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5-07 08:48

  摘要我国贫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力充沛,全国一半以上贫困乡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旅游扶贫是行之有效的科学路径。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突出优势和特点,并根据党“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在梳理各地扶贫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产业化扶贫的最佳路径和中坚力量,提出了乡村旅游扶贫要强化战略引导,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文还重点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的“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模式,认为重庆市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整合资源、立体扶贫,创新机制、多样带动的乡村旅游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立体扶贫精准扶贫重庆模式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0引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战略和成功模式。近年来,党和高度重视乡村扶贫开发,特别是针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提出要整体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要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带动乡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作为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和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成效显著。2015年5月19日副总理汪洋在恩施调研扶贫工作时强调,旅游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要将乡村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扶持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8月18日《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再次强调旅游扶贫是下一阶段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要把乡村旅游作为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中坚力量,计划在未来5年带动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1]。但目前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不均,差距较大,存在诸如形态原始化,产品同质化,营销服务管理低级化,环境破坏、乡村性消逝,内外力量与利益关系失衡,扶贫效益较差等问题[2-5],有待改善。未来乡村旅游扶贫该如何创新模式、优化策略,值得探讨。

  更新了一篇旅游相关的论文投稿期刊,如旅游管理专业在哪些期刊投稿,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旅游扶贫是乡村扶贫的主渠道和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党和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扶贫工作,早在1986年就对贫困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年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组织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2011年制定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特别强调要重点关注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要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6]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特点和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提出了要强化规划和分类指导扶贫开发,不断扩展开发式扶贫内涵,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切实解决好“脱贫路子”问题。[7]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其中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高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经济发展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优势突出、效益显著。

  2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旅游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理论层面上,李会琴梳理了国外扶贫理论和扶贫模式[13],黄国庆综述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内容[14],陈友华分析了我国旅游扶贫的常见模式和特点[15],包月英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和异地搬迁扶贫模式[16],段应碧总结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模式[17],李乐为提出了区域公共品协同供给模式[18],蒋辉提出了跨域合作、多元协同治理模式[19],邸明慧提出了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和大区带动发展模式[20],荣莉提出了乡村扶贫开发的整体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等扶贫模式[21],吕君丽分析了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22],邓维杰分析了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和路径选择[23],崔治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多维贫困问题和致贫机理,总结了多维减贫的理论和实践[24]。

  2.1政府主导,政策引领

  首先,政府要科学规划,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定位、范围和方式。其次,要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乡村贫困农民进入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再次,要加强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绿化建设、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此,重庆市政府一方面通过编制《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将乡村旅游确定为扶贫骨干支柱产业和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制定了“2带3山55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布局。通过“旅游+片区开发”将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实现集聚效应,比如将扶贫重点县武隆境内2900km2260多处景区景点进行片区开发实现了串珠式闪亮,打造了山川秀美的世界级大公园“武隆公园”;投资200亿元开发仙女山片区打造“全域景区”,成功将昔日的山旮旯变为最美小镇、级旅游度假区[25]。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制度,出台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实施意见》和《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标准》,明确了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主体范围、实施方式、资金补助及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扶贫项目的硬件环境条件、软件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比如“四化两配套”、“五改四添置、“七有六通五洁静”,“四化三所一分离”等等。此外,重庆市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拓宽融资渠道,4年累计投入乡村基础设施改造资金15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3.2亿[26],吸引社会扶贫开发资金50亿[27],从而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2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要依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既要充分利用乡野农村风光、田园景观、特色民居建筑,又要借助民俗风情、农业节会、农耕文化提内涵,显特色,聚人气。一方面国民进入休闲新时代,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和人们生活新方式。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养生养老备受关注,养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因此,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将是未来乡村旅游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在这方面乡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开发优势。重庆市政府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开的发展思路,不断总结经验,谋求发展,从2011年起在全市200余个乡村全面启动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根据贫困村不同的资源特色,按照“三不一突出”的建设风格要求,采取了避暑纳凉型、景区依托型、产业支撑型、体验观光型等多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建设模式和“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模式,形成了片区集中、相互关联、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收入1.2万元,经营农户平均增加旅游收入4万多元,乡村种植业收入和养殖业收入分别增长24%和32%,农房增值3倍以上[26]。特别是武隆县实施财政每户补助3万~5万元倡导全民创业,帮助贫困户发展涉旅“十小企业”,即小农场、小林场、小养殖、小餐饮、小旅店、小手工、小加工、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等,鼓励农民组建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服务公司、酒店等,直接和间接带动3万农民就业吃上旅游饭,彻底摆脱受困窘境,就连全县最贫困的仙女山镇(贫困发生率45%)也由昔日面积不足0.3km2、常住人口不到300人发展到今天旅游区面积9.6km2、常住人口1.5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万元[25]。

  3结语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要使乡村旅游扶贫真正具备造血功能,实现乡村脱贫致富,就必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社会各方面经营效益。因此,乡村旅游扶贫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战略引领,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产业化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新一轮乡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和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18/c_1116165.htm,2015-08-18

  [2]耿选珍.乡村旅游的异化及本质回归.农业经济,2014,(6):84~85

  [3]吴巧红.后现代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旅游学刊,2014,29(8):7~9

  [4]赖晓华,赵淑容.乡村旅游营销创新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8):198~199

  毛峰1,2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上一篇: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效率、公平、信任与满意度: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