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

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6-28 08:40
扫码咨询

  摘要:高等教育第一课堂重在知识获取,第二课堂重在实践创新,第三课堂重在价值养成​‍‌‍​‍‌‍‌‍​‍​‍‌‍​‍‌‍​‍​‍‌‍​‍‌​‍​‍​‍‌‍​‍​‍​‍‌‍‌‍‌‍‌‍​‍‌‍​‍​​‍​‍​‍​‍​‍​‍​‍‌‍​‍‌‍​‍‌‍‌‍‌‍​。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第三课堂;高校;模式

  关于高校的论文期刊还有高校理论战线,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共识,2015年12月28日颁布的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就是指“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如上所述的人才,所有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中。

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

  一、“三个课堂”释义

  “三个课堂”是指“以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知识获取的第一课堂和“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以及“以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塑造学生正确价值品格”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

  二、“三个课堂”模式的缘起: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胜任能力不足

  胜任能力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

  1973年提出,它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胜任力是个体走向卓越和成功非常重要的特质。当前,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就在于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方面与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多,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大学生本身,在于大学生的胜任能力。因为一旦某一大学生有某一方面显著区别于一般个体的胜任力时,其就业便不存在较大困难。这从理工科比文史科就业相对容易中得到了印证。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应主动将自己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做青春创业者,成中国梦想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在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够。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2015届(均为3.0%)基本持平[5]。从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开始陆续纳入高校必修课程,然而,3年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并未有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三个课堂”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6]。目前在高校,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展知识传授,并进行显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课堂则更多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实践创新活动及文体活动,主要还是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校真正缺乏的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三课堂。而价值观养成则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题中之意。因此,引入第三课堂,通过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实现“三个课堂”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符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自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就成为统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核心主题。素质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以及身体心理素质教育五个方面。而“三个课堂”人才模式正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三个课堂”模式的优势与价值

  (一)“三个课堂”凸显“立德树人”中心环节

  “立德树人”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7]“三个课堂”模式正是对习总书记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落实。同时,通过“第三课堂”塑造,不仅能进一步凸显价值养成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使之与知识获取的“第一课堂”和能力锻炼的“第二课堂”一样在高校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还让广大青年学生明白,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长才干,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三个课堂”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面向全国高校征集试点意向。“三个课堂”模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归纳为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养成三个方面,使专业教学、日常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形成三个不同的课堂,并由“三个课堂”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形成三张培养成绩单来体现培养质量。“三个课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也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三个课堂”模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三个课堂”之间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塑造、雕琢和规范,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然而,要发挥三个课堂的最大效用,还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将“三个课堂”进行融合,发挥“三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否则三个课堂相互独立,就又回到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老路上了。因此,怎样才能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加强三个课堂之间的协同,是“三个课堂”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三个课堂”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人才培养不管通过何种形式、何种方式,最终都离不开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考核。目前,第一课堂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日常考核加期末考试成绩考核为主,考核情况基本实现了量化考核。目前对第二课堂的考核主要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方面主要涵盖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组织沟通等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也基本形成了对第二课堂的量化考评机制。而“第三课堂”主要侧重于价值养成和行为养成,第三课堂是否能通过量化考评,如何量化考评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
上一篇:学习成果的内涵:嬗变与启示
下一篇:基于教师主体的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模式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