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时代背景下童年消逝及教育对策的校本研究
[摘 要]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时期,如今,电子化时代也影响了儿童的生活,“童年消逝” 已被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针对电子化时代童年消逝的基本现状,教育者必须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坚守儿童中心立场: 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童年生活的现状和成因; 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发掘、发现和利用富有童趣的教育资源,满足儿童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开发微课程群; 探索在电子化背景下重塑儿童的童年,探索捍卫童年的学校教育教学对策和方略,以培育积极、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小学教育; 电子化时代; 童年消逝; 儿童中心论
一、童年的发现及概念界定
在古代,儿童从属于成人社会,儿童被忽视、轻视甚至被丢弃,人们完全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卢梭改变了这样的观念,他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并提出要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基于此,卢梭发现、建立了儿童的概念。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对童年的界定是“儿童时期,幼年”,这意味着童年是一种生物学范畴,是用年龄来界定的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不可更改的生物学事实。童年是泛指6~12 岁所有儿童的成长阶段,这也是一段专门用于学习与想象的时光。
1982 年,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指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学范畴,“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儿童便从成人的世界中脱离出来。
我们认为童年之所以被称为童年,是其具有区别于成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是自发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童年还是一种意义体系与过程,它是基于童年本质特征的抽象引申与升华,表现为孩童般的精神特质,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充满幻想、浪漫与游戏的精神家园,甚至是人生的一种完满状态。】
二、电子化时代背景下的儿童与童年
电子化时代一般指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开启的全球“信息时代”,这一时期以各类电子产品及网络虚拟、人机交互等新型信息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存状态为主要特征。我国第 37 次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民数量达 6.88 亿,其中 10 岁以下的小学生网民已占网民总数量的 2.7%,已达到 1836 万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子产品涌现出来,它们对受众并没有产生任何技术隔阂,反而拉近了受众与繁复技术的距离,使任何人都能够简便操作,儿童也不例外。
( 一) 消极影响
一般具有初步识字基础的儿童就可以在电子产品及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获取各类由正规教学途径无法获取的知识。也由于缺少玩伴,再加上虚拟游戏的吸引力,儿童容易将兴趣转移到各类网络游戏上,许多儿童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少年儿童对游戏的痴迷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许多家长和教育学家关注的严肃话题。
( 二) 积极影响
尽管儿童智力和能力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电子时代似乎有独特的力量,在某些方面能激发儿童的潜力,并且能加强他们已有的能力,如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建构自己文化的能力等。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学生的童年现状,我们对学校的一个五年级班级学生电子产品和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为周一至周五、周末使用电子产品及网络的时长和所做事宜,统计结果如下: 1、表 2 表明,全班学生对电子产品和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都能掌握电子产品的基本使用方法,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娱乐化功能成主流行为。我们还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已有个别学生出现网游成瘾的前兆,有少数学生有经营 QQ 空间、发朋友圈,即撰写网络日记的爱好和习惯,有两人参加学校社团学习简单的电脑编程等其他技术。
三、关于童年消逝的争论
20 世纪后半叶是童年研究作为一个方向开始在学术领域得到重视的时代,《童年的消逝》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社会首先掀起童年消逝说的热潮,随后便引发了一场关于童年文化命运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悲观消逝论、温和建构论、传播革命论。
尼尔·波兹曼“童年消逝”的警世危言,给电子媒介时代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其一贯秉持着“悲观消逝论”的态度。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他提出,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信息备受推崇,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就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识,成年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的信息控制权。由此,波兹曼感叹道,童年接近消逝,童年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英国研究者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 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的儿童》一书于 2000 年出版,代表了一股乐观主义气息。以大卫·帕金翰为代表的 “温和建构论”看到了电子媒介呈现的文化对童年社会性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指出: “儿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由生物学所决定的自然或者是普遍的范畴。相反,童年的概念在历史上、文化上以及社会上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儿童被以不同的方式被看待,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
秉持“传播革命”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新的电子媒体解放了儿童和年轻人,并赋予儿童更大的权利。研究者认为儿童不是被动的媒体受害者,而是以一种成人无法拥有的自发天生的智慧,形成强有力的 “媒体素养”,他们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科技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的唐· 泰普斯科特是这种乐观革命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数字化成长: 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开篇即观点鲜明地道出: “童年并未在电视文化中消逝,而是进一步畅游于网络文化,作为童年主体的青少年也由 ‘电视世代’升级为‘网络世代’。”
四、坚持儿童中心教育立场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波兹曼分析,学校是所剩的唯一的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成人拥有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教给儿童的社会公共机构,教育者对于应该如何对待儿童是感到困惑的。关于如何应对日趋严重的“童年消逝”现象,我国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做法,都在思想上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保卫童年的重要性,如教育者的童年意识有待提高,寓教于乐的教育观等,但提出的对策中不能正视电子化时代的大背景,只是想让儿童远离电子产品和网络,至于如何具体实施,如何把理念融入儿童的生活和生命中,还没有具体的探寻和实践。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学生的童年现状调查,我们经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学校学生的“童年消逝”现象还不至于很悲观,但也有一些表象与国内外专家分析的消逝表征相符。同时,我们也发现,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是必然趋势,儿童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融入这个电子化时代。针对电子化时代童年消逝的基本现状,教育者必须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坚守儿童中心立场,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童年生活的现状和成因; 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发掘、发现和利用富有童趣的教育资源,满足儿童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开发微课程群; 探索在电子化背景下重塑儿童的童年,探索捍卫童年的学校教育教学对策和方略,以培育积极、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辞海( 第六版) [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 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的儿童[M].张建中,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
[4] 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 网络世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沈阳: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尹珊珊.童年的消逝: 媒介文化变迁中的“童年”[J].新西部,2013( 6) .
[6] 沈善增.童年不会消逝———由波兹曼预言引发的话题[J].社会观察,2009( 6) .
[7] 项 建 达. 呵 护 童 年: 儿 童 教 育 的 现 代 立 场[J].中国教师,2015( 3) .
[8] 姚静,袁晓斌.电子时代的“童年消逝”及学校教育对策[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3) .
推荐阅读:近二十年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电子化时代背景下童年消逝及教育对策的校本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