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01 09:30
扫码咨询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铺垫,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很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进一步学习有关应用到数学知识科目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学应用题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解答应用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应用题教学,若采用不当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小学生掌握不全数学应用题的知识,还会使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产生抵触心理。本文从如何更好地实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教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受到了家长及教师等各界的广泛重视、高度重视,而应用题是教学中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任务艰巨。现今仍有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多练习应用题,对学生应用题的解决技巧及巩固学生数学知识非常有用。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片面化且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对于数学应用题这样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并对思维能力有要求的题型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更加有效。

  更新了一篇小学数学相关的论文,如小学数学职称晋升对论文有什么要求,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存在的教学现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或部分题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解答出大部分的应用题,但这样会影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研究,并到实践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题型较繁多且复杂,千变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接触到应用题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而审题的目的有二,第一,让学生在拿到题目时能够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找出问题的核心。第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节目中各个数量关系间的含义。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耐心一鼓作气地完成读题审题两个环节,因此,教师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让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态度,具备分析题目数据的能力,只有学生正确把握题目的题意,才能够解析出应用题正确的数据,保证解题的正确率。然而,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太过于依赖教师,由于应用题型的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解题方法都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这样在遇到未涉及过的题型时,也能够有效运用数学解题策略及实际问题展开思考,从而应用题的解题准确率以及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高。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数量关系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利用题目中出现事物关系,让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认真仔细阅读题目,注意题目中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每一个数量关系、倍数关系,同时,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直观表述的方法,如将文字形式的题目转变为图片形式或简略图等具体化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低,在拿到数量关系这类题型时,由于题目中存在很多逻辑关系,小学生在一开始不能很好地准确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关系,通过审题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还能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堂中,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并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教学成果有推动作用。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并且大多教学环境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自主思考的机会,这不仅使学习气氛变得枯燥乏味,还不能真正提高数学应用题成绩。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对教学方式做适当的调整,采用情境教学、趣味性教学等带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由于大多数的应用题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将应用题的例题更贴近生活,不能只站在解题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学模式片面化、单一化,还不能给学生提供理解题目的直观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题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结合生活场景中的实例感受理解应用题,这样更能让学生尽快接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情境,从而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商品价格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商品交易的情境,组织学生用场景创设的形式开展学习。

  例如,文具店场景,安排学生收银员、老板、顾客等多种角色扮演,通过购买文具并在购买过程中进行计算,让学生能进一步融入商品价格的学习。例如,让一名学生扮演顾客购买两只钢笔和一块橡皮,并提前设置好每种商品的单价,每支钢笔的价格是橡皮单价的三倍等数量关系,再让扮演收银员的学生计算出一共需要收顾客多少钱。

  通过这样的文具商品售卖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场景中计算出需收多少钱,同时,将数学应用题带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更好地与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还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清楚并认识到商品单价数量及计算价格的公式。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教学活动或制订不同的任务,给学生自主进行交流讨论的空间,并独立思考再将讨论结果分享展示出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这种积极的场景创设活跃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接受,还能让学生更有动力地学习数学应用题。

  三、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

  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改变过去应用题型单一化的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具等方法将应用题多元化地呈现给学生,将游戏、漫画、视频等融入到应用题教学,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有时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提不起兴趣,原因不仅是应用题的难度大,还因为应用题型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制力也很弱。因此,在碰到困难时会打退堂鼓,从而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够更好地融入应用题的学习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积极推动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模式上有创新,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还能够更好地总结应用题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开展应用题教学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虽然内容多样化,但其中的知识点还是一样的。

  随着目前素质教学不断地深入改革,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而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无疑是最佳的训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地锻炼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时间与速度》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将这些贴近生活化由浅入深的例子,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接受题目题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乘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感受各类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小学生具备些常识后,更好地应用于解题过程。

  例如,求汽车速度、时间或路程题型的应用题,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生活中的感受,并将其带入到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把握题目间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的数学公式以及其中用到的乘除关系。应用题本身就起源于生活,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时,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抛弃固有的题型,让小学生学得轻松,开拓教学的创新性,让应用题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里,学有所用。还可以带领学生外出活动,通过让学生组织购票,计算如何购票更经济实惠等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在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存在的困惑。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让小学生亲身实践问题,从而能真正地感受到应用题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其中的应用题无疑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且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及思维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就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应用题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善。

  本文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应用题大致的解题思路,避免因审题不当而落入陷阱,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应用题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运用有趣的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题目变得生动有趣,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还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应用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海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归于生活”[J].现代农村科技,2020(6):75.

  [2]师俊红.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方法研究[J].数码设计,2019(8):87.

  吕晓林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论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初中历史智慧课堂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