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关于流动儿童美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关于流动儿童美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8-21 10:21
扫码咨询

  【提要】探讨流动儿童在美术绘画过程中的学习特点和呈现出的心理特点,为从美术教育角度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教育建议。本文将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选取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小学的某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我的家”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流动儿童的绘画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发现城市儿童的绘画能力优于流动儿童,具体表现为绘画作品中造型、设色、水平得分均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绘画过程中的主动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水平不理想,需要教师监督引导。并且,流动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孤独、自卑、胆怯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流动儿童;美术;教育;心理发展

关于流动儿童美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研究缘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人口开始进城务工。近几年城市借读政策逐渐宽松,许多农民工的子女开始进入城市跟随父母生活,这些孩子进入子弟学校或者是进入公办学校借读。在逐渐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城市社会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校课程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同伴关系的适应、城市主流文化的适应等等,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影响着学业成就。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指出,美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桥梁作用。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因为拥有核心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处于不败的地位。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为目标,通过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激发,指引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来陶冶情操。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点线面的勾勒和色彩的填涂中激发创造思维。在这种安静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暂时抛开学业压力,情绪得到缓解。因此绘画也经常用于心理治疗,在创作的过程中能释放潜意识的压力宣泄出不良的情绪,在逐渐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为了缓解流动儿童的不良心理状况,目前有许多社会公益机构能够为问题流动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但是社工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学校中的日常的美术教育应是流动儿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和展现自我最主要和便捷的途径。通过美术教育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帮助流动儿童心理良好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被试及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流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干预来帮助流动儿童获得良好的素质发展。本研究选取N市某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小学某二年级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我的家”为主题开展了一堂美术绘画课。课程过程中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并在课后选取典型流动儿童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

  绘画作品评价部分,采用《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照各维度评价标准对绘画作品进行赋分。访谈部分,选取绘画过程中表现典型的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家庭背景、绘画思路、绘画中的心理体验三个角度展开。

  三、实验结果讨论

  (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绘画作品比较

  造型是指绘画作品中形状的组合方式,在“我的家”作品创作中,城市儿童善于利用简单的图形来构成复杂的轮廓,例如在绘画家庭人物时他们注意细节的点缀,用各图案为家庭成员的衣服、鞋子、头发做点缀。而流动儿童能完整的刻画出人物的基本轮廓,但是缺少细节的装饰。构图包括了形象的数量与位置关系的设计,城市儿童注意立体图像的设计,绘画出来的房子呈现侧面的立体状态,流动儿童的家庭成员图像分布不够紧凑,让人难以展开人物形象的关系联想。针对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绘画技巧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在观察过程中询问了学生参与绘画培训班的情况。结果发现,大都数城市儿童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而许多流动儿童在进城读书前都与祖父母生活在老家,较少接受绘画兴趣班的辅导。

  (二)流动儿童绘画过程中的特点分析

  绘画开始时,教师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们预想创作内容。大多数同学踊跃发言自己想要展示创作的思路,如有一个城市儿童说:“我要画一个我们小区,小区的周围里有一个运动场,我们一家三口经常去那里运动,我要把我们三个人画上去”。他的思想中已经出现了动态的故事形象。而有一个流动儿童回答:“我的家租在菜场旁边,那里比较脏乱,我不太会画那里的房子。爸爸妈妈平时忙于菜场里的生意,我也没有注意到他们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从言语里可以发现,家庭的环境对于儿童绘画素材产生了影响。流动儿童在随迁前期几乎都是与祖辈的人生活长大,在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父母为生活辛苦奔波,给他们的陪伴很少,使得他们常有孤独感。

  (三)流动儿童绘画过程中心理体验分析

  课后,询问了通过模仿他人来完成自己作品的流动儿童的原因,他说到:“我的家周围的街道很杂乱,我不想把这种图案画出来,因为这样子不能获得高分。但是我又不清楚装饰精美的房子是怎么样子的,所以想参考一下其他同学的画”。我们可以发现,流动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要强和自卑的矛盾心理。他们想要获得高分只能通过遮掩自己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并且这种将“好房子定义为高分,破房子定义为低分”的绘画学习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在课堂中,发现与其他人描绘不同的城市生活不同,一位流动儿童创作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她的画中的小女孩在田野上开心地放风筝,在解释原因时她说道:“我觉得城市不是我的家,我只是过来借读的。今后我还是会回到老家参加高考。我觉得在城市生活不自由,没有趣。”对于绘画的自我解读侧面反映出了这位流动儿童内心孤独的心理状态,对于她来说城市融合与社会适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流动儿童在内心深处还是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农村人”,而不是“城市人”,他们内心深处清楚的边界划分,无意中给自己融入城市生活建立起了屏障。在城市中生活的流动儿童在城乡差异感受中形成了心理困境,一方面,他们身处繁华的城市感受着先进发展带来的生活的美好,但是另一方面,他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嘈杂的出租房。这种两面生活的感知在他们的心中会产生落差,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是格格不入的,虽然时刻在体验城市的发展,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圈。这种心理落差长久下去,会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

  四、在美术教育中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建议

  来自农村地区的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大都从事体力或者小本生意等不固定职业,繁忙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此外他们学历普遍较低,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培养教育稍显力不从心。作为培养栋梁的重要阵地,学校应承担起培育流动儿童的主要责任。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以三个原则为通过美术教育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教育建议。

  (一)科学引导原则,帮助流动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展现真实情感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相比较于城市儿童不愿意或者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同,在正确认同的基础上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只有正视生活,勇敢面对困难,才会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奋斗。在城市中生活的家虽然是租来的,但是对理想中美好的新家也有许多的畅想,这些畅想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创作出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将理想中的家粘贴在墙上,通过畅想美好鼓励自己通过好好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适当鼓励原则,帮助流动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树立坚实自信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卑的特点。相比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绘画技巧能力较弱,是由于他们接受的正规训练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流动儿童的绘画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面对流动儿童绘画技巧薄弱的问题,在课堂的辅导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对他们不擅长的地方进行手把手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程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加强流动儿童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跨越流动儿童的心理障碍。

  (三)倾听辅导原则,帮助流动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合理宣泄情绪

  城市的学习生活加上父母的教育期望,会使流动儿童面临许多的挑战,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美术课的学习环境刚好为流动儿童提供了这样一个释放的场所,心中的压力无法通过语言去描述时,艺术创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白纸让他们在上面无约束地尽情作画,宣泄感情。在这个场景里,人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潜意识里的情感表达。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稍显稚嫩,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所有想法,这时候更需要一位耐心的观察者来读懂他们的行为。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掌握基本的绘画疗法原理和心理辅导技能可以对流动儿童的绘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进行更好的解读和帮助。

  参考文献

  杜玫2006《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2007《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罗玲玲2008《创意思维训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苏培沛


《关于流动儿童美育教育发展的思考》
上一篇:构建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中心理健康课现状调查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