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视域下的海洋科普教育
摘要: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在海洋科普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晚清时期无论是传教士办的报刊还是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关于海洋的科普内容比较单一,程度也较低。 民国时期,科普报刊繁荣发展,有关海洋的内容丰富多元,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权力三个方面,程度也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报刊;海洋;科普教育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的“海洋热”使海洋教育成为一个越发重要的教育议题。有学者认为凡是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都是海洋教育。[1]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把海洋教育分为专门性的海洋科学教育和普通海洋科学教育。 前者主要培养海洋科技与产业的专业人才,后者则为培养科普全民海洋素质的国际海洋公民。 [2]也就是说海洋教育由两个面向即面向大众和面向专业人员两个层次。 目前,专门研究近代海洋科普教育的论文相对较少。 本文所要探究的近代海洋科普教育是指面向全民,在普通民众中建构海洋知识的社会教育。
一、晚清时期海洋科普教育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主要包括皇帝的诏书、封建王朝的法令、皇室动态、官员任免等信息。 [3]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和沿海地区创办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传记》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报刊是传播西学的重要媒介,来华的传教士把办刊物作为传播基督教和西学的重要途径,报纸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相对于书籍而言它更加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影响也更加广泛。 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杂志主要有《格致汇编》《格致新报》《普通学报》《农学报》《中外算报》等,其中《格致汇编》《格致新报》影响较大。
(一)《格致汇编》中的海洋科普
1876 年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是最早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的杂志。 傅兰雅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感觉仅通过翻译新书很难实现“广布格致于中国”,而报刊则具有阅读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更容易满足中国人对于西方科学知识的需求。 《格致汇编》于 1876 年 2 月创刊,1892 年终刊。出版地在上海,由格致书室发售,发行范围较广,主要是沿海沿江较为发达的城市甚至包括海外国家。如 1877 年 11 月出版的《格致汇编》发行地点有北京、烟台、武穴、上海、杭州、汕头、温州、天津、登州府、九江、苏州、福州、宜昌、牛庄、汉口、南京、厦门、广州、济南、武昌、镇江、宁波、香港、台湾淡水,国外有新加坡、日本的神户和横滨。 从出版的 60 卷来看,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工匠技艺、科技人物、互相问答。 从当时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相问答可以看出当时一般民众对于海洋的心态。
上表显示提问者的籍贯主要是开埠较早的沿海城市,他们最早接触西方科学知识,对西学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从提问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传统“中学”无法科学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此《格致汇编》对于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的介绍中含有较多关于海洋类的科普文章。 如《海洋所见巨动物》介绍了海中一种非鲸非鲨的生物。 [4]《潮水论》专门讨论了潮汐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月球对潮汐的作用,为方便读者理解并附上两张示意图。 [5]总的来看,《格致汇编》发表的科普论文比较简单,关注一般人日常生活的所遇见的问题,同时,注意运用图像的方法来解释科学知识,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二)《格致新报》中的海洋科普
1898 年 3 月创办的《格致新报》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办的科普期刊,由商务印书馆承印,格式新报馆出版,地址设在上海。 由江苏青浦人朱开甲、浙江宁波人王显理任主编。 栏目有论说、答问、格致新义、时事新闻等。 格致新报在北京、天津、苏州、宁波、杭州、成都、南京、汉口、松江、宜昌、九江等 30 个城市设有派送点。 发行范围和发行量超过了《格致汇编》。
