心灵的交织体,是因为身体不是机械的身体,而是可塑、可感、活性的身体”輥輶訛。如果说在写作《心理学原理》时詹姆斯还尚未完全脱离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輥輷訛的话,那么随着他的彻底经验主义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 詹姆斯对心灵与身体内涵的理解逐渐趋向于一种具身性的思维方式。 在一篇论述活动经验的论文中,詹姆斯说“对某种东西在起作用的任何一种把悟,就是对活动的一种经验”輦輮訛。 而“我”这个词所表示的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而只是用来区别活动所发生之处的地点名称,“就我们是‘人’,并且与一个 ‘环境’对立而且相反而言,我们身体中的运动表现为我们的活动”,“身体所在之处就是‘这里’;身体行动之时就是‘现在’;身体所触的东西就是‘这个’,其他一切东西都是‘那里’、‘那时’、‘那个’”。因此,那个以往被与心灵实体等同起来的“我”不过是表达身体作为被经验世界的中心——观察中心、行为中心、兴趣中心的一个名词,和“这 个”、 “这里”一样表示一种强调。 “自我”不再是“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 或 一 束 知觉”,而是“总是被感觉在场的身体”輦輯訛。 “心灵是牢牢固着在身体上的”輦輰訛。 通过这种对“自我”概念的重新诠释,詹姆斯先于梅洛-庞蒂表达了“我就是我的身体”这一具身性思想。

  当然,从思想发生的顺序来看,现象学中的存在主义, 以及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点的影响輦輱訛。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同样针对传统哲学中对物质和精神的割裂, 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人的整体的生命,而这种生命的突出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生活。 这种精神生活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所对待的那个抽象的精神实在, 而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或生命的存在方式。 狄尔泰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将呈现给意识的事实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被分离地给予的对象。 与此相反,他倡导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人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对象最初是从内部关涉地(from within)被给予的,是真实的且是一种生命之流輦輲訛。狄尔泰认为体验是研究这种内在精神生活之链的唯一方式。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现象学以及具身性思想的源头。 正如梅洛-庞蒂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所表达的,“世界因为包含有生命, 已不再是被各个彼此并列的部分充满的东西,而是在行为发生的地方的自身‘塌陷’”輦輳訛。 而 “行为所发生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被碎片化分解的东西,而是一个涌动生命能量的整体存在。

  三、具身性思潮的结果:

  意识作为一个实体的消解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了认识论的基础——毋庸置疑的“我”存在,并将“我”等同于一个思维之物、一个理性、一个心灵。 然而,受时代精神所限,笛卡尔将理性的起源归于上帝,认为是上帝赋予“我”思想的能力。 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超验论的唯心论哲学。 唯心论者到绝对的精神主体中寻找认识的起源, 并对描述这种精神主体更感兴趣, 从而极力否认感官经验作为认识开端的合理性。 超验论的唯心主义所设定的绝对主体虽然具有一种合目的的统一性,但却“使世界不可理解地摇摆不定”輦輴訛,它的主观主义色彩特别违反一般的常识。 另一方面,倡导认识起源于感官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们, 却透过感官看到了一个自然的实在,并帮助实在论再次复兴起来。 认识作为自然之镜的隐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 詹姆斯正是看到了近代哲学中所隐含的这一认识论困境,才提出了彻底的经验主义思想。

  四、具身性思潮与认识的起源问题

  传统哲学中作为一个实体的意识概念消解的同时, 由这个意识所承载的认知主体的职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或者可以说认知过程并不像传统哲学所理解的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之分,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论述过了。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认识呢? 詹姆斯说,如果我们将构成世界或一切事物的原始材料叫做“‘纯粹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把认知作用解释成为纯粹经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 这种关系……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担负者———知者,另一端变成所知的客体”輧輲訛。 即,认识职能的承担者不再是经验世界中那个纯粹的自我或意识实体,而可能是任何一段经验。 在知觉性经验中,“知者和所知是同一件经验”,它在这一个结构里是知者,而在另一个结构里是被知。 詹姆斯用关于房屋的经验来加以说明。 他说,房间-经验处于两个进程的交叉点上, 沿着不同的路径进入了两个结构中,一个是主体的个人传记,一个是房屋的历史。而认识的发生就是“某些外来的现象”以及“连结的特殊体验”加诸于原初的影像之上,从而形成一种连续和不断确证的过程, 即构成了一种认识空间。 这样那个原初的影像才会“被叫做知道实在的知者”輧輳訛。 “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这样的一些过渡被感觉到,那么第一个经验就认知最末一个经验”輧輴訛。因此, 传统哲学中理性主义或超验论者所提出的 “‘一个’东西如何能认知‘另外’一个东西这整个问题,在‘另外性’本身是一个假象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就根本不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輧輵訛。

  实际上, 一种具身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或超验论的批判而否定了认识起源中的人为性。 经验主义将认识的起源设定在感觉上,然而在作为部分、元素的感觉如何形成整体的问题上, 经验主义常常诉诸于一些人为的联结机制。 而理性主义及超验论则借助于一种反思性活动力图在主体之中寻找认识的根源。 相反,具身性思维方式期望肃清一切意识的污染, 而回到一个未被扰动的本源。 这个本源在詹姆斯看来就是纯粹经验,而在梅洛-庞蒂看来就是知觉,在狄尔泰那里则是生命的原初状态。 对此, 詹姆斯和梅洛-庞蒂都谈到了反思的问题。 詹姆斯认为反思具有一种人为分解经验之流的效力,他说“当反思的理智一旦工作起来, 它就在流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 它把经验的各个元素和各个部分区分出来,加给它们一些不同的名称,而像这样分割开来的东西, 它就很难再把它们弄到一起了”輧輶訛。 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到直接的生活之流,即纯粹经验之中去,因为是它“供给我们后来的反思与其概念性的范畴以材料”輧輷訛。相关论文推荐:哲学论文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共产主义观的内在逻辑


《心智的具身性与整体的人 ——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及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动漫产业的盈利模式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