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医学论文刊发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医学论文刊发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职称论文时间:2015-03-23 11:44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25例为浮针治疗组,25例为传统针刺组,就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浮针治疗组在症状改善、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浮针疗法及传统针刺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能改善患者头晕等症状。浮针治疗起效快,操作简单,不要求有传统针刺的得气感,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浮针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传统针刺;浅筋膜 医学论文刊发

  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诊断及体征。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的临床症状[1]。本病属中医学中的痹症、眩晕、痿症、头痛等范畴。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及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长时间伏案屈颈、不合理用颈等因素的存在,颈椎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依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及混合型等。其中,椎动脉型颈推病又是颈椎病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推病中的18%[2],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多以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为主,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繁多,如传统针刺、穴位注射、埋线、针刀、推拿治疗等,但大多数均存在疗程长、施治过程中疼痛、起效缓慢等因素而不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然而浮针疗法,针对这些弊端,体现了很好的优势,如疗效立竿见影、治疗时间短、病人痛苦小易接受等。本研究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2013.10-2014.10病人,共50例,25例为浮针治疗组,与25例传统治疗组作比较,疗效满意,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2013.10-2014.10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共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45.3±12.5)岁;病程0.4~15.0年;病情重度13例,轻度3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症状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诊断标准》 [3],排除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合并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肾损害,达到颈椎病手术指针的患者。

  1.3 发病诱因 长时间伏案曲颈、高枕习惯、天气骤变、外伤等。

  1.4 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患者反坐于椅子上,双手搭于椅背,前额放在双手背上,尽量拉直颈部。在患者颈部C6或C7棘突两旁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 取浮针针具或φ0.44mm长40mm(26号1.5)毫针,在大椎穴旁开0.5~1寸,等距左右各刺2针,针尖朝上,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刺入皮下后放平针身,针体沿皮下浅筋膜层行进约3~4cm,病人没有酸、麻、胀感及疼痛感,遂进行扫散运动。操作者以进针点为支点,拇指与食指握住针柄,用针体做扇形运动,左右摆动,施针过程中嘱患者尽量放松,边施针边询问患者头晕情况,根据患者头晕程度决定是否重复以上操作过程,如患者头晕明显缓解或缓解程度不再增加时,可将针体用输液贴固定在颈部皮肤上,留针2小时以上, 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2传统针剌组:选用风池、百会、颈夹脊等腧穴。具体操作方法::风池穴嘱患者低头,朝向鼻尖方向进针0. 8寸;百会穴沿头皮刺入1寸;夹脊穴均直刺进针1寸。双侧同取,平补平泻,每次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评定疗效。

  1.5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并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劳累、天气骤变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症状好转,仍留有不同程度眩晕头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2.结果(见表1)

  2.1一般资料比较

  表1: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颈椎退变所致的椎动脉痉挛、缺血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有研究表明寰枕筋膜慢性劳损而增生肥厚,对通过该筋膜下的椎动脉、枕下神经、枕大神经的刺激,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4]。寰枕筋膜是项筋膜的一部分,可分为寰枕前膜、寰枕后膜。项筋膜与颈筋膜浅层和深层相续,它的上缘起于枕骨上颈线上下缘,下部附着于寰枕后缘、项韧带等处。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穿出后,穿过寰枕后膜,经寰椎椎动脉沟进入颅底,同时分布在此处的还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及位于项筋膜的颈上交感神经节。由于颈椎关节退变、慢性劳损、天气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寰枕筋膜挛缩、结疤和变性,临床上触诊时可查到明显压痛点、肿胀、结节、条索状物,而肿胀、结节、条索状物可直接卡压或牵拉枕大、小神经、耳大神经、枕部小动静脉和椎- 基底动脉,造成神经轴浆运动异常、局部循环障碍,进而出现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晕厥等临床症状[5]。浮针疗法通过针刺病灶所在部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使病变部位改善微循环、消除粘连、降低张力,减轻其对血管神经的刺激,恢复后循环及周围神经功能,使浮针与疏松结缔组织相互作用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 解除病变局部组织的微循环痉挛,恢复血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使因椎动脉缺血、痉挛所引起的症状得到改善。浮针疗法较传统针刺来说具有治疗起效快,操作简单,不要求有传统针刺的得气感,为广大患者所能接受,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贵珍,许云祥.脊柱相关疾病及整脊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61-63.

  [2]孙封峰,刘泽胜.针刺百会风池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7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 (1): 63-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

  [4] 颐接痛杂志[J]1997年第1卷第4期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医学论文刊发》
上一篇:医学职称论文刊发中药代煎与传统煎煮的研究
下一篇:医学职称论文“不当出生”的损害赔偿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