上表显示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一般民众对于近代海洋科学的认识还非常粗浅,提问者的籍贯和《格致汇编》中提问者的籍贯相一致。 但《格致新报》发表的一些论文在内容程度上明显加深。 它通过翻译《泰晤士报》《美国学问报》《法国报》《法文博学报》等报刊,向中国及时传播西方各国科技动态,如翻译自英国《泰晤士报》的《试验海流缓急》介绍了美国在轮船上采用抛弃空瓶来测得海流速度的新方法。 《过洋电线》介绍了时人欲架设电话线来联通美国和亚洲的想法。 [7]《格致新报》中的《论水》一文,介绍了水的化学性质,说明了“轻气遇有氧气向之即化合为水,然无热则不能合也”的原理。 [8]《格致新报》旬刊发行,出版周期快,内容更加新颖。
二、民国时期海洋科普教育
民国以后,有关海洋的科普文章更加丰富和多元。 1926 年创刊的《自然界》在《发刊旨趣》中强调,最近三十年中国,国内的智识阶级几乎没有一个不承认科学的价值。 [9]1933 年创办的《科学画报》是发表海洋科普文章最多的期刊。 《现代出版界》认为“科学的通俗化,是非常迫切的。 ”[10]科学画报的宗旨, “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11]通过报刊文献检索可以发现有关海洋的文章主要聚焦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权意识三个方面。
(一)海洋科技知识
海洋科学技术是一门以综合高效开发海洋资源为目的的知识。 在当时,海洋科技知识的科普主要体现在对海洋学的介绍和探讨怎样从海洋中获取更多能源的技术手段。1919 年《东方杂志》发表的《海洋学之发达状况》认为,“海洋学之研究近顷颇为发达,欧美日本不仅设研究所及教室以研究之,且设海洋博物馆以供学者之观察而欲图渔业之发达。此种研究尤为不可缺。[12]同年,《东方杂志》从日本水产讲习所节译了《海洋与其恩惠》一文,该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海洋的广度、深度,海洋的色彩、海水成分以及海洋的利用和考查并附有形象的图片,是对海洋进行科普宣传的好文。 [13]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未来能源的危机,“工业上原动力的需要,一日比一日增加,而供给这需要的煤炭和油井又一天缺乏一天,尤其是煤油,按照现在工业原力需要的状况,恐怕三四百年后,就要感觉原力供给的恐慌了”。 [14] 科学家认为,现今各种机械活动之能源除极少量用水利发电外,几全取给于石炭与煤油,但此项燃料,在地之储量有限,终有用竭一日,所以科学家应多注意开发海洋中的能源。[15] 1929 年《科学月刊》发表的《利用海洋气候取得动力》,关注了法国科学家乔治.克劳德利用“海洋气候之不齐,藉以运转发力机”的科学实验。 [16]1931 年《青年界》在科学杂谈栏目下详细的介绍了克劳德海洋热力利用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他花费四五年时间,历经多次失败,耗费二百万美金的私产,最后一次才取得成功。 那时实业家、燃料商、公用事业商、科学家、普通人都拥挤在岸上期待着他的实验,实验把海洋的热水吸收化为蒸汽,汽管转动后,发出来的电力照亮了四十盏五百瓦的电灯。 [17]同年,天文学家李晓舫在《科学》上发表了《海洋热能之利用》,[18]为使一般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先介绍浅近的物理现象然后分析海洋热能利用的原理、实施方法、淡水制造以及实验过程成功的关键步骤,并配上 6 张实验过程图以帮助读者理解,难得的是《科学》还在此文后附上 8 张克劳德海洋热能实验的照片以激发读者对海洋科学的想象和兴趣。
(二)海洋经济科普
海洋经济科普意味着人们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认识海洋的经济价值, 主要体现在海洋矿物知识、海洋经济政策和海洋运输业的推介。 在古代,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繁荣,但人们对于海洋经济的认识较为单一。 西学东渐以来,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加深,也更加全面。
《海洋是最大的矿源》一文说道,“世界最大的矿源是海洋,大家不会太感觉奇怪吧,因为近来的杂志报章上常谈到它的”。 这也可以表面民国时期报刊界对海洋文章的介绍力度增加不少。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巨大的能源,可以开发的矿物已经尽量加以利用了,将来工业落后的国家也跟先进国家一样地蓬勃起来, 那么世界上的矿产就会使用的更快,“所以有些人免不了要提出到哪里去找矿源的问题了。 ”[19]《海洋的富藏》一文详细的介绍了海洋中许多珍贵的金属,其中特别提到了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每克拉的镭锭按照目前的价格要值六万美金,陆地产量少价格昂贵,美国科学家在太平洋中的沉积物发现了镭,并得出海洋中蕴藏的镭大大超过陆地的结论。 [20]《科学画报》刊载的《海洋里的财富》认为陆地上的许多矿产最后都会跑到海洋里去,并分析了从海洋提取黄金、铜等矿物的可行性。 [21]
抗战结束后,制定全新的海洋经济政策被当局提上日程,《水产月刊》刊载的《组织海事考查团》报道了 1948 年立法院海事委员会 6 月 15 日举行第三次全体委员会, 决定组织海事考查团, 赴海上视察;并赴有关机关商谈海事问题并收集参考材料;邀专家草拟海洋经济政策。 [22]考察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海洋资源、渔业贷款、海上保险、海疆、海岛、航业等。
除了意识到海洋矿物的经济价值,新型的远洋海运和商业贸易也为人所熟悉。 地理学家沙学浚发表在《海事》杂志的《南洋经济地理与中国》一文分析南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今后必须重海洋发展,最重要的项目是海外商业和海运”。 [23]
(三)海洋权力意识
