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6-22 15:31

  【摘 要】“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又相互依赖和补充​‍‌‍​‍‌‍‌‍​‍​‍‌‍​‍‌‍​‍​‍‌‍​‍‌​‍​‍​‍‌‍​‍​‍​‍‌‍‌‍‌‍‌‍​‍‌‍​‍​​‍​‍​‍​‍​‍​‍​‍‌‍​‍‌‍​‍‌‍‌‍‌‍​。“家国情怀”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狭小地域,“世界意识”是其必要的前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提炼“家国情怀”是培育“世界意识”的终极目标和责任担当​‍‌‍​‍‌‍‌‍​‍​‍‌‍​‍‌‍​‍​‍‌‍​‍‌​‍​‍​‍‌‍​‍​‍​‍‌‍‌‍‌‍‌‍​‍‌‍​‍​​‍​‍​‍​‍​‍​‍​‍‌‍​‍‌‍​‍‌‍‌‍‌‍​。同时,“家国情怀”“世界意识”还应以现代文明为准绳,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的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学生学习与认识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观念、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关键所在。

  “世界意识”指的是将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视为一个综合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合整体,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并且要开阔视野,抬头观察和学习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经验,避免重蹈他人覆辙。世界意识下对人类发展和命运的关注是家国情怀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并存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一、“世界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必要前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1]14、15世纪之前的地球,由于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被沙漠、海洋、山川分割成各个不同的区域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尽管各地的人们努力接触外族文明,企图打破天然的隔绝,但整体收效甚微。不过这并不影响古人的大局意识,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由微渐宏,推己及人,家国天下均在人生设计之中。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近代世界,打破了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孤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延至当代,世界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之中,新式交通、互联网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交流更方便快速。家国情怀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狭小地域,世界意识是其必要的前提,历史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

  二、“家国情怀”是“世界意识”的终极担当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中国当代领导人的政治话语中,“世界”从未缺席,而且分量越来越重。“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意识已经逐渐引起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教育有双重的思考。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在整体中感受某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的关系,从世界这一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共同命运,感知本国在全球大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中国主动了解世界、参与世界,是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国情怀不能窄化,应当从对家人、家乡的小爱扩展到对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的大爱。但无论基于哪一种思考,提炼家国情怀都是培育世界意识的终极目标和责任担当。

  例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学习“抗日战争”章节中“侵华日军的暴行”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受到某些网络极端言论的影响,课堂上的发言也变得比较极端,教师虽然立即叫停,却没有找到合理正确的途径加以引导。笔者认为,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在这里都应该发挥正面的作用。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的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奈隆的名言:“All wars are civil wars, 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日本人民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伤亡惨重,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我们在谴责战争、谴责法西斯的同时,不能不加分别地一味纵容无限复仇的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四二九”武汉空战中牺牲的陈怀民烈士的胞妹写给被撞机的日本飞行员高桥宪一的妻子的信,彰显既热爱祖国又关心全人类命运的大爱:

  三、“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应以现代文明为准绳

  中国的家国关系存在明显的古今之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中国是一个家国一体的伦理本位社会,宗法与分封、以孝治天下、教化型的循吏等形塑了家国一体的伦理秩序,成为几乎整个封建时代的立国原则,渐化为古代中国的大传统。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西学输入的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仿照西方建设一个国民与国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新国家,而传统“大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的培育和国家能力的发挥,由此他们对陈旧的家国观念展开了批判。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民族主义兴起,既壮大了一些民族国家,也因为狭隘的家国世界观导致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众多战争。“学校历史教育如果不以发展新时代的人格为本位的话,那么,本学科(历史)将被视为‘闲学’,在基础教育中,也就失去了让所有学生都学习的必要性。”[4]因而,家国情怀、世界意识应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考量健全人格的社会价值,赋予人性以发展的意义——家国情怀不能落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世界意识不能滋生对外侵略或奴役的倾向。

  最近关于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学生据此联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劫难,认为巴黎圣母院烧得活该​‍‌‍​‍‌‍‌‍​‍​‍‌‍​‍‌‍​‍​‍‌‍​‍‌​‍​‍​‍‌‍​‍​‍​‍‌‍‌‍‌‍‌‍​‍‌‍​‍​​‍​‍​‍​‍​‍​‍​‍‌‍​‍‌‍​‍‌‍‌‍‌‍​。针对这种现象,课堂上历史老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灭了无数文化瑰宝,有正义感的西方人同样谴责这种行为。众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就悲痛地写道:“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巴黎圣母院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7个多世纪沧桑变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仅属于法国,也不仅属于欧洲,而是属于全人类。所以大火发生以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目睹巴黎圣母院失火,我们眼里满含泪水。”如果我们幸灾乐祸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毁,实际上就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又称“地方民族主义”,它将本民族利益放置于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忽视其他民族的感情,难以用全球视野客观、正面、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地方民族主义”与今天我们倡导地区合作、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文明南辕北辙。

  “许多青年学生满怀爱国热情和对强权政治的道德义愤,却对当代国际政治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应有的认知,缺乏思考判断的能力,加之长期以来与作为人类文明基础的人道主义价值的隔绝,他们很容易走向民族主义,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圣斗士’”。[5]稍有不慎,这种思想又极易成为抵制开放、仇外排外、制造民族分裂和民族仇恨的反现代化力量。课上教师可以呈现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圆明园遗址公园发表的《文明不能承受之殇》评论文章,“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6]。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各国各地区同气连枝,无论在交往中出于什么角色,在战火中是否燃烧到家园,都无法回避历史的客观发展和命运的共通共荣。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570.

  [2]人民日报评论部.以“世界意识”成就共同梦想[N].人民日报,2016-01-15(005).

  [3]陈难.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N].武汉日报,1938-6-5.

  [4]赵亚夫.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6-111.

  作者:许伟


《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上一篇:浅析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创新
下一篇:学习成果的内涵:嬗变与启示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