海洋权力意识简称“海权意识”。 英国最早从海上利用船坚炮利强行打开国门,使人们较早的意识到海权问题,特别是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和马汉海权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后,人们更加深入的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在国难的刺激下,报刊对海权的讨论日益增加。 海权意识主要聚焦在国人对渔权、码头权力、航权的关注以及思考国家意义上的海权。
航权是海权的重要体现。 1930 年沪航业公会电呈交通部、外交部及安徽省政府,希望制止外轮靠内地码头。 [26]1931 年天津的《海事》刊载了有关收回被日本人强占的扬子码头以及日本侵入我国领海进行捕捞的案件。 可以说,在二战爆发之前,我国对于海权的认识主要是和渔权紧密结合的。 但是二战开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海权不仅体现在渔权上更重要的是其在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的地位。1944 年地理学家沙文俊在《海洋控制与世界和平》中认为,近年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组织,保障世界和平的文章和方案非常多但忽略了海洋控制和海洋自由。 海洋自由问题未获得解决之前很难有真正的世界和平。 [27] 1946 年新创刊的《新海军》在《发刊词》中强调,中国的将来是在海上,中国非变为现代的海权国不可,否则便不足在这生存竞争的世界中占有优胜的地位。[28]《海洋制霸的变迁》一文分析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海权制霸的变迁并深信控制海洋者控制世界。 [29]
三、结语
海洋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手段。 没有海洋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实现海洋强国梦。 西学东渐以来,西方传教士非常注重通过创办报刊来传播西学和基督教。 后来中国人也开始创办各种报刊来传播现代科学知识。 晚清时期的报刊,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发售的范围主要是各个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使西学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受到限制。 另外,由于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西学,报刊编辑为使更多人了解西学,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读者心中的疑惑,这也使得报刊科普的文字相对浅显。
民国建立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也增加人们对海洋知识的兴趣。 报刊中有关海洋的文章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权力意识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呈现和传播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社会变迁、民族危机、经济发展、知识转型息息相关。 如抗战爆发前,日本人经常侵入中国的领海进行捕捞,当时许多报刊纷纷关注日本对中国渔权的侵占,提醒政府注意保护渔权。总的来说,近代报刊作为一种传播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海洋科普上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勇. 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2(6):35-39.
[2] 周祝瑛. 台湾海洋教育之回顾与展望[J]. 海洋事务与政策评论,2011(1):43-64.
[3] 方汉奇. 中国报刊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
[4] 佚名. 海中所见巨动物[J]. 格致汇编,1876(1):8.
[5] 佚名. 潮水论[J]. 格致汇编,1977(4):5.
[6]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佚名. 试验海流缓急,格致新报,1898(1):20.
[8] 佚名. 论水[J]. 格致新报,1898(4):17.
[9] 佚名. 发刊旨趣[J]. 自然界,19261(1):1.
[10] 佚名. 八月份创刊杂志述略[J]. 现代出版界,1933(16):6.
[11] 王季梁. 发刊词[J]. 科学画报,1933(1):1.
[12] 李光业. 海洋学之发达状况[J]. 东方杂志,1919(7):128.
[13] 佚名. 海洋与其恩惠[J]. 东方杂志,1919(4):104.
[14] 佚名. 海洋波浪的利用[J]. 北辰杂志,1933(13):16.
[15] 佚名. 利用海洋热能之成功[J]. 科学,1931(4):638.
[16] 佚名. 利用海洋气候取得动力[J]. 科学月刊,1929(3):132.
[17] 佚名. 海洋热力利用的实验[J]. 青年界,1931(4):254.
[18] 李晓舫. 海洋热能之利用[J]. 科学,1931(5):638.
[19] 佚名. 海洋是最大的矿源[J]. 化学世界,1947(11):22.
[20] 络伟. 海洋的富藏[J]. 申报月刊,1933(24):55.
[21] 西坞. 海洋里的财富[J]. 科学画报.1938(16):636.
[22] 佚名. 组织海事考查团[J]. 水产月刊,1948(6):42.
[23] 沙学浚. 南洋经济地理与中国[J]. 海事,1947(1):51.
推荐阅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近代报刊视域下的海洋科普教育